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葛新生
- 8791字
- 2025-02-15 17:48:29
第三节 特色资源
一 名胜古迹
拉丁桥 拉丁桥旧称普林西普桥,是一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建筑。桥梁过去是木质结构,在洪水中被毁,1798年重建。1914年,奥匈帝国强占了萨拉热窝,又觊觎邻近的塞尔维亚王国的领土。同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秘密民族主义组织“青年波斯尼亚”成员,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这座桥的北侧,刺杀了刚刚检阅完奥匈帝国军队演习归来的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酿成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普林西普被捕后,在狱中用铁钉在碗边刻上了这样一句话:“让那些愿意苟且偷安的人死去吧,让那些不愿做奴隶的人永生。”为纪念这位英雄,人们在他当初开枪的地方,铺了一块石板,石板上刻着一双脚印,紧挨着石板的博物馆的外墙上镌刻着这样一行文字“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要求民族解放的长期愿望”。为纪念南斯拉夫爱国主义者,桥梁曾改名为普林西普桥,南斯拉夫解体之后其名称恢复为拉丁桥。
苏捷斯卡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 Sutjeska) 这是当年南斯拉夫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战役——苏捷斯卡战役而开辟的一座公园。公园坐落在一个山谷中,占地6万多公顷。著名的苏捷斯卡河从公园中缓缓流过。当年进行过激战的山坡上,矗立着两座白色的纪念碑,碑高19米,远远望去像两座小山峰。纪念碑参差嶙峋,相向而立。碑后的水泥台阶上刻有当时参加作战的部队名称。碑前是一方形的烈士墓,墓碑上刻有碑文,碑文为“这里安息着3301名苏捷斯卡战士”。山坡下有一座1971年修建的苏捷斯卡纪念馆,馆内石壁上刻有6508名英烈的名字。馆内陈列着各种与该战役有关的文物,馆内壁画反映了当时悲壮惨烈激战的情景。苏捷斯卡国家公园中除了纪念碑和纪念馆外还有一些烈士墓,向来这里参观的人们静静地诉说那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Gazi Husrev Bey Mosque) 欧洲最美丽的三大清真寺之一。坐落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市内。始建于1531年,外观雄伟,典雅精致,内部装饰金碧辉煌。自奥斯曼土耳其占领时期,寺内图书馆就藏有许多古老的伊斯兰教手稿和文献。清真寺的设计者是科查·米马尔·希南。建造者格兹·胡色雷·贝格在其遗嘱中为该寺捐了500珠卡特,并要求用这些钱购置毛巾,每天摆放在寺内的石灵柩上,以便让前来拜谒的穆斯林在参拜前沐浴洗手后擦拭。因此自1541年其灵柩安放在寺内之日起,每天都会有新毛巾,尽管战争、灾害、社会动荡不断,然而,新毛巾从未间断。
在波黑战争时期,作为波斯尼亚人象征的清真寺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在萨拉热窝围城战期间,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遭受损害。战争结束后,1996年开始了修复工作。然而,当时的修复资金很多是来自沙特阿拉伯,修复时受到了瓦哈比派的影响。修复后的清真寺以白色为基调。2000年,为了让清真寺恢复到战争前的样子,开始了新的修复工作。
巴什察尔希亚 巴什察尔希亚是萨拉热窝旧市区的主大街,建于16世纪,是效仿阿拉伯市场建造的商业区。在这条大街上,金属工艺品和陶瓷器、宝石商店鳞次栉比。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于1551年由鲁斯特姆·帕夏(Rustem Pasha)修建的带有穹顶状屋顶的布鲁萨巴扎。这里销售有从土耳其运来的丝织品。另外,建于1891年、作为萨拉热窝地标的塞比利(Sebilj)是一个具有独特形状的喷泉,位于巴什察尔希亚的中央。这个名字来自于阿拉伯语中的“道路”一词。现在,因为这里有众多灰鸽在此聚集觅食,又被称为“鸽子广场”。
萨拉热窝塞尔维亚正教会大教堂 萨拉热窝塞尔维亚正教会大教堂的正式名称是“圣母诞生大教堂”,是为纪念圣母玛利亚诞生修建的大教堂,建造于1863年至1868年期间。教堂有三个巴西利卡和带有十字架的5个穹顶。
萨拉热窝天主教会大教堂 萨拉热窝天主教会大教堂的正式名称是“耶稣圣心教堂”,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大教堂,为纪念耶稣基督的圣心而建造。建造于1884年至1889年期间,是哥特式建筑。入口处上方窗户绘有萨拉热窝州的州旗和风景,另外具有罗马式艺术风格的2个塔上绘有萨拉热窝的市旗和市徽。
伊纳特库彻 1914年,奥匈帝国统治者曾在萨拉热窝的旧市区寻找建设市政府和图书馆的土地。计划建设地已有两个土耳其浴场和一户民家,帝国当局胁迫土地所有者离开了这块土地。为了表达对当局的愤恨,他将自己的家解体后在米里雅茨河对岸进行了重建。这座建筑目前是一座名为“伊纳特库彻”(Inat Kuc'a)的餐馆,名称带有“遗恨之家”之意。
卡拉焦兹贝格清真寺 卡拉焦兹贝格清真寺建于1557年,是当时黑塞哥维那地区最宏伟的伊斯兰教建筑,这座清真寺的屋顶是半球状拱顶,内为正方形,每边长13.4米。宣礼塔又细又高,造型和谐优雅,塔肩下装饰着钟乳石。这座清真寺由土耳其著名建筑大师希南设计,而建造者是来自莫斯塔尔以南的杜布罗夫尼克的工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座清真寺被破坏。清真寺中有饮水亭、伊斯兰教学校和图书馆。
二 著名城市
萨拉热窝(Sarajevo) 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也是波黑两个政治主体之一波黑联邦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伊斯兰文化古城,位于波黑的中部偏东南,在萨瓦河支流博斯纳河上游附近。四周群山环抱,风景秀丽。萨拉热窝城海拔630米,米梁茨卡河横穿市中心。萨拉热窝面积2049平方公里,是波黑重要的工业中心和铁路运输中心。一条电气化铁路通往弗尔波列后与前南斯拉夫的铁路干线相接。另外,有一条通往亚得里亚海海岸与海运航线相连的铁路和一个国际机场。该市有较发达的金属加工、动力设备生产、陶瓷、汽车制造、化学工业、家具制造、针织等工业部门。
市内的文化事业也较发达。萨拉热窝大学是波黑的最高学府,下设理工、矿业、美术等学院。市内有多所博物馆。曾是1984年第1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城市,拥有先进的体育场馆设施、一流的饭店和广播电视中心。
萨拉热窝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始建于1263年。历史上曾数易其名。14世纪末,土耳其入侵时,该城被称作“萨拉伊”。现名萨拉热窝一词在土耳其语中意为“苏丹总督的宫殿”。从中世纪到近代长期受土耳其统治,是当时土耳其重要的军事和商业中心。尤其是在16世纪最为繁荣。城市的中心就是这个时期的旧城。这里街道狭窄,保持着浓郁的伊斯兰特色。市内还有很多雕饰精美的木屋、古老的土耳其集市、土耳其公共浴室遗迹、古代的商队客栈、犹太教圣殿等。16世纪和18世纪,该市曾是巴尔干半岛上重要的商贸中心之一。19世纪后半叶,萨拉热窝被奥匈帝国占领,成为奥匈帝国波斯尼亚省首府。奥匈政府以重金大兴土木,在郊区发展起来的新城内,街道宽阔,欧式建筑林立,与旧城形成鲜明对比。
萨拉热窝在世界近现代史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了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奥匈政府以此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发动进攻,从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萨拉热窝城风貌独具特色,不同时代、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杂陈于其中。轮番更替的异国统治者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形形色色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使它成为东方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汇处,逐渐成为一个东西合璧的城市。市内既有19世纪奥地利式的黄褐色建筑,又有东方风格的楼阁和土耳其式的手工作坊。波黑是穆斯林人口占比例较高的国家,萨拉热窝是穆斯林主要聚集地,有“欧洲的开罗”与“欧洲穆斯林都”之称。全城有100多个清真寺,最古老的清真寺是16世纪修建的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市内博物馆里珍藏有希伯来人著名的古抄本《哈加达》,即犹太教用以解释《圣经》的典故。市内现在还能见到具有阿拉伯古风的市场,商贩们在自己的商号中一边制造一边出售着各种各样的阿拉伯式的铜、银器皿和工艺品。市内还保留了土耳其统治时期所建之老城遗迹,当地人称为“巴什察尔希亚”。遗迹为一条石铺小巷,在小巷的两旁是低矮的店铺和作坊,与市中心的现代化高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独具魅力。市内的拉丁桥,为纪念当年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的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曾改名为普林西普桥。离这座桥不远处有一幢博物馆。为缅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保卫萨拉热窝而牺牲的烈士,人们在市内建立了一座烈士纪念碑,碑前点燃着长明火炬,象征着烈士精神永生。在英雄瓦尔特牺牲之地萨拉热窝发电厂的门前,矗立着一座瓦尔特的半身塑像。伊格曼山脚下的一座纪念碑是为纪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因冻馁而死的第一无产阶级旅的战士们。城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古迹要算是古罗马时代的浴室遗址了。城郊的帕莱和伊利扎两地风景优雅,是疗养胜地。萨拉热窝的冬季漫长,冰雪期从当年的12月可延续到来年的4月底,是开展冬季运动的好场所。萨拉热窝年平均气温为9.5℃,最低 -16.4℃,最高31.8℃,年降水量900~950毫米。
1992年波黑共和国爆发全面内战,萨拉热窝的名胜古迹、居民住宅以及其他设施都遭到了相当严重的破坏。萨拉热窝城市的复兴和开发始于1995年11月《代顿和平协议》签订之后。今日的萨拉热窝是该地区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城市各处都在建设现代化的办公楼和高层建筑,其中最有名的有波斯摩城市中心、BBI中心和阿瓦兹大楼(也是巴尔干地区最高的摩天大楼)。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都进行了重新开发,但在市中心还是能看到被战争破坏的建筑。
萨拉热窝有众多不同的宗教共存,城市的文化也十分多样。波斯尼亚的穆斯林、东正教徒、天主教徒、犹太人在同一个城市居住,同时也一直维持着各自独特的认同感。在历史上,萨拉热窝是奥斯曼帝国时代多位波斯尼亚诗人和思想家的故地。诺贝尔奖得主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奥斯卡奖得主达尼斯·塔诺维奇都是出生在萨拉热窝。诺贝尔奖得主伊沃·安德里奇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萨拉热窝度过的。
巴尼亚卢卡(Banja Luka) 巴尼亚卢卡坐落在波黑的北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弗尔巴斯河盆地,萨瓦河支流弗尔巴斯河穿城而过。巴尼亚卢卡是塞族共和国最大的城市,是塞族共和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前罗马和罗马时代,伊利里亚梅采氏部落在巴尼亚卢卡周边地区定居。新纪元之始,有名为“凯斯特拉”的罗马军队在这里定居。6世纪中期,出现了斯拉夫人部落的居住点。中世纪时,弗尔巴斯河下游地区原本分散独立的防御工事被逐渐连接起来。有关巴尼亚卢卡城市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1320年,此时被称为“弗尔巴斯城”。1494年的一份文件中,第一次提到了“巴尼亚卢卡”这个名词。
1580~1639年,巴尼亚卢卡成为波斯尼亚最大的帕夏领地的中心和军事中心。1583~1683年,这里也是波斯尼亚高级官员的驻地。费哈德帕夏在卡斯特尔要塞附近的弗尔巴斯河和柯尔克温纳河上建起了磨坊和桥。1688年奥地利军队进入后,镇中心被破坏和焚毁。
1688年到1918年,连续不断的军事冲突、战争破坏、火灾等使得巴尼亚卢卡的各种建筑不断地被毁坏。1832年,土耳其当局被迫同意当地居民开办塞尔维亚男童学校,两年后开始允许女童入学。1866年巴尼亚卢卡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所;1873年,第一条从巴尼亚卢卡到多博伊、长度为104公里的铁路正式开通。但两年之后,因为发生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反抗土耳其人统治的起义而不得不停运。
依照1878年所签订的《柏林协定》,奥匈帝国军队进驻巴尼亚卢卡,从此奠定了巴尼亚卢卡作为波黑工业中心的基础。工业发展的推动者是修道院的修士。奥匈帝国军队到达后,先后建起了磨坊、啤酒厂、砖厂、纺织厂、水力发电厂。在1879年,建起了医院。第二年城市小学也开办起来。1885年贸易学校开始招生、“波斯尼亚”宾馆开张、印刷所开始营业。1888年建起了制烟厂,1891年修建了铁路,铁路线延长到维也纳和布达佩斯。
在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时期,巴尼亚卢卡成为王国的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尼亚卢卡有3060人死于战火,城市被摧毁,1945年4月22日获得解放。1969年10月26~27日,巴尼亚卢卡地区发生了一场灾难性的大地震,整个城市被摧毁,经济运行停滞,36267间房屋倒塌。仅有部分古迹得以保存。
现今,工业生产仍然是巴尼亚卢卡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交通、商业服务、贸易、建筑、农业、科技等行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增大。2013年,巴尼亚卢卡实现出口5.6亿可兑换马克,进口21.2亿可兑换马克。主要出口对象是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意大利、德国、奥地利,进口货物主要来自于俄罗斯、塞尔维亚、中国、意大利和德国。据统计,2013年到巴尼亚卢卡旅游的有6353人,其中3418人来自国内,2936人来自其他国家。
莫斯塔尔(Mostar) 位于萨拉热窝西南约80公里处,坐落于清澈的奈雷特瓦河畔,是黑塞哥维那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早在1442年便有文字记载,1468年被土耳其占领,由于其战略上的重要性,大批的土耳其文职和军事人员以及达官贵人居住于此,这里成为奥斯曼帝国在黑塞哥维那的行政和商业中心。1878年被奥地利占领后,又成为塞尔维亚爱国主义运动的中心。1918年莫斯塔尔城归属南斯拉夫。由于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多年,城内遗留有多处土耳其风格建筑——石堡、城墙雉堞。
莫斯塔尔城得名于一座桥,一座有着427年历史的石板拱桥(建于1566年,毁于1993年)。这座桥横跨于流经莫斯塔尔老城市中心的奈雷特瓦河河谷的最窄处。石桥的设计师是16世纪土耳其著名建筑大师希南的弟子哈伊鲁丁,而建桥的石匠都是当地人,分别来自距莫斯塔尔不远的杜布罗夫尼克(现属克罗地亚)和波波沃波列。这座石桥宽4.49米,长28.7米,夏季时桥拱最高端距水面21米。当年筑桥的石材全部取自于该城南5公里处的穆库沙采石场。老石桥的两端各有一个石砌桥头堡。桥墩台为石灰岩,与河岸悬崖边上的翼墙相连。老石桥的风貌与周围以岩石为主体的建筑和用鹅卵石铺砌的古街道相呼应,充分展现了16世纪黑塞哥维那的古朴风情和艺术风格。堡垒、塔楼、城门与老桥一起构成了独特的建筑群,同周边的具有土耳其风格的商铺、清真寺、街道统称为老城区。土耳其人称守卫石桥的士兵为“莫斯塔里”,莫斯塔尔就是“莫斯塔里”的音变。而在斯拉夫语中,“莫斯特”就是桥之意。莫斯塔尔城因桥得名,因桥名扬世界。
在历史的演进中,这座古老的石桥有着一段不寻常的故事:一直以来,这座桥的右边住着信仰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而左边住着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尼亚人(即穆斯林),这座城的两个民族居民因为信仰不同而存在着隔阂,历史上不时发生冲突。
1992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发布独立宣言,波黑战争即起。随着战局的变化,克罗地亚族人和穆斯林之间的武装冲突日趋激烈,莫斯塔尔成为重灾区。在以老石桥为分界线的两个民族间的争夺战中,城内的5000多座建筑被损毁,工业、基础设施和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这个仅有十万人口的城市,近2000名居民在战争中死亡,26000人逃离家园。面对残破的家园,怀着对亲人逝去的悲痛与愤怒,不同宗教信仰的两个民族立誓断绝往来,于1993年将莫斯塔尔的象征——莫斯塔尔古桥炸毁。如今在靠右桥头角落里有块石头,上面用英语镌刻着“不要忘记’ 93”的字样。
1994年7月在签署和平协定和结束冲突之后,两个地方政党签署了和解备忘录,确定共同目标是恢复城市的统一、居民自由通行、建立统一的警察机构、允许难民和背井离乡的市民返回家园。城市随之开始了恢复和重建。石桥的重建工作在1996年开始筹备。在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土耳其ER-BU公司承建石桥。2005年石桥和石桥附近的周边地区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奈雷特瓦河左岸穆斯林聚居区,伊斯兰教宣礼塔林立,清真寺和民居都具有明显的土耳其风格。政府部门、商贸公司、银行、外国领事馆及清真寺等大都已经修缮过。而一些古典的、大型的奥匈帝国时代的建筑,尚未修缮,仍然是残垣断壁,建筑物上炮弹和枪弹的痕迹十分明显。街边不远处有一片墓地,白色墓碑上亡者的卒年,大多在1993年。
奈雷特瓦河右岸克罗地亚族人居住区,是典型的欧洲风格:新建的方济会修道院气势恢宏、高耸的钟楼直入云霄,街道宽阔、整洁,道旁是枝叶茂盛的法国梧桐和菩提树。
在西班牙广场上有一尊李小龙的雕像,高1.68米,通体呈金色。雕像造型为李小龙的招牌形象——上身赤膊,下身着灯笼裤,双腿微屈,左掌向前推出,右手握双节棍,一端夹于腋下。灰白色底座上有3行字:“布鲁斯·李1940~1973你的莫斯塔尔”。塑像作者是雕塑家伊万·费约里奇(Ivan Fijolic),他立意表现李小龙自由和不屈的精神,寓意波黑人民在1992~1995年波黑内战之后重建家园的不懈努力。作者希望用他的精神来促进民族融合,让这座饱受战争创伤的城市不再遭受民族分裂之苦。
战后20多年,古老的莫斯塔尔已显示出了勃勃生机。莫斯塔尔作为波黑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地区中心,正在为创造美好未来加快发展。
亚伊采(Jajce) 该城位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西部,坐落在弗尔巴斯河畔,离巴尼亚湖48.3公里。亚伊采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普里瓦河穿城而过,同弗尔巴斯河汇流,形成普里瓦瀑布。激流从20米高处飞泻而下,水花四溅,雾气蒙蒙,蔚为壮观。离城4公里处是普里瓦湖,湖水碧蓝,清澈如镜。亚伊采城内保存有13世纪古城堡遗址,从15世纪初起,波斯尼亚历代皇帝都在此建都,最后一位皇帝的棺冢就安放在城内的一座天主教堂内。亚伊采是南斯拉夫的革命圣地。1943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就在这里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所通过的重大决议,为前南斯拉夫建立民主的、各民族平等的共和国奠定了基础。前南斯拉夫国徽上的一组数字(29. Ⅺ.1943)就是由此而来的,这一天即前南斯拉夫的国庆日。亚伊采经过三次解放后成为当时南斯拉夫中央机关所在地。此外,这里还设有高等政治院校、高等军官学校、剧院、文化宫等,当时与南斯拉夫建交的各国军事使团也驻在这里。新南斯拉夫通讯社(即南通社)就是在这里创建的。波黑战争爆发后,亚伊采便深陷战火之中。
布尔奇科 布尔奇科一词的来源已经很难考证,大概与“布尔卡河”一词有关。布尔奇科位于波黑的北部,在萨瓦河的南岸,与克罗地亚相望,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东西向扼波斯尼亚波萨维那通道的咽喉,南北则是波黑联邦同克罗地亚连接的枢纽。20世纪90年代初一度成为塞尔维亚族与克罗地亚族激烈争夺的重地。为此,《代顿和平协议》中没有对它的归属做出明确规定,而是由“国际仲裁法庭裁决”。在裁决前由和平协议执行部队暂行行政管理权,为期1年。1997年2月14日国际仲裁法庭宣布,布尔奇科暂由塞族人在国际监督下实行管理,国际监督员为1名拥有广泛权力的美国人,各方均采取措施与监督员合作。1999年3月5日,国际仲裁法庭就布尔奇科问题做出最后裁决,布尔奇科成为波黑的中立行政区,即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布尔奇科特区,实行非军事化,布尔奇科的首府就设在布尔奇科城,直辖于波黑国家,是与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同等地位的行政区。
布尔奇科从有文字记载至今大约有500年的历史,最初是一个移民点。1548年,当有一条公路可以通往图兹拉之后,布尔奇科就开始快速发展起来。17世纪初,这个小城镇已经有了大约200栋房屋和两处矿泉疗养地。当盐从图兹拉源源不断地运来后,布尔奇科成为各种货物的重要集散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布尔奇科很快成为波斯尼亚波萨维那的中心和波斯尼亚与邻国的商贸通道。1830年多瑙河轮船协会成立之后,这里建成了外运港口,布尔奇科发展为商贸中心。布尔奇科的地位日益显著,奥地利和土耳其分别在这里设立了领事馆。也是在那个时期,开通了去往贝尔格莱德和罗马尼亚奥尔索瓦的航道。
在国际仲裁后的一年,即2000年,布尔奇科行政区48%的土地(其中包括布尔奇科市)由塞族共和国管辖,52%的土地由波黑联邦管辖。
布尔奇科有完善的医疗体系和一套与波黑其他两个实体一致的教育系统。萨拉热窝大学的经济学院,坐落于街心公园旁。街心公园其实就是一大片三角形的绿地,花草修剪得整齐美观。参天大树下点缀着几处儿童娱乐设施——沙坑、转椅、滑梯和秋千。城郊有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两站相邻。
内乌姆 内乌姆是波黑旅游胜地,位于奈雷特瓦河入海口深入陆地的海湾旁,北临亚得里亚公路上的克雷克镇。当年统治黑塞哥维那的土耳其人,凭借1718年签订的《波扎雷瓦和约》,取得了在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它的北面是威尼斯的达尔马提亚地区,南面是杜布罗夫尼克共和国。如今内乌姆有优良的海滩,建有很多高档的酒店,可以接待各国游客。民间歌舞团的精彩演出更会给旅游者带来文化和艺术的享受。距内乌姆不远的胡托沃,从古罗马直至近代,一直是重要的要塞,是从海岸到达内陆的唯一通道,这里的大多数建筑是土耳其人和威尼斯人留下的,后来土耳其军队驻扎在此。如今,在教区教堂的院子中,陈列着从附近考古地点发掘出来的石器。内乌姆建有藏有珍贵宗教、历史文物的博物馆和艺术馆,供游人参观。
图兹拉 图兹拉位于波斯尼亚东北部的中心,萨拉热窝市东北约80公里处,在马耶维察山的东南麓,平均海拔239米,城区将近15平方公里。图兹拉是波斯尼亚东北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旅游中心,为波斯尼亚东北部地区提供各种保障。同时,图兹拉是波黑北方地区的交通枢纽,有长途车站、火车站和飞机场。煤产量约占全国的大部分,有“煤都”之称。
1510年这里曾经是土耳其人的兵营。图兹拉作为一个居民点与盐有着不解之源。通过希腊人留下的最古老的记录,可知他们已经知道这个地区产盐了。图兹拉的名字取自土耳其语中的“图兹”,意思是“盐”。
18世纪初期,市中心修建起一座驻扎士兵的要塞。1870年,在奥斯曼人撤离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8年之后,要塞被拆毁。但是,一些奥斯曼时期的建筑还是被保留了下来。比如,建于16世纪的图拉利贝格清真寺,一直保留至今。
奥匈帝国统治时期开始使用现代方法生产盐和煤,图兹拉融入帝国的经济圈。在南斯拉夫时期,图兹拉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如今,工厂难以适应当前国际市场的发展,图兹拉的工矿无法与世界经济接轨,很多工厂仍然在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
在波黑战争即将结束时,图兹拉老广场却突然遭到炮火袭击,当时在“青年节”咖啡馆里休闲聊天的72位年轻人死于非命。如今在大门旁有一座纪念碑,纪念这72位罹难者。
图兹拉博物馆的展品包括整个地区的民族学的珍品、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图兹拉的天主教堂、东正教堂和清真寺在战争中没有受到破坏,它们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城市的各处。城中的弗朗西斯科修道院仍然生气勃勃,天主教社区规模相当大。城外的布列斯卡村中有一座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天主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