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葛新生
- 6118字
- 2025-02-15 17:48:30
第二节 近现代简史(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
长期受土耳其统治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是前南斯拉夫各国中经济和文化发展最落后的国家。20世纪初,在190万名居民中,农民和文盲占90%。尽管97%的居民讲的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但是宗教信仰十分复杂。据1895年的统计,东正教徒占43%,天主教徒占21%,穆斯林占32%。天主教徒在政治上倾向于奥地利和克罗地亚,大主教萨拉耶瓦·斯塔德莱和他支持的耶稣会会员,直接得到奥地利政府的支持。东正教徒则倾向于俄国和塞尔维亚。穆斯林领袖是当地的封建主,他们只是要求文化宗教的自治。为了争夺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影响,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展开了长期的、激烈的斗争。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人民不堪忍受异族统治和阶级压迫,不断举行起义。尤其是在19世纪,几乎每隔几年就爆发一次起义,如1821年、1828年、1831年、1837年、1839年、1858年、1861~1862年。但由于存在宗教矛盾,他们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复兴运动,也没有像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那样拥有众望所归的民族领袖,而从事民族复兴的主要人物,大多是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如1875~1878年民族起义的领导人瓦萨·佩拉吉奇(1833~1899)是塞尔维亚人,米罗斯拉夫·胡布马耶尔(1851~1910)是斯洛文尼亚人。
在19世纪,阶级斗争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穆斯林贵族和基督教农民这两个阶级,一为保守的、占有土地的、在宗教信仰上比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者还要狂热的穆斯林贵族阶级;另一为被压迫的、承受着赋税重担的基督教农民阶级。
穆斯林贵族与基督教农民同属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尽管他们是斯拉夫人,但是“无论是思想方法还是行为方式都要比土耳其人更加土耳其化”。他们激烈地反对穆罕默德二世(1808~1839)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内所进行的改革。1821年,正当阿尔巴尼亚、希腊和摩尔达维亚爆发起义的时候,波斯尼亚反对“异教徒”“邪教徒”苏丹的斗争终于酿成暴动。1828年,俄国和土耳其交战,波斯尼亚再度发生暴动。俄土战争结束后,土耳其苏丹再次进行改革,又引发了1831年的第三次暴动,波斯尼亚贵族公开指责苏丹背叛伊斯兰教。波斯尼亚贵族领袖——“波斯尼亚之龙”胡塞因“阿加”(阿加,即Aga,是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的统帅、大官的称谓)号召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者发动圣战。这次暴动虽然和历次暴动一样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当局镇压下去,波斯尼亚贵族的实力却没有遭受太大损失。1837年,当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当局宣布废除“甲必丹”辖区的时候,波斯尼亚贵族再次发动了暴动;1839年,当苏丹承诺在法律上和赋税负担上给予他的基督教臣民较为公平的待遇时,暴动的规模更为扩大。在后来的10年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波斯尼亚实际上已无权威可言。直到1850年,奥梅尔巴夏统率下的土耳其军队完全铲除了波斯尼亚的穆斯林贵族。这时,长期以来穆斯林贵族盘踞的重要据点萨拉热窝取代特拉夫尼克成为波斯尼亚首都。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人长期生活在闭塞的社会里,从19世纪40年代才开始有近代的文化生活。土耳其当局从1847年起开始创办学校,到70年代还只有25所学校,而且都是小学和初级中学。1865年以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大臣为了培养低级官员和教师,开办文官学校、教师学校、军官学校和商业学校,还创办了女子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都是穆斯林子女,后来才准许基督教徒的子女入学,但完全用土耳其语进行教学。还有一些学校是外国政府通过其领事馆开办的,还有一所是由英国传教士伊尔比女士和麦肯齐女士创办的学校。另外,还有几所私人创办的基督教学校。
19世纪80年代,第一家现代化民族印刷所在萨拉热窝成立。来自泽蒙的伊格尼亚·索普隆,用民族语言和土耳其语出版书籍,大部分是为了满足行政和新创办学校的需要。那时,还用基里尔字母和武克·卡拉季奇的拼写规则出版了第一批报刊(如《波斯尼亚人报》《萨拉热窝花坛报》等)。
根据1878年的《柏林条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被奥地利军队占领,奥地利政府不断把本国农民移居波斯尼亚。到1914年,奥地利移民达到18万~20万人。移民使天主教徒的人数大增。与此同时,同奥地利占领制度格格不入的穆斯林农民却纷纷移居他乡。外流人员约14万人。穆斯林人数因此大减。只有东正教徒仍然保持着原来的人口数量。东正教徒由总主教萨瓦·科萨诺维奇(1839~1903)领导,享有宗教自治权。
1882年,东正教徒和穆斯林在黑塞哥维那的东部举行反对奥地利占领的起义。他们的口号是“为了光荣的十字架和穆罕默德的信念”。起义失败后,当地人本亚明·卡拉伊(1839~1903)接管了波斯尼亚的行政权。他宣布“波斯尼亚民族”的存在和使用“波斯尼亚语”,实行武克·卡拉季奇的拼音规则,想以此解决民族和宗教的纷争。
1891年,由穆罕默德·卡佩塔诺维奇(1839~1902)任主编的《波斯尼亚人报》开始出版。《波斯尼亚人报》倡导这样的思想:穆斯林属于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之间的独立的波斯尼亚民族。这个思想逐渐为当地穆斯林所接受。因此,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形成了三个民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波斯尼亚族。这三个民族相互争斗,对波黑国家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穆斯林贵族阶级势力的削弱,并没有使波斯尼亚基督教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减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当局曾经允诺的改革实际等于一纸空文;土耳其官员的腐败和包税商的勒索,更使农民的生活难以为继。1858年,波斯尼亚北部基督教农民发动起义;第二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当局应允进行土地改革。1861~1862年,黑塞哥维那爆发了反对土耳其官僚集团的起义。在这一时期,有大批波斯尼亚人移居到属于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斯拉夫人领地。1874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农业歉收。第二年,即1875年7月,塞尔维亚的农民和城镇居民在一个叫奈韦西涅的小镇揭竿而起,发动反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者的武装起义,史称“奈韦西涅的枪声”。在很短的时间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各地的人民都起来响应奈韦西涅起义。这次起义成为塞尔维亚与土耳其的战争及后来的俄土战争的导火索。巴尔干各国以及欧洲列强的宫廷受到了震动。这一错综复杂的东方问题,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欧洲政治关注的中心。
欧洲列强为了各自的切身利益,对上述事件做出反应。奥匈帝国外交大臣安德拉西伯爵与德国和俄国两国的代表磋商后,于1876年1月向土耳其政府提出照会,要求土耳其苏丹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基督教徒做出让步。苏丹虽然答应让步,但起义者并未就此罢休,他们要求立刻实施改革,否则将拒绝接受《安德拉西照会》。于是,1876年5月,奥地利、俄罗斯、德国又发表《柏林备忘录》,声言如上述照会中提出的改革不予实施,三国将采取军事行动。但这时巴尔干局势已经恶化: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对土耳其正式宣战,保加利亚人也发动起义;争取和平解决的种种努力宣告失败。1877年1月,俄国和奥匈帝国密谋在巴尔干划分势力范围:奥地利将攫取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换取它在即将开始的俄土战争中保持中立;俄国将帮助保加利亚人建立一个“大保加利亚国”。同月,列强在君士坦丁堡召开大使级会议,敦促土耳其在统治区进行国际监督下的改革。1877年4月24日,斯拉夫民族的宪兵——俄国向土耳其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战争。1878年1月,俄国军队在付出惨痛代价后,终于越过积雪齐腰的巴尔干山脉,攻占阿德里安堡(今土耳其境内埃迪尔内),直逼君士坦丁堡。土耳其眼看大势已去,请求停火。3月3日,双方在距君士坦丁堡只有12公里处的小镇圣斯特法诺签订俄土和平条约,史称《圣斯特法诺条约》。
条约宣称将在波斯尼亚进行改革。由于该条约触犯了奥地利在巴尔干西部和英国在爱琴海沿岸的经济和战略利益,所以《圣斯特法诺条约》缔结仅3个月,欧洲列强便手举红牌,聚首柏林,召开了一次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会议。
1878年6月1日至7月1日,英、法、奥匈、德、意、俄在柏林举行会议,彻底修改和推翻了《圣斯特法诺条约》,最后通过了著名的《柏林条约》(1878年7月)。条约规定,土耳其承认塞尔维亚独立,奥匈帝国获得了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为期30年的委任统治权。此外,奥匈帝国在新帕扎尔州,即介于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之间的一条狭长地带的三个地方(普里博伊、普里耶波列和普列夫利亚)驻军。奥地利占领波斯尼亚的理由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颟顸无能,奥地利与土耳其毗邻的领土上起义和暴动不断。奥地利承诺,一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秩序恢复正常,奥地利将该地区归还土耳其。两国就此签订了一项协定。
柏林会议是在巴尔干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和1877~1878年最后一次俄土战争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惨遭失败的情况下召开的。然而,欧洲列强为了自身的利益,在解决巴尔干国家的领土和民族问题时,是不公正的,是越俎代庖的。《柏林条约》满足了列强削弱俄国在巴尔干地区势力和影响的目的,显示了他们在解决奥斯曼帝国“遗产”和主宰巴尔干小国命运中的作用。西方大国是瓜分巴尔干的得利者,改变了巴尔干国家间的力量对比。正是它们“瓜分了巴尔干半岛”,使奥地利的势力大为增强。这种瓜分“开创了各种民族利己主义的时代,因为这些民族利己主义是在巴尔干半岛划分势力范围这种后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俄国对《柏林条约》既恼火又无能为力,认为欧洲在联合跟它作对。巴尔干诸国的独立得到了承认并受到了大国的保护,但它们都有得有失,对条约并不满意。罗马尼亚对失去比萨拉比亚耿耿于怀,塞尔维亚和黑山对奥地利侵占波黑愤慨不已。
《柏林条约》不仅没有解决巴尔干的民族问题,反而为该地区的领土争端和民族冲突埋下了祸根。许多巴尔干问题专家认为,巴尔干民族问题正是从1878年开始的。在此之前,巴尔干并没有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只是在《柏林条约》签订后它才成为古老大陆的多事之端。
奥地利军队进驻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之后,波黑不断发生反对奥匈帝国统治的起义。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与穆斯林居民常常并肩战斗。1879年4月签订的《奥土协定》,规定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领土交由奥匈管辖,但土耳其享有实际的主权。当地行政机构由奥匈联合财政部管辖,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参加奥匈关税同盟,实行征兵制。1881~1882年在黑塞哥维那爆发了反对奥匈帝国的人民起义,起义被平息后,两省的行政管理权掌握在卡莱男爵手中。
卡莱男爵以专制的方式建立起一套行政管理制度,他曾宣称要把行政管理权移交给当地的波斯尼亚人;但是他食言了,奥匈帝国的官员数量有增无减。这些官员大部分是天主教徒,不仅有日耳曼人,还有克罗地亚人、匈牙利人、捷克人和波兰人。占领初期,天主教徒人数进一步增加。这是因为天主教徒从其他地方向两省北部萨瓦河右岸一条狭长地带移民。这些移民主要是日耳曼人、波兰人、捷克人和俄罗斯人。他们的后裔为这一地区的语言分布增加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特质。在他的治理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社会经济有所发展:社会稳定,卫生保健措施得到改善,社会公共工程有所建设。需要指出的是,奥匈帝国兴建公路和铁路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波斯尼亚的经济发展,而是为了适应帝国战略的需要。
卡莱男爵的继任者是布里安男爵(1903~1912)。1908年,柏林会议确定的30年委任到期后,奥匈帝国不仅没有让波黑独立,反而于同年10月7日,由布里安男爵宣布吞并波黑。此后,奥匈帝国对波黑居民,尤其是塞族人,进行了疯狂的迫害。波黑人民掀起了反抗侵略者的斗争,但均遭到残酷镇压,单是成立于1908年的波斯尼亚的青年爱国主义团体——“青年波斯尼亚”,就有6批成员惨遭杀害。该组织成员塞尔维亚族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于1914年6月在萨拉热窝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此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塞尔维亚军队攻进黑塞哥维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黑塞哥维那爆发了数次起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摆脱了奥匈帝国桎梏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决心与当时已经独立的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波黑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王国内的大塞尔维亚主义力量主张把王国建设成“民族合一”的国家,并于1929年把波黑地区分别划入全国9个行省中的弗尔巴斯、滨海、德里纳、泽塔4个行省。此举遭到波黑“南斯拉夫穆斯林组织”的强烈反对,他们要求按照历史疆域把波黑划分成平等的政治单位。
1929~1941年,在经济方面,南斯拉夫王国仍然是大国控制下的殖民地,是大工业国的一个农业附属国。在这个落后的国家中,波黑又是最落后的地区之一。王国的资本主义自发盲目发展,不仅扩大了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而且也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从19世纪后期起,波黑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发展,产生了工人阶级。1905年产生了工会组织。1909年成立了波黑社会民主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黑成了德国和意大利占领军及其帮凶与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展开殊死战斗的战场。1941年,德国、意大利入侵南斯拉夫王国波黑地区,并把该地区并入法西斯傀儡的“克罗地亚独立国”。德、意占领者制造南斯拉夫各族人民之间的仇恨,挑起其内部相互残杀。克罗地亚的法西斯组织“乌斯塔沙”在波黑领土上杀害了20万~60万名塞尔维亚族人,其中包括波斯尼亚东正教总主教和巴尼亚卢卡主教在内的158名高级神职人员。许多东正教徒被迫改宗天主教,一半以上东正教堂被摧毁。同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切特尼克”在波黑实施报复,屠杀克罗地亚族天主教徒和穆斯林。据统计,受害者不下15万人。至此,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结下了无法了结的宿怨。
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波黑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41年7月27日,在南斯拉夫共产党的领导下,波黑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反法西斯人民解放战争。1941年底,波黑人民解放游击队总司令部成立。1941年12月,以铁托为首的南共中央和人民解放游击队总司令部迁至波黑。波黑地区成了南斯拉夫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1941年,第一支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的正规部队在鲁多小镇建立。1942年,战争的胜利使解放区不断扩大,包括了波斯尼亚的克拉伊纳等大部分地区。1942年11月,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比哈奇举行。同年12月,南斯拉夫反法西斯妇女阵线和南斯拉夫反法西斯青年统一联盟分别在佩特瓦茨和比哈奇成立。决定南斯拉夫战局命运的1942年科扎拉山战役、1943年上半年的奈雷特瓦战役和著名的苏捷斯卡战役都发生在波黑境内。
1943年秋,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战争进展迅速。
1943年底,在波黑的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已有2个军、7个师、24个旅和25支游击队。1943年11月26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农民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同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亚伊采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各民族地区的代表208名。会议通过决议,授权南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为全国最高立法和执行机构,设立南临时政权机关——南全国解放委员会,铁托任主席。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剥夺王国流亡政府合法性、禁止国王回国的决定和《关于在联邦原则基础上建立南斯拉夫国家的决定》,为战后建立南联邦奠定了基础。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农民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于1944年7月1日举行第二次会议,授权该组织为波黑立法和执行机构,批准了亚伊采会议的上述决定。1945年4月,波黑农民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举行第三次会议(即波黑国民议会),成立了波黑在联邦原则上的第一届政府。同年5月波黑全境获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