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器与中华文明(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系列)在线阅读
会员

良渚玉器与中华文明(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系列)

方向明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历史文物考古18.4万字

更新时间:2024-01-24 14:26:27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在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时代,已经形成以象征神权的玉琮、象征军权和王权的玉钺,以及玉璧、玉头饰等为载体,用以标志身份和等级的用玉体系。成组玉礼器体现的礼制,开启了中华文明“器以藏礼”的传统。本书通过对玉器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良渚用玉的典型性、玉器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探讨,展现了良渚文明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品牌:浙江人民
上架时间:2022-10-01 00:00:00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浙江人民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以新疆吐鲁番地区所出中古官府杂帐簿文书为研究对象,探讨上迄十六国高昌郡,经阚氏、麹氏高昌王国,下至唐代西州时期,中国地方政权及统一王朝治理吐鲁番地区的经济、政治制度。北凉计赀出献丝帐、阚氏高昌某郡綵毯帐、唐某年西州高昌县更簿、开元时期北庭客使领料钱抄等吐鲁番出土官府帐簿文书,进一步证明2000多年前新疆吐鲁番地区设置高昌郡,推行郡县制,其政治、经济文化进程与内地已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不仅如此,
    黄楼历史16.4万字
  • 会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博馆内藏有珍贵的宗教典籍、文献资料、手抄经卷,还有部分佛像、法器、宗教书画、名人信札题跋等多种典藏文物。本书收録了文博馆珍藏的古籍文献六十九种,多数为明清善本,且有几种是目前极为珍贵的孤本,如《渊颖吴先生文集》被鉴定为元刻本,是目前仅有的三套古籍善本之一,且保存非常完整。作者对此数十种古籍逐一进行整理,内容包括图书基本信息、作者简介、内容简介等,并附有高清书影。
    金延林编著历史8.5万字
  • 本书探讨古蜀文明与以中原文明为主导的黄河文明及长江中下游文明的血缘关系,进而确立古蜀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的地位;亦将古蜀文明置于全球史视野之下,由此观察古蜀文明对推进人类文明史的作用。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同源同体,相辅相成,四五千年一路过来,栉风沐雨而风颜不改。
    屈小强历史13.2万字
  • 会员
    本书是人类学家张经纬的首部考古学、历史学主题书评集,分为“考古”、“中国”、“神话”、“方法”和“诸野”五大板块。考古、历史著作固然厚重、深沉,但当我们用人类学思维重新理解中国文明的方方面面,或许就能从那些作品中,品读出意想不到的新意。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文集中的诸多评论,不仅能通过全新的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文献,反思当下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还能让有关中国文明的研究者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胸襟
    张经纬历史15.5万字
  • 会员
    本书依托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珍贵简牍,精选了其中关于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民族关系等第一手史料。通过创新性地挖掘简牍这一文化遗产,生动地讲述了那些在丝绸之路上发生过的耐人寻味且真实的历史事件,深入挖掘了官方史书中不曾记载的普通丝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带领读者重温丝绸之路的建设历程,以及更深入地了解简牍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历史与文化。
    马丽历史12.9万字
  • 会员
    本书从考古学是怎么来的、考古学何以可能、考古学在做什么、考古学与你我四个部分讲述考古学学科的简史、内容、实践与应用等方面,向公众普及了考古学这门学科,反映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价值。
    陈胜前历史19.1万字
  • 会员
    本书针对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展开。作者在图像之海中选择十组壁画,发掘图像中隐藏的历史讯息,还原壁画背后更宏大的时空场景,以及在此场景中生息的人的生命故事,构筑起了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史。
    苗子兮历史20.8万字
  • 会员
    本书作者通过对博物馆藏品和已发表资料的研究,依据考古报告和历史文献,从功能、出土地、品类、数量、质地、使用痕迹等方面讨论唐三彩的属性,同时,结合古代文献,对唐朝时期的唐三彩诸问题进行探析。此外,作者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对唐三彩的鉴赏心得。
    赵宇共历史10.2万字
  • 会员
    本书主要以不同时期、地区与文化类型进行章节排序,利用地层学、器型学等方法,部分论文还利用了古代文献与考古成果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对黄河流域的考古挖掘的成果包括陶器、石器、尸骨、宫殿、地形等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考察了所属文化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先商文化等的类型、年代、分期、特征等。全书包括《关于磁县下潘汪仰韶文化的讨论》《晋南庙底沟二期文化初探》《庙底沟第二期文化及其相关问题》等20
    高天麟历史24.7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燕地大体指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地区。本书以《汉书·地理志》为准,就此一地区所置134座郡(王国都)县(侯国)城的地理方位、形制布局、初始风貌及沿革变迁等予以考述,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补充,对仍存争议的问题加以推考,对古今皆无考者亦谈出自己的看法。本书所考述古城达200余座。其内容以汉代为主,上溯至秦以前,下限一般截至南北朝。史料详实可靠,立论扎实沉稳,有创意而合于历史实际。
    曲英杰文物考古54.8万字
  • 会员
    自1928年迄今,殷墟科学考古发掘已有九十年的历程。其间积累了大量的考古材料,包括数量庞大的骨、角、牙、蚌器。本书共选取200余幅照片,分门别类,并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所选器物或为制作精美、工艺精湛的礼仪性用品,或为形态多样、功能齐备的武器,或为看似普通却实用性强的工具,还特别选取了骨器制作工具,此外还有少量甲骨、动物遗存标本等。借此,希望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殷墟骨、角、牙、蚌器制作和使用的面貌,以及
    何毓灵 李志鹏文物考古6.1万字
  • 会员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从公元366年开凿第一个石窟,后来又经历了近千年十几个朝代的开凿,最终形成了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莫高窟中有无穷的奥秘,自1900年人们发现藏经洞,这座沉睡已久的千年宝库蜚声海内外,吸引了无数人前来探索。穿越千年,莫高窟中留下了几万平方米的绚烂壁画,数千身精美的彩塑,还有内容丰富的经卷文书……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
    敦煌研究院编 王慧慧著文物考古1.4万字
  • 会员
    6处大型遗迹,近300张遗迹及文物照片,跨越2000余年——讲述“何以中国”本书选取了殷墟遗址、三星堆遗址、魏安釐王墓、睡虎地秦墓、马王堆汉墓、海昏侯墓等大型遗迹,讲述了它们的发掘起因、发掘过程、发掘收获以及出土文物的溯源过程,涉及88位帝王及诸侯,收录近300张照片,包括考古现场、历史遗迹、文物真貌、遗失古籍、珍贵遗存、墓穴骸骨等。让读者身临其境,从考古遗迹的视角解读中国历史,更轻松地了解历史的
    曲长涛文物考古19.5万字
  • 会员
    【许宏、马伯庸、于赓哲推荐!和“考古侦探”一起走进发掘现场】兵马俑是大秦帝国实力与气度的象征,兵马俑的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在时代中生活过的证明,他们似秦帝国的一个个细胞,成为大秦帝国最鲜活的注解。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和秦咸阳城遗址发掘领队许卫红,30年来始终坚持不懈地“寻亲迹”、研究秦史,在本书中,她为我们呈现了兵马俑考古发掘现场诸多细微的发现,它们合力再现了秦代社会的鲜活图景:沿着秦俑家族开
    许卫红 申珅文物考古12.2万字
  • 会员
    《重返:三国现场》以历史、文物、遗迹为线索,通过对收藏于各大文博机构中的汉末、三国时期的文物的梳理和对全国三国文化遗迹的调研,借助“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的“二重证据法”,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有趣的三国时代。历史现身说法,大过一切讲述。书中涉及古城址、古墓葬、古战场、庙宇、壁画、书法、碑刻、瓷器、漆器、钱币、兵器、建筑、服饰、饮食、社会生活、宗教、中外交往等与三国相关的诸多领域
    成长文物考古18.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