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
- 陈琳主编
- 5654字
- 2020-08-27 19:26:14
Analysis on Alien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From the Aspect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due to the expansion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he subject ideas arising from changes in technology, impacting technical solutions design, technical applications, as well as evaluation, then highlight the alienation of education, and ignore the harmonious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which gradually diverts from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However, the best option to rectify is the combination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Key words: Alien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value rationality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他们认识到在未来世纪中教育信息化对于国家发展的巨大作用,在制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从信息化的角度可以说,教育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运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而教育信息化则是教育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过程和结果[1]。因此,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的支撑。然而,伴随着人们对教育信息技术巨大进步的欢呼雀跃及其丰功伟绩的一路高歌,教育信息技术异化问题也随之凸现。比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容易疏远人与人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对媒体技术的依赖关系所取代。这样会抑制学生高级情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又如,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我国开启了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网络课程的页面主要有单视图滚动显示和多视图(多窗口)显示。然而,随着网络课程知识内容的不断增多,这些显示方式已无法保持显示内容的整体性、完整性以及信息显示与交互过程的连续性,从而给学习者处理信息的过程带来新的困难。诸如此类的异化问题在我国学术界还未引起高度的重视,而这种理论现状与负效应日益加剧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因此,如何化解与弱化这些异化问题理,应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基本概念不是我们的专题研究内容,在此不能做全面的详尽考证。我们只能对本文所用基本概念的意义进行必要的界定,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个视角、基础。
(一)关于“异化”和“技术异化”
一般来说,异化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个客体又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转过来反对自己[2]。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在权力转化意义上使用过异化。19世纪德国的黑格尔首次明确地把异化作为哲学范畴使用,认为绝对精神作为主体异化为客体,作为个体精神异化为社会现象。
技术的异化是指技术这种人的创造物变成了统治人、压抑人的一种异己性力量,它不但不是“为我”的,而是“反我”的。简言之,技术的异化是指人类所创生、发展、应用科学技术在造福于自身的同时,科学技术又反过来同人作对,损害、束缚、支配、威胁人类的现象。纵观当今的科技时代,技术既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条件,又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异化了人们的精神空间,既增强了人们控制世界的能力,同时又导致了人们对世界控制的乏力。
(二)关于“教育信息技术异化”
根据以上关于“异化”和“技术异化”的界定,我们把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异化界定为: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或结果中,由于价值主体不同、不同时期价值主体的价值观不同或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最终导致价值主体最初价值(目的)的负向实现。
(三)关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而价值理性实际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及其追求的自觉意识。它在实质上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的体认、忧患、呵护、憧憬、建构与追求的自觉意识[3]。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人类理性不可或缺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各自的作用特点和范围,同时又相互作用、紧密联结成一个整体[4]。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提供精神动力,看护着人类的“心灵之命”;工具理性给价值理性带来的是现实支撑,不断满足和提升着人类的“肉身之爱”。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协同作用将构造出人的良好精神世界,并深刻影响着“人—社会—自然”大系统的运行状态,使得各种社会生活成为可能。但是,随着近代西方社会物欲的膨胀、人类对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工具理性日益占据了人类精神领域的统治地位,价值理性则日益被漠视、被边缘化。
二、从工具理性视角审视教育信息技术异化现象
(一)工具崇拜引起技术主体观念变化
第一,形成工具理性主义观念。目前,很多人对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工具理性的层面,而且在基础教育领域,工具理性还日渐流行,人们往往肤浅地、模糊地理解信息技术,使人类理性退化为一种工具的效能。这样,对信息化教学中的技术要素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5]。工具理性把世界理解为工具,注重功能和操作,关心的是实用目的,并将事实与价值严格区分,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能够具有好的效果,排除思维的否定性和批判性,因此是单向度的或肯定性的思维方式[6]。教育电影以至后来的教育电视在教育教学中确实发挥过积极作用,在其功效开发殆尽而且在解决处理原有问题上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之后,于是又把希望转向计算机辅助教学,然后又是网络,然后又是虚拟现实技术……总之,只把解决问题的一切希望和期待寄托于技术手段的更新,从未认真考虑过这一途径是否一直正确可行,沿着技术主义的方向越走越远,从而使技术异化成为必然。
第二,形成经济功利主义观念。新卢德主义者认为,计算机的教育应用表面看来是教育的进步,其实质则是技术统治论思想的胜利,在技术统治论的背后更是蕴涵经济功利性对教育的侵蚀[7]。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的不断飙升,教育管理者希望应用新技术来化解过高的教育开销所要面临的危机。他们极力主张自动化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甚至构想了“虚拟校园”来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而且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在线教育的重要问题不是教育上的,而是财政上的[8]。美国哲学家芬伯格认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教育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虚拟校园”显然是技术对教育技能的否定,是用人与技术的互动来代替思想交流的过程,这必将造成非人化和对社会、自我的完全不同的理解。
(二)工具崇拜影响技术方案设计
在制订技术设计方案时,如果技术主体深受工具理性思维的影响,那么在实际设计时,技术主体即技术设计者就只会突出其主要方面(如功能)而忽略对“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追求,致使对技术设计方案的选择落入“一叶障目”的境地,只知单纯地追求实体功能,从而偏离了“技术—教育—人的发展”这个有机系统。人类对教育本质认识的有限性决定了人实际上只是从教育的本质中抽取出某种“片段”,并将这种“片段”赋予“整体”的意义而“技术化”,这就必然导致在技术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蕴涵着不合教育本质的规定性,使技术异化成为必然。
众所周知,网络课程是建立在视觉和听觉互动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课程的内容需要可视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视觉元素以及可听到的声音甚至是音乐来呈现。同时,学习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从线性文本阅读正在走向超文本信息搜索,从单纯的抽象文字阅读正在走向对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合一的、交互的、全方位的知识获取,把阅读、感受、体验融为一体。因此,在视觉文化时代背景下,网络课程页面的视觉设计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能显出其意义和价值。现代传播科技的发展为视觉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阿多尔诺认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直接后果,是人的理性变成了纯工具化的思维。工具理性支配着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视觉文化的技术化,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工具理性支配了视觉文化。这在网络课程的视觉设计上表现为课程内容所蕴含的人本意义或人文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因此有学者呼吁:网络课程页面设计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上,不仅要考虑学习者的视觉认知特点,还要赋予页面更多审美的、情感的、人文的含义。
(三)工具崇拜影响技术应用
技术主体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对技术进行选择和应用的。而这种指导技术应用的价值观却不一定全都是适当的,比如工具理性主义价值观就是不当的价值观。工具理性主义的价值观关注的是技术作为实现某种眼前利益的手段的实用性,它常常以技术发展为至上目标,以技术至上代替一切价值判断。在这种技术价值观指导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空前的广泛应用,甚至出现了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崇拜,使得技术价值的负面效应凸显。
其一,技术应用的形式主义。形式与内容是马克思的一对哲学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或适得其反了。在应用教育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顾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自身的适用范围,一味追求时尚和量化,实在是形式主义的突出表现。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一味地追求课件外表的花哨、好看,以及自己制作课件、运用计算机的熟练,而忽略了教学本身的内容。教学中如果过分注重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确性,忽视多样性、特殊性,如果技术手段得到过多应用,工具理性就会喧宾夺主,使学生失去价值理性。
其二,技术应用导致主体现实能力的降低。在教育教学中对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过分依赖,很多老师已经不再适应以往“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离开多媒体教室就不会上课了,计算机、网络故障或者停电等情况下,许多工作只能停顿、等待。
其三,技术应用导致主体创造能力的退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但是却具有更多的技术色彩,突出的是感官和认知体验,而缺少了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人类的归属感[9]。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总是在一定的软件基础上进行的,软件的内容、水平决定了教学的实际内容和水平。所以,人的自由创造的主动性发挥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技术的先行制定。教学实践中的软件是由专家编制设计的,体现的是编程者的意志和观念,而一般的使用者对此是没有发言权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是在计算机中的逻辑产生,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世界则带有很多的偶然性。如果一味地按照计算机的思维逻辑做事待人,就会显得迂腐、呆板,缺少生机和创造力。
(四)工具崇拜影响技术评价
由于工具理性膨胀导致的观念转变,使技术评价只单纯地倾向于对一定客体的功利价值进行评估、比较、确认和预测。在教育中,这种技术评价方式主要关心工具对于实现目的的功效性、精确性、客观性,而不关心目的的合理性以及忽略意义和价值的特点,势必将客观现实与主观情感态度区分开,将纯粹事实与价值判断区分开。这样做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技术应用使学习者获得了普遍适用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使学习者的人文价值出现一定程度的缺失,带来了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扭曲。这是典型的技术异化表现。
三、对工具理性影响下的教育信息技术异化现象的反思
(一)正确看待工具理性影响下的教育信息技术异化
正如恩格斯所言,事物没有“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也没有“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除了“‘非此即彼’,还有‘亦此亦彼’”; “正和负可以看做彼此相等的东西——不管把哪方面当做正,把哪方面当做负,都是一样的”[10]。在对教育信息技术异化现象深刻批判的同时,更要进行辩证的分析,特别要关注异化现象的历史发展的某种必然性、合理性及有益的社会功能。比如,突出教育信息技术的工具意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作为受教育者由此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获得教育投入回报的最大化与实用知识、技能等。由于在“投入”与“回报”之间直线运动,功利化的教育能够实现更高效的“教育产品”的产出,对改变个人命运具有很大的实效性[11]。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把教育信息技术的工具意义作为根本尺度,使人们放弃崇尚而追求实利,人之作为主体所特有的丰富的生命体验被工具理性彻底“整编”,从原先的总体性存在物分解成社会生活中的一堆碎片。于是,教育的人文精神失落了,教育的育人功能退化了,取而代之是它的经济功能、工具功能的不断扩大,最终异化为奴役人的手段,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且应该极力反对的。
(二)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通是弱化教育信息技术异化的可能途经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辩证的统一体。工具理性为价值理性的存在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提供精神动力,并主导着工具理性的发展。在实践中,人们一方面依靠工具理性,实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在自我意识的更深层面体味着人生价值,为价值理性的升华提供契机。工具理性的不断深化使得价值理性从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再到自由状态的现实展开成为可能。工具理性的存在,通过阶段性的实现人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开拓,不断促使价值理性确立新的人生终极意义与目标,为实现价值理性的升华提供着现实支撑。
要改变目前教育领域受工具理性支配的现状,消解或弱化前文所述的种种异化现象,可能的途径就是使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得到有机的融通,树立全新的教育价值观,重建人与技术、教育的和谐关系。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育中时,在考虑技术上可行、功能上合理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考察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在遵循功利原则的基础上还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明确人承担着技术的主体责任,技术人道化的最终标准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生产的最大限度发展。这就是说:是人,而不是技术,必须成为价值的最终根源;是人的最优发展,而不是功效的最大化,成为所有计划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李祺.论教育信息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3,(4):26-37.
[2] 张晓鹏.论技术异化之根源及其超越[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10):68-74.
[3] 徐贵权.论价值理性[J].南京师大学报,2003,(9):10-14.
[4] 刘科,李东晓.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从历史分离到现实整合[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1):36-39.
[5] 李芒.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J].教育研究,2008,(5):56-61.
[6] 马尔库赛.单向度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40.
[7] 陈红兵,周建民.新卢德主义关于技术影响教育的批判性阐释[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3):47-51.
[8] 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1.
[9] 李宏伟.现代技术的陷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74.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35-539.
[11] 张兴峰.教育功利化现象审视:工具理性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