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社会工作评论(第3辑)
- 谢俊贵主编
- 7517字
- 2025-02-20 08:46:19
基于扎根理论的农村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模型试探
——以广州市民政局中新镇农村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为例
摘要 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的广大农村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阵痛期,大量的人口迁移使家庭、宗族等传统组织单位的功能弱化,农村问题变得复杂多样,急需大量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介入。然而当前中国的农村社会工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会各界对农村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的问题均不太明确。鉴于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广州市中新镇农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14名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的实习报告,最终提炼出以心理意识、人际关系、农村本土特性认识、服务开展这四个维度所构成的农村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模型,为培育农村社会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社会工作者 胜任力模型 扎根理论
社会工作者被视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主体,如何更好地培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成为国家工作的重点之一。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列为中国需要重点建设的六大人才队伍之一,其中明确要求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在2020年要达到300万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民政部等部门相继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对今后一个时期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培育原则、核心任务、制度建设、保障措施等做了周密部署。
中国仍有约5.9亿人生活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问题变得复杂多样,农民、农村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因而农村社会工作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将成为中国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的重要领域。古学斌先生认为,农村社会工作指专业社会工作者和民间社会工作者(政府或准政府农村社会工作者)合作,以村庄为基础,根据农村特殊性开展相关服务,提升村民资本,改善村内建设,维护社会公正,最终实现农村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所讨论的农村社会工作者特指受过正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训练,在农村地区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的人员。
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政府在农村社会工作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均较少,近十年来全国只有云南省平寨村(壮族少数民族村落)、江西省万载县
、广东省珠海市
等少量农村社会工作试点项目,农村社会工作者缺少实践的机会。此外,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少有教授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工作方面的课程,相关教师往往也不清楚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合格标准。总体而言,农村社会工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培育相应人才的经验更是匮乏。
农村与城市属于不同的场域,有其独特的运作逻辑,这会对社会工作者的素质提出差异性的要求。沿用“城市思维”培育的社会工作者,到农村地区开展服务时,将面临尴尬的境遇,例如仅凭借专业身份难以发动村民主动接受服务;无法处理好与村干部等权力主体的关系,合法性身份受到质疑;提供的服务、开展的活动与当地风俗不相适应,村民参与度不高;对农村的相关政策了解不到位,无法得到政策资源的支持。因此,农村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值得探讨。
1973年,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主张用胜任力(Competence)代替过去的智力测量,寻找绩效优异者与绩效平凡者之间的显著性素质差异。胜任力模型便是胜任力的结构形式,指担任某一特定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的总和,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等外显特征以及动机、自我认知等深层次特征。
研究农村社会工作者的胜任力模型,挖掘从事该项服务的必备素质,对明确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培育方向,推动农村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 农村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方面的文献综述
国外一般将农村社会工作称为乡村社会工作(Rural Social Work),农村社会工作者除直接介入酗酒、家庭暴力、心理创伤、药物滥用等危机外,还要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协调社区事务。综合来看,国外的农村社会工作主要针对的是实现了现代化或受城市化影响较大的村落,他们的服务内容可能更符合中国城市居民的需求,与中国村情不太吻合,因此借鉴意义并不大。中国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培育工作需坚持走本土化之路,发展出符合中国农村实际的素质体系和培育路径。
国内的部分学者在把握中国农村特性的基础上,试图从具体素质要求、扮演角色、研究能力等方面对农村社会工作者的胜任力进行探索。例如李锦顺、毛蔚用知识结构(农村社会学知识、社会工作相关理论与方法)和能力结构(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决断能力)这两个维度构建农村社会工作者素质模型。杨发祥、闵慧则更侧重服务方法和技巧,认为农村社会工作者应该掌握分析技巧、关系建立技巧、组织技巧、农村小组工作、农村社区工作等手法。
谭铁军主张将农业技术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农村社会工作者要熟悉农村,了解农业技术,同情农民,这样才能真正造福农村。
古学斌等反思了云南省平寨的实践经验,警示农村社会工作者要摆脱专业术语束缚,学习当地语言,适应当地惯习。
徐选国、杨絮则在服务视野方面提出要求,农村社会工作者要实现“双重嵌入”,将微观主体与宏观的社区情境、社区网络以及社会结构等要素相联系,关注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形成。
在角色扮演方面,聂玉梅、顾东辉认为农村社会工作者要扮演直接服务者、资源专家、协调者、与权力结构联系者等角色;另有学者补充了情感支持者、社区培育者的角色定位
。陈涛在分析国内成效较为显著的农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后,指出它们的优胜点在于社工做到照顾者角色和陪伴同行者角色。
在研究能力上,朱浩通过对实习生进行个案访谈,得出农村社会工作者要有推动农村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兴趣,具备在农村调研的基本能力,以及要了解当地的人口、性别、年龄、文化、卫生、历史、宗教、社会结构等情况的结论。程毅则在大量问卷调研结果的基础上,得出农村社会工作者要有扎根农村的思想,以及最好能有血缘和地缘优势的结论。
上述专家学者的探索为后续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加深了人们对农村社会工作者的理解和认识。但综合上述研究发现,国内学者所提炼的农村社会工作者各个素质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划分的维度和标准,从而难以形成一套逻辑比较严谨的胜任力模型,现实应用价值不高。此外,上述研究虽采用了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但资料和结论之间缺少必要的推导过程,仍带有研究者自身较强的主观性。由此,本文拟使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广州市中新镇农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14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报告,尝试从一线资料自下而上地抽取素质维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模型,为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培育提供参考。
二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和广州市民政局中新镇农村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概况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最早由格拉斯(Barney Glaser)与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于1967年的《扎根理论的发现:质化研究策略》中提出,它是一种运用归纳而非“假设—演绎”逻辑对资料加以分析,自下而上地提炼和发展出暂时性的理论,架起经验资料和理论模型之间桥梁的研究方法。从资料产生理论、对理论保持敏感、不断地比较、不断地理论抽样、灵活运用文献是该研究方法的重要特征。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主要由开放式编码(Open Coding)、主轴式编码(Axial Coding)和选择式编码(Selective Coding)三个核心技术组成。开放式编码是将资料打散,对现象命名,并提炼出初始概念和初始范畴。主轴编码是建立初级范畴与主范畴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主要包括因果关系、情景关系、功能关系等。选择式编码则是要找出统领所有范畴的核心范畴。将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应用在建构农村社会工作者的胜任力模型上,有助于增强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严谨性,提高应用价值。
2012~2015年,华南农业大学中标了广州市民政局试点的广州市中新镇农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负责组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到该镇35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目的是发动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培育农村社区组织,提升村“两委”班子的工作能力。在3年服务期内,项目超额完成指标任务,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受到项目购买方、服务对象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一致好评(每次评估均获得优秀)。
本文的分析材料正是该项目第一批14名(6男8女)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的实习报告,他们分别在4个行政村(田美村、三迳村、乌石村、团结村)中实地驻村2个月,在村内积极地为服务对象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实习报告蕴含着他们对整个服务过程的切身体会。直接采用实习报告作为分析样本,能有效地规避研究者的主观预设;此外,作为第一批驻村学生,其服务并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循,因此形成的感想和体验有更多的可能性,这有助于“刺激”相关理论的产生和提炼。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这些材料,挖掘实习生视野下关于农村社会工作者论述背后的深层含义,发现各项资料之间的联系,从而能相对科学地推导出农村社会工作者的胜任力模型。
三 农村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本部分主要依据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实习报告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式编码,最终构建农村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模型。
(一)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的核心目标是挖掘初始范畴,其具体步骤是将收集到的资料打散,并逐句编码,对原始资料语句进行初步概念化,最后将初始概念进一步范畴化。因此,本环节把14篇实习报告逐句打散,为了避免研究者个人的偏见,尽可能使用实习报告原话作为标签以明确初始概念,最终得到428条有意义的原始资料语句及其相应的初始概念,并将这些初始概念深入提炼为38个初始范畴。表1为所得的初始范畴和初始概念,为了节省篇幅,本文只节选了20个初始范畴,每个初始范畴展示两条原始资料语句及其初始概念。
表1 开放式编码示例(节选)

续表

续表

注:A∗∗为第∗∗位对象的原始资料语句,每个语句末尾括号中的内容是对该原始资料语句进行归纳得到的初始概念,下同。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的核心目标是发展主范畴,深入扩展范畴的性质和维度。本环节基于开放式编码得到的所有初始范畴,寻找各个初始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依据相互关系把初始范畴归纳为二级范畴(比“初始范畴”更高一层的归纳),进而提炼出主范畴,从而实现分散资料的重新整合。经过深入分析后,共得到10个二级范畴,并进一步归纳为心理意识、人际关系、农村本土特性认识、服务开展这4个主范畴,详情如表2所示。
表2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

续表

(三)选择式编码
经过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所有潜在范畴均已明晰,选择式编码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核心范畴,系统处理范畴之间的关系,并用“故事线”串联,这里的“故事线”主要指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如表3所示,分析资料后,共得到典型关系结构6项,由于篇幅有限,每个典型关系结构展示两条原始资料语句。
表3 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

续表

结合以上的典型关系结构,提炼出“农村社会工作者胜任力”这一核心范畴,逐步构建如图1所示的农村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模型。在构建理论模型时,要注意囊括所有主范畴,确保各主范畴之间的关系完备,不断地在资料和理论间来回互动,直到理论饱和
。

图1 农村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模型
四 农村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模型带来的启示
根据上述使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而成的农村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模型,进一步阐释该模型带来的四点重要启示,期望能在一定程度上解答农村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以及如何培养农村社会工作者的问题。
(一)积极的心理意识是服务开展的坚实基础
心理意识从内在层面影响人的行为,而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高度重视专业价值与伦理的专业,在心理意识方面对从业者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心理意识将是农村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胜任力因素,引导农村社会工作者树立积极的心理意识,是优质服务的基础。心理意识主要包括农村社会工作者对农村社会工作的认识、服务态度以及情绪体验。
综合来看,中国农村社会工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该领域虽然极具发展潜力,可当前各种保障条件不甚成熟,尤其需要的是能认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愿意为农业事业奉献的社会工作者,这样才能持之以恒地奋斗,扩展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服务态度优于服务技巧,让服务对象感受社工的真诚,是服务开展的前提。农村社会工作者需要用心、主动地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尊重和聆听他们的意见,工作认真负责。秉承这些良好的服务态度,将提升社工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深化社工对农村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把握村民需求,明确工作方向。此外,相对于城市,农村条件艰苦,生活单调、苦闷,村民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度较低,常常怀疑社工的服务成效,这难免会使年轻的农村社会工作者感到迷茫与失落。唯有调适自身的不良情绪,以微笑面对服务对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社会工作者的潜能。
(二)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动服务对象参与服务
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农村的年轻劳动力被吸引往城市流动,大量的人口迁移弱化了农村的家庭、宗族等传统组织单位的功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如过往那么紧密。即便如此,相对于城市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运作逻辑,当前中国农村仍然是一个人情社会,显现差序格局特征,服务对象主要依据跟农村社会工作者私人关系的亲密程度而做出行动选择。这就使农村社会工作者陷入专业关系与私人关系相互交织的双重关系困境中,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强调社会工作者不能与服务对象发生专业关系以外的联系,然而在村民对社会工作专业认知度较低的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者仅凭借专业身份将难以发动村民参与社工服务,更不必说认识社会工作专业的内涵。从以上提炼的胜任力模型可以看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将推动服务对象理解和参与社工服务,因此,在不违背服务对象利益的前提下,农村社会工作者可适当地与服务对象发展私人关系,以私人关系促进专业关系的建立。
这就要求农村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在农村环境中与服务对象建立人际关系的技巧。在农村开展社工服务,不能像城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那样在办公室等着服务对象上门,而应该更加主动,来往于田地间,与服务对象平等、自由地沟通。实习报告资料还显示,中断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会使双方的关系弱化,甚至出现倒退,因而农村社会工作者需要与服务对象保持高强度的互动频率,让村民习惯社工的存在,促使社工把自身当作农村的一分子。在面对村民请吃饭、送礼物等情境时,不少农村社会工作者都感到困惑,担心这会破坏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但结合农村社会特征,农村社会工作者必须对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进行本土化改造,接纳村民的日常习惯,入乡随俗,用村民熟悉的方式进行互动。在服务过程中,农村社会工作者尤其要扮演好陪伴者、同行者角色,与服务对象共同经历和感受变化,这种相互陪伴的生活体验将推动专业关系的发展,帮助农村社会工作者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参与农村建设,使农村重新焕发活力。
(三)了解农村本土特性有助于保证服务成效
当前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少有设置农村社会工作方向,其培育的社会工作人才缺少农村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实际驻村前,农村社会工作者一般不了解村落的具体情况,只能通过以前的知识索引获得对事物的基本认识,难免会将在城市的服务经验生硬地复制到所服务的村落,从而引发各种不适应问题,例如提供的服务因不符合村民需求而无人问津,组织的活动因触发村民悲伤的回忆而产生反效果。因此,充分了解农村本土特性是农村社会工作者重要的胜任力之一,结合农村的优势和资源,寻找村民的活动规律,将使社工服务更有针对性,保证服务成效。
了解农村本土特性主要包括对农村客观环境以及村民特征的认识。农村社会工作者进入农村的首要工作便是进行大规模的走访活动,向农村各主体了解村落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口状况、居住状况、公共资源、村民正面临的迫切问题等客观信息,并绘制社区地图,把村内各个自然村的分布,学校、祠堂、篮球场、聚集地等资源进行标示,从而发现农村的核心问题以及可被社工运用的内生力量和资源。对村民性格、活动方式的把握,有助于农村社会工作者提供符合村民需求和习惯的服务,进一步保证活动的覆盖面和村民的参与度。由于村民有较强的戒备心理,走访调研时需要循序渐进,农村社会工作者一般会先询问村落的基础资料,再了解村民自身的情况,最后掌握村民间的互动网络,从获取外沿信息逐渐过渡到获得与被访谈对象密切相关的信息。除此之外,农村社会工作者还可通过阅读书籍的方式增强对农村本土特性的认识,如阅读《乡土中国》《金翼》《崖边报告》等刻画中国农村的著作,并定期召开读书分享会,增强理论储备,将书本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和修正理论的不足,从而实现更好的成长。
(四)服务开展需要一定的策略和能力做支撑
审视当前国家在农村的战略布局和政策导向,从工作内容出发,农村社会工作者的一个核心使命便是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农村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模型显示,要想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农村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下列服务策略。例如把握村民需求,结合契机开展活动,引导服务对象关注农村社会治理议题。根据村民的活动规律和日常习惯调整社工的作息、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村民的参与度,从中培育他们形成积极参与的习惯。与村干部合作开展活动,改变村民对村干部的刻板印象,创造能让双方平等、自由沟通的平台,重塑干群关系。挖掘和动员参与积极性高的村民担任本土领袖,给予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让他们成为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为农村搭建社会支持网络,充分调动内、外部资源。拓宽村民的信息获取渠道,增强他们对政策信息的理解,获取相关政策资源的支持。
在农村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还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服务经验,较强的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应急能力以及语言能力。专业知识能保证服务不偏离轨道,能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有效地协助村民解决问题。丰富的服务经验能使农村社会工作者更快地适应农村生活,在旧有服务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造,将进一步提升服务效果。农村是一个联系紧密的关系网,各个主体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冲突,作为第三方的农村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引导农村各主体形成合力,共同为建设美丽乡村而奋斗。农村社会工作者还要有创新能力,学会借鉴城市的社会工作开展模式与方法,进行本土化创新,勇于尝试,建立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的新路径。个体的力量总是微弱的,农村社会工作者要加强与团队成员、村干部、本土领袖的合作,以集体的力量开展服务。村落环境的特殊性和村民参与行为的随意性使服务的开展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农村社会工作者要思考方案的每个细节,制定应急预案,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此外,农村社会工作者在与村民交流时,要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这容易引起村民的反感,农村社会工作者可向某些参与度较高的村民请教,学习和使用当地语言,让村民感受到尊重和亲切感。当然最好能培育本地村民成为农村社会工作者,因为他们源于本土,对家乡有满腔热忱,熟悉村落情况,掌握本土语言,提供服务的效果将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