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流亡文学
更新时间:2020-10-27 15:28:21 最新章节:第15章 注释
书籍简介
姚韫、阎丽杰合著的《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流亡文学》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研究卷中的一部。《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流亡文学》共分为十一章,包括《亡国之痛与生死场的书写》《逃离乡土与精神返乡》《生存环境与东北地域文化》等内容。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罗烽、白朗等文学青年被迫从东北流亡到关内。虽然离开了故土,但他们的心中燃烧着国仇家恨之火,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不仅充斥着日寇铁蹄下东北民众苦难的哀鸣,更有对东北文化的反思,对东北出路的诘问。可以说,在东北流亡作家笔下,无论是写人写景,还是说理抒情,文字的背后烙下了醒目的东北标识,散发着独特的东北味道。
上架时间:2019-11-01 00:00:00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整体探讨新诗发展中的“戏剧化”论说及诗艺效应。在考察跨语际影响和耙梳史料的基础上,从类似“小说诗化”等文类融合层面观照新诗发展中几个集中阶段的“戏剧化”诗学话语和诗人文本策略,厘清新月诗派、九叶诗派和20世纪90年代诗歌“戏剧化”的内涵形态、异域影响和诗学机制等方面的纵向关联或异同,并在保留性地提出“戏剧化”非诗歌本体追求的前提下,层析出“戏剧化主体”“冲突性诗思”“戏剧化场景”三种“化戏剧”文学23.2万字
- 会员《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元杂剧中最早、最为重要的元杂剧剧本集,其面貌也最接近元杂剧的真实情况。《元刊杂剧三十种》在戏曲创作史、演出史、出版史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而《元刊杂剧三十种》与明刻元杂剧、明抄元杂剧相比,显然更通俗、更清新活泼,因此,“通俗性”是《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一大特征,那么要想了解元刻杂剧通俗性的面貌,则需要对其通俗性的表现、原因及意义进行全方位研究。本书系统研究了《文学20.5万字
- 会员女性地位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民国几十年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女性的法律地位在这一历史时期却逢遇了千年未有之变局。本书首次把民国女性法律地位之嬗变与中国现代文学书写及二者的“互动”放到整个社会历史政治文化变迁的大环境中进行系统考察,对民国时期传统乡土社会、都市空间、苏区及解放区女性法律地位的嬗变与中国现代文学书写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爬梳,以此探究民国女性法律地位、生存状态改变的历史进程及其对文文学25.5万字
- 会员本书稿《柳宗元研究:1912—1949》为论文集,编辑部呙艳妮主编、中文系彭二珂编。本书稿搜集1912—1949年间学者探讨柳宗元生平、思想、创作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这一时期全国大中小学学生的读后札记,共计60余篇,字符数15万,基本上代表了这一时期柳宗元传播与接受的总体面貌。文献来源均为民国时期正式出版的各类期刊。文学24.8万字
- 会员本书首次论证了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双向关系:世界文学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而中国现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又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本书认为,世界文学不是一个固定概念,而是一个旅行的概念;世界文学不是各国/民族文学的总汇,而是指那种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学;世界文学经典的评价应当依循某种普遍的标准;在世界文学史的编写过程中应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藩篱;应通过不断在世界上发声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学;在确定世界文文学63.1万字
- 会员本书从多重生态视角与立场,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与生态之间的博弈,探寻女性自我的生存与发展状态,以及关切女性与自然、男性、文学、社会、文化、性别等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梳理中国女性生态写作的背景与资源,到剖析女性生态写作的现状与发展轨迹,再到甄别与西方生态女性写作的本质差异,揭示中国女性写作的美学形态与内在切换。审视了女性生态写作主体姿态。进而重申女性生态写作的路标,在于女作家以生态审美,文学29.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