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从区划到圈层:国际视野下的京津冀人口发展
更新时间:2022-11-17 16:32:20 最新章节:主要作者简介
书籍简介
在控制城市开发强度、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及有效治理“大城市病”的目标导向下,本书致力于探索以圈层结构为基础的大城市人口聚集演进规律及其经济协调关系,以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成为城市发展质量、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和城市竞争力同步提升的典范。本书选择我国发展潜力巨大的京津冀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辅以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等世界级城市的国际比较,旨在把我国主要城市群中心城市的人口高效聚集纳入国家战略大局进行综合考量。本书在圈层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打破不规则行政区的不可比性,按相同圈层口径对京津冀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的人口分布进行了国际比较,有利于以全新的视角认识区域人口聚集特征和圈层能级。人口圈层分布的实证研究能为国内城市总体规划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以形成城市“内核圈减量、中间圈增效、外围圈夯实”的良性循环。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1-07-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国家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社科47.6万字
- 会员本书主要讨论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任职于华西协合大学的部分学人在华西地区展开的植物研究。作者将这些学术活动置于其时的社会思想情境中考察后指出,这类研究在与同时期博物学和人类学研究的交互往来中,从一开始便与华西地区的人文-自然世界发生着较为直接和频繁的互动。而在各种关系互动中展开的华西协合大学人类学研究,逐渐凸显出其以博物学为底色的特征,此一特征在后来华西的人类学研究中也有一定的延续。社科15.8万字
- 会员本书在全面总结自然灾害时期国家人权义务国际标准和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自然灾害下国家人权义务的层次、内容、范围以及原则,从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层面对中国政府履行自然灾害时期的人权保障义务提出了新对策。本书从人权角度研究自然灾害,改变了国内灾害研究和实践中惯用的人道主义视角,避免了人道主义视角的内在局限性,改变了国家传统的防灾减灾观念,为自然灾害研究和中国自然灾害治理实践提供了新路径。社科23.2万字
- 会员本书梳理了该地区的橡胶种植历程,描绘了橡胶种植者的流动与聚集,分析了橡胶种植引起的土地使用方式的转变、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的变化以及他们的社会适应与文化调适策略。通过哈尼\阿卡人的橡胶种植活动及日常生活来解读他们对民族国家的认知、理解、想象以及融入国家的实践,探讨国家对少数民族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讨论民族群体如何想象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理解边境与国家的关系和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进而理解国家本质。社科28.6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一直是生态人类学最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生态人类学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对特定环境适应的产物。本书基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以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达里雅博依绿洲为个案,在田野调查中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沙漠绿洲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对达里雅博依绿洲维吾尔族人文化适应的研究表明,在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沙漠干旱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十人类学20.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