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史记学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两千年史记学研究

丁德科 马雅琴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化文化研究9.4万字

更新时间:2022-07-22 16:07:45 最新章节:四、尚古更崇实的人文风范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书以开放切实的学术视野,纵观史记学研究两千多年来的进程与成就,将其概括为“本”“注”“评”“著”“歌”“戏”“传”“人”“台”“质”等十个方面。“本”,即关于《史记》的各种版本,包括写本、刻本、全本、选本等,《史记》各种版本的兴盛与司马迁和《史记》研究的深入、广泛传播密切相关。“注”,即对《史记》文本的考证、注释与研究,古今中外学者对《史记》文本研究呈现出从微观的文献史料研究到宏观的全本文献研究的飞跃。“评”,即对司马迁与《史记》的评论,包括对《史记》编纂体例、实录精神、《史记》人物、文章风格等方面富有真知灼见的评论。“著”,即对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论著,这些论著呈现出诠释性、辩析性、普及性、理论性等特征。“歌”,即传诵司马迁与《史记》的诗歌,用诗歌形式品评司马迁与《史记》,或在诗歌中运用《史记》典故作为比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戏”,即以戏剧形式反映司马迁、传播《史记》的史记戏,具有内容与形式的时代性、虚实相生的艺术构思、寓教于乐的教化功能等特点。“传”,即以多种形式使《史记》故事、语句、人文观念广为流传颂扬,熏陶滋润人们的心田。“人”,即研究司马迁与《史记》的学人,在他们身上体现出《史记》研究家与《史记》人文精神践行者两方面的特征。“台”,即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平台,具有众多、学术、教化等特点,是司马迁人文精神与《史记》研究、传承与普及的载体。“质”,即司马迁精神,或曰《史记》精神,为历代研究者探索、提炼、概括,成为仁人志士、有责匹夫的人们所遵循。大体涵盖了古今中外对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评价、传播及研究学人和研究平台等内容。以期概括其成就,明晰其特点,探讨其价值意义,为史记学以至中华文化之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架时间:2018-10-01 00:00:0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中国文化论衡》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旨在倾力打造中国文化研究高端学术品牌。主要刊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关的最新研究论文及其他文章,常设栏目有专辑、专题、理论探讨、书评、学术动态、专家访谈等。
    涂可国主编文化23.6万字
  • 本书探讨的主题是地质学对人类思想的重大贡献——“深时”的发现及其理论渊源。地球历史是一段古老、浩瀚而我们只能通过隐喻来理解的历史。本书围绕“时间之箭”(叙事历史,方向性和独特性)和“时间之环”(内在规律,周期和重复)的二分法,结合图像学的阐释,重新审视和解读了“深时”思想在西方地质学领域三位先驱及其经典著作——托马斯·伯内特的《地球的神圣理论》、詹姆斯·赫顿的《地球理论》和查尔斯·莱尔的《地质学原
    (美)斯蒂芬·杰·古尔德文化11.8万字
  • 会员
    宋代是行记创作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众多行记佳作,其中不少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与审美价值。作者从文献、文学、文化诸层面对宋代行记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梳理其源流演变,明辨其文体内涵,探讨其中折射的宋人行旅生活面貌。同时,以他者形象为切入点,分析宋人笔下的异域风物、异族形象以及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因子。并从旅行文化的视角研究行记中地—人—文三者之间的关系,借此剖析宋人的文化心态。
    阮怡文化31.4万字
  • 会员
    本书通过对《礼记》《老子》《春秋》等儒家经典著作的研究,探讨古礼的起源以及先民的社会生活模式,并对古礼的类别和结构、主要功能及其内在统一性进行论述,分析古礼的基本功能与中国文明形成道路的内在联系和重要意义;分析儒道之间的异同,阐述了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通过分析儒家礼教思想与古代礼教的关系,探讨儒家礼教思想的人文价值,论述儒家礼教思想与传统政治制度的关系,提出《春秋》中的大一统思想是儒家学说中的外王
    邹昌林文化28.3万字
  • 会员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创客文化的著作,聚焦创客文化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在描绘创客运动的世界轨迹,厘清其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从创客教育、创客创新、创客经济和创客手作等方面探讨城市发展中的学习型社会构建、可持续发展、文创产业迭新和新工匠精神等议题,提出创客文化融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路径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本书在每章的论述之后辅以一至两个案例观察,书末附上国内外创客城市概览及英国创客文化调研札记,以期为读者刻
    温雯文化23.7万字
  • 会员
    “古灵宝经”是指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所著录的一批早期道教灵宝经典,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道教研究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本书对古灵宝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更加专门也富有创见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古灵宝经的分类法和研究方法问题,并对如何进行该领域的学术创新和学术批评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王承文文化36.6万字
  • 会员
    《人人都读得懂的〈易经〉》是一部通俗、系统诠释中国易经文化的著作,继承传播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易经》通俗化、大众化普及的优秀作品。刘祺庸认为,易经主要强调两个字:“道”和“德”。学习《易经》,要尊道崇德。“道”是规律,“德”就是按规律办事,并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基本要求是,思考问题动机纯正,行事态度端正,品性行为符合规律或原则,不主观妄断,随顺自然,戒慎恐惧。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就是加强道德
    刘祺庸文化12.1万字
  • 会员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NatalieZemonDavis,1928—)是美国当代声名卓著的思想史家、历史学家。她曾任普林斯顿大学“亨利·查尔斯·李历史讲座”教授,美国历史学会主席。戴维斯注意把人类学、心理学、人种志学和文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运用于历史研究中,并在历史书写上采取叙述史学的写作策略,成为跨学科的典范。本书通过梳理和解读戴维斯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术成果,分析她在妇女史、影视史和新文化史领域
    梁艳春文化15万字
  • 会员
    《扶箕迷信的研究》是许地山所著的一本关于扶箕这一活动的研究书籍。书中通过收集中国古代文献(多为笔记小说)中的132则故事,详尽记述了扶箕的起源、形式以及古人借此想达到的目的。扶箕起源于唐代的“紫姑神”,古人在特定时间于厕间或猪栏边迎紫姑神以卜问未来之事。其形式多样,降笔的箕仙来源复杂,包括道教仙人、古代忠烈官臣、文人墨士等,箕仙会预告诸如试题、功名、生死、国事等事情,还能与人酬唱(如遣兴、唱和、猜
    许地山文化6.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