封面
版权信息
文前辅文
《山东大学中文专刊》编辑工作组
作者简介
文前彩插
《山东大学中文专刊》编辑出版说明
第一册
我的求学与学术探讨之路(代前言)
三曹年谱
编例
年谱
引用书目
后记
建安文学论稿
建安文学的发展阶段
建安诗歌的新特点
建安诗歌的三种产生方式及其特点
建安时期的辞赋
建安时期的散文
建安时期的小说
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及其形成的原因
建安作家的艺术个性特点
建安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曹植文学思想述评
建安时期思想解放与文学的发展
建安作家的修养
建安文学和它以前的文学传统
建安文学在当时的传播
建安文学的影响
如何理解“建安风骨”?
附录一 刘勰对三曹评价的得失
附录二 建安文学研究论著索引
后记
第二册
序
凡例
317 丁丑
318 戊寅
319 己卯
320 庚辰
321 辛巳
322 壬午
323 癸未
324 甲申
325 乙酉
326 丙戌
327 丁亥
328 戊子
329 己丑
330 庚寅
331 辛卯
332 壬辰
333 癸巳
334 甲午
335 乙未
336 丙申
337 丁酉
338 戊戌
339 己亥
340 庚子
341 辛丑
342 壬寅
343 癸卯
344 甲辰
345 乙巳
346 丙午
347 丁未
348 戊申
349 己酉
350 庚戌
351 辛亥
352 壬子
353 癸丑
354 甲寅
355 乙卯
356 丙辰
357 丁巳
358 戊午
359 己未
360 庚申
361 辛酉
362 壬戌
363 癸亥
364 甲子
365 乙丑
366 丙寅
367 丁卯
368 戊辰
369 己巳
370 庚午
371 辛未
372 壬申
373 癸酉
374 甲戌
375 乙亥
376 丙子
377 丁丑
378 戊寅
379 己卯
380 庚辰
381 辛巳
382 壬午
383 癸未
384 甲申
385 乙酉
386 丙戌
387 丁亥
388 戊子
389 己丑
390 庚寅
391 辛卯
392 壬辰
393 癸巳
394 甲午
395 乙未
396 丙申
397 丁酉
398 戊戌
399 己亥
400 庚子
401 辛丑
402 壬寅
403 癸卯
404 甲辰
405 乙巳
406 丙午
407 丁未
408 戊申
409 己酉
410 庚戌
411 辛亥
412 壬子
413 癸丑
414 甲寅
415 乙卯
416 丙辰
417 丁巳
418 戊午
419 己未
主要引用书目
后记
第三册
第一章 东晋:一个文艺繁荣的朝代
一、高质量的多数量
二、多元共荣·创新·主观内容的增强
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 东晋文艺发展的历程
一、第一阶段:东晋前期
二、第二阶段:东晋中期
三、第三阶段:东晋后期
四、几点启示
第三章 门阀士族与东晋文艺
一、四大门阀士族文艺世家
二、门阀士族文艺世家的个性和共性
三、门阀士族文艺世家形成的主要原因
四、门阀士族对东晋文艺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
第四章 东晋多种文艺的相互通融
一、艺术积累和社会条件
二、文人多兼善数艺
三、文学与书法
四、文学与绘画
五、书法与绘画
六、通融与区别
第五章 东晋文艺在当时的传播和效应
一、两种主要传播类型
二、对传播范围的推测
三、传播效应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第四册
说明
绪论编
第一章 文学史料学的对象与任务
第二章 古代文学史料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章 古代文学史料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地位
第四章 文学史料的载体与传播
第五章 古代文学史料的分类
第六章 古代文学史料的三个重要特点
历史编
第七章 古代文学史料学的孕育期:先秦
第八章 文学史料学的萌芽期:两汉
第九章 文学史料学的形成期:魏晋南北朝
第十章 文学史料学的发展期:隋唐五代
第十一章 文学史料学的繁荣期:宋代
第十二章 文学史料学民族融合发展期:辽金元
第十三章 古代文学史料学的开拓和深入发展期:明代
第十四章 古代文学史料学的集成期:清代
第十五章 古代文学史料学的交错变革期:近代
第五册
内容编
第十六章 古代文学背景史料
第十七章 古代文学传记史料
第十八章 古代文学作品史料
第十九章 古代文学研究史料
方法编
第二十章 古代文学史料的搜集与检索
第二十一章 古代文学史料的鉴别与考证
第二十二章 古代文学史料的整理与著录
第二十三章 古代文学史料的使用
主要征引参考书目
后记
第六册
古代文学探索
《精美古典散文读本》前言
汉末两晋的《诗经》画
三国时期《诗经》学者著述叙录及其启示
《诗经》在东晋的传播和影响
曹植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曹植诗文蕴涵的道德内容
建安诗歌和正始诗歌
两晋诗歌
东晋:一个文艺繁荣的时代
东晋文学的衍变
东晋辞赋概说
陶渊明诗文内容三要义
许询生年和曹毗卒年新说
如何评价庾信及其作品中的“故国之思”
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研究
试论古代文学史料学的对象与任务
语言与口传:古代文学史料的一种载体和传播媒介
别集述论
古代文学史料的使用
古代文学研究的多元格局和价值观念
关于编写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四个问题
走进民众:抗战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
古典诗文名篇赏析
班固《苏武传》赏析
班固《杨胡朱梅云传》(节录)鉴赏
暮年壮心在
曹操《短歌行》赏析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评说
曹操《诸儿令》评说
曹丕《燕歌行》赏析
曹丕《与吴质书》评说
曹丕《禁复私仇诏》评说
曹植《说疫气》注释评说
曹植《求自试表》注释评说
王粲《登楼赋》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赏析
古代文论初探
曹丕传
曹植文学思想述评
陶渊明的文艺思想
《文心雕龙·体性篇》“八体”辨析
《文心雕龙》“树德建言”的伦理思想
刘勰关于文学史料学的见识
刘勰对三曹评价的得失
刘勰论魏晋玄言诗
忆念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的成立
为师友作
鲁迅先生与陆侃如冯沅君夫妇
陆侃如先生和他学术上的重要业绩
陆侃如、冯沅君先生《中国诗史》的主要贡献
璀璨的双子星:《冯沅君陆侃如年谱长编》引言
史料、史识和美学的融通:陆侃如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著
冯沅君:两个五四运动的踊跃参加者
从淦女士到冯先生
《陆侃如冯沅君合集补编》前言
怀念萧涤非师
曹道衡先生在文学史料学上的重要建树
董治安先生的教学业绩和尊师风范
牟世金先生的“龙学”贡献
《宋前咏史诗史》序
《宋前咏物诗发展史》序
《魏晋南北朝文体学》序
《魏晋五言诗研究》序
《孔融集校注》序
《阮籍五言〈咏怀诗〉解读》序
《南朝佛教与文学》序
《陶渊明及其诗文渊源研究》序
《元前陶渊明接受史》序
《陶渊明接受通史》序
《谢灵运研究》序
《谢朓研究》序
《沈约新解读》序
《庾信研究》序
《颜之推研究》序
《簃内小吟》序
《诗词格律集成》序
《鱼山村志》序
我心目中的七七级
不应忘却的20世纪趣闻逸事
张可礼先生著述年表
编后记
山东大学中文专刊目录
更新时间:2023-08-04 14:5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