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导读在线阅读
会员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导读

刘跃进 李建军 田泥主编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31.3万字

更新时间:2025-04-28 17:33:08 最新章节:附录二 《博览群书》“重读红色经典”栏目编者按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著聚焦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秀文学经典,涉及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介绍了柳青、赵树理、路遥、陈忠实、蒋子龙、张洁、铁凝等作家的作品和写作经验。学者们来自于国家科研机构、高校,他们贴近文本与社会现实,回到历史场景与文化语境,审视文学现象与存在的问题,揭示作品构成的意义世界与美学价值。重读文学经典,以“导读”形式绘制文学地图,建构别样的文学史,传播文学经典文化,分享人类的经验与智慧。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1-10-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中国诗学的缘事理论研究包括范畴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部分。缘事理论的基本范畴是“事”,基本概念是“缘事”。从缘事的角度看,诗歌就是源于事感、形于事象、成于事境的。缘事理论研究主要探讨诗与事的发生、创作、流变、审美及批评等一系列诗学问题,继而形成了缘事发生论、缘事发展论、缘事创作论、缘事诗体论、缘事诗法论和缘事诗评论的体系结构。应用研究主要通过个案分析将缘事理论应用于当下的诗歌创作与批评、诗学
    殷学明文学25.1万字
  • 会员
    本书将迄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的当代文学视作一个整体,分上、中、下三编,对其研究的“历史化”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上编“历史化的本体构成与知识谱系”,主要考察当代文学历史化“是什么”,对其“三元一体”(即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精英文学、大众文学)的本体构成与知识谱系进行盘整,然后在时空拓展的视域下对有关评价机制与评判标准作了阐释。中编“历史化的主要路径与研究方法”,分析“怎样历史化”,包括述学范式、经典
    吴秀明主编文学47.2万字
  • 会员
    乐府学是与诗经学、楚辞学、词学、曲学并列的古代文学专门之学。《乐府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主办,研究对象远涉先秦,近及当代,研究领域涉及音乐学、文学、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在乐府文献、礼乐制度、音乐形态、名家名作、乐府诗歌的制作与时代关系、海内外相关学术动态等方面都有研究。
    吴相洲主编文学26.1万字
  • 会员
    “先锋”与“民间”,是20世纪中国文学话语中重要的两极:前者追求叛逆、前卫、飞扬、超越,后者则呈现出自然、鲜活、原始、本真;前者求新思变,后者则固本溯源。本书围绕“先锋”和“民间”话语展开,从话语理论的探讨和文学批评实践出发,结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湖北地域文学批评等前沿问题,从点到线、由线而面,将经典作家个案解读、现代诗歌转型研究、特殊文学思潮现象分析、整体社会历史文化观照等统摄起来进行考察,
    刘继林文学23.8万字
  • 会员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教程》是一本介绍文学批评方法及其实践案例的教材。本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实用性:每章都先介绍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以便学习者掌握该种文学批评方法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思想;然后,举出两至三个使用该种文学批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或文化现象的论文作为案例,以便学习者参照使用。
    霍俊国主编文学25.2万字
  • 会员
    一般叙述学的叙述定义、基本概念框架与理论建构,需突破经典叙述学的“语言、尤其文字中心主义”的视野局限,其“文字中心主义”可追溯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戏剧(模仿)与叙述的区分。其实,无论小说还是戏剧,都属于故事。古希腊早期文化中的故事观念无媒介限制,且与叙述近乎同义,人类的早期故事形态,也多以口述、仪式表演等形式展开,其原生口语文化形态下的演述模式也在后来的文字叙述中留下踪迹。叙述早已积淀为一种经验
    伏飞雄文学18.9万字
  • 会员
    本书基于国内外美国小说研究之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文学接受批评和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参照,通过细读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的美国小说研究论文和重要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小说研究论著及相关研究学术论文与论著,深入研究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1901-1978年、1979-1999年、2000-2015年)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的热点、角度、方法和总体走向,从整体角度历时性系统地探讨了中国美国小说
    任虎军文学41.4万字
  • 会员
    文学关注“人”,特别要表现人的“三性”,即:“兽性”“人性”与“神性”。设置“神性”的标准,不是为了达到“神性”,而是为了获得“人性”,不至于处身“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表现“人性”,总是不能离开“神性”的立场;文学是“人学”,总是要有“神学”的参照。这是文学的魅力。本书认为,相对于“启蒙”“革命”“批判”“生存”等现实主义要义,当代中国文学的力量也源自神学精神层面的“博爱”,“博爱现实主义
    丛新强等文学20.3万字
  • 会员
    本书收录作者二十多年来关于巴蜀文学和文艺思想研究的系列论文。大体可分为两部分:《试论古代巴蜀文学特征》《简论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巴蜀审美意识的发生——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器物为例》三篇为第一部分,带有总论和探源性质,对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特征、审美意识原型进行分析;关于司马相如、陈子昂、杜甫、苏洵、苏轼、苏辙、文同、唐庚等人的文艺思想的个案分析为第二部分,重点讨论这些作家的文艺思想及
    李凯文学21.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