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锡尼人积极发展海上贸易
当克里特文明达到辉煌时,迈锡尼才刚刚成长起来。它逐渐成为克里特最好的贸易伙伴,也以克里特为师,发展起自己的王国模式。所以我们发现,迈锡尼的文化形式、社会体制都带有米诺斯时期的味道,也难怪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伊文思一直认为,迈锡尼始终受米诺斯的霸权统治。
有个年轻小伙名叫多利亚斯,他欠了王宫太多东西。欠条上写着:2200升大麦、526个橄榄、468桶酒、15头公羊、2头公牛、1头母牛,还有1头肥猪。我们先别急着同情他,因为那都是三千多年前的事情了。我们需要关心的是,迈锡尼人的账本为何能流传至今,我们该如何解读。
迈锡尼人用的书写材料一定不易保存,以至于在三万平方米的遗址中,什么记录都没留下。而克诺索斯王宫中发现的泥板得益于意外的火灾,因为泥板被大火烧制成了陶片。直到1939年,在希腊西南部派罗斯宫殿遗址又挖掘出六百多块刻有线形文字B的泥板。19世纪50年代,这种文字终于被破解。很巧,这回又归功于一位业余语言学家——英国的年轻建筑师文特里斯。他告诉我们,每一个优美的弧线符号都代表一个音节,共有六十多个符号,这可比二十六个字母的英语难得多。
随着文字被解读,迈锡尼文明的面貌进一步浮出水面,也证明了伊文思判断的错误。早在公元前1500年,迈锡尼人已经统治了克里特岛,他们早期使用的就是古希腊语,并根据古希腊语对线形文字A进行了改造。迈锡尼人就是希腊人。
而泥板本身的内容更体现了迈锡尼人的有趣和可爱。泥板不颁布诏令,也不涉及任何法律,却用简短的文字把经济账目记录得不能再详细。每一块泥板都是迈锡尼人的账本。他们知道一个叫莱昂的地方产多少麻布,一个名叫爱来克特朗的人有多少地产,甚至知道克里特有22051头羊。某个村落雇用了2名护士,他们记下: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特扎罗先生有2头公牛,他们记下:一头叫格拉希,一头叫布来奇……
透过这些包罗万象、细致入微的条目记录,我们看到了迈锡尼社会完备体制下的贸易发展。他们继承了克里特文明的地理优势和海上强权,积极发展海上贸易。岛上很多富余的产品被远销各国,有地中海特产葡萄酒,手工艺人的陶器、纺织品、皮革制品。商人们往返于销售地和货源地之间,出口的同时,也进口一些贵重的原材料,如铜、锡、金、银、象牙、琥珀等。国内优秀的手工艺人则将进口的材料加工成精美的奢侈品,再以高价出口国外。
而统治者享用的奢侈品,一般来自国家之间的友好礼赠。这不但促进了稀世珍宝的流通,也维系了地区的和平。一旦这种互惠模式被打破,就会激起某一方的不满,甚至兵戈相见。
纺织业在这一时期尤为突出。国内饲养了很多羊,女工们主要从事剪羊毛、纺线、针织等工作。一大批能工巧匠和他们的纺织技能被记录下来。
在迈锡尼众多出口产品中,一种小瓶的芳香油很受欢迎。希腊生长着大量优质的橄榄树,这芳香油便是橄榄油和香料的完美结合。要知道,油在古代的地位非同寻常。现代人多用橄榄油烹饪,但在古代它是上等的清洁用品。古希腊人没有肥皂,他们想洗澡时就把橄榄油涂在身上,用金属刮片把污垢和油一起刮下来。而用橄榄榨出的油气味并不美妙,必须加入香料让它更好闻。最好的香料来自非洲,可见迈锡尼人并不封闭。我们在整个地中海沿岸发现了大量迈锡尼时代的物品,迈锡尼人定居在小亚细亚、塞浦路斯、不列颠群岛,向欧洲腹地渗透。
和克里特文明相同,迈锡尼也采用“资源再分配”模式。统治者把农、林、牧、副业产品集中起来,用以供应百姓,兴修公共设施,建设军队,还得赈灾。当国王的书吏也是一项精细严谨的工作,要记下每一件从贮藏区运进运出的物品,写清它们的来路、去向和数量。而作坊区里,木匠、泥瓦匠、兵器匠、纺织工和香水制作人忙得不亦乐乎,空气中飘散着各种有趣的气味。
特洛伊之战
人与神的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希腊英雄佩琉斯和仙女忒提斯身上。他们的婚礼邀请了众多神明,酒席上觥筹交错,大家都为这对新人祝福的时候,有一位表情阴沉的女神甩袖离去。原来,这就是因没有收到请柬满心不快的争吵女神。她决定要让当天的嘉宾们不欢而散,于是,在甩手而去的一刻,她从袖中掷出一个金苹果。
她的用心不在金苹果,而在苹果上的一行小字:献给最美丽的女人。
一场战争的爆发可能出于什么原因呢?城邦之间,无非利益与霸权。迈锡尼文明晚期发生的特洛伊战争,就是迈锡尼人与特洛伊人对海上贸易控制权的一场争夺。而荷马在《伊利亚特》中,则把这场战争归因于女人的促狭、虚荣和美丽。
宴会上女神众多,个个心高气傲,尤其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芙洛狄忒。她们为了“最美丽的女人”这个美称争执不下,请大家评判。而众神知道,这三个女神谁都不好惹,便把这个难题丢给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
帕里斯出生时,母亲得到神谕,说她这个儿子将为特洛伊带来灭顶之灾,于是,帕里斯被遗弃山中。当三位女神飘飘然来到他面前时,他正在山坡上牧羊。为了得到金苹果,三人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引诱帕里斯。赫拉说,我能给你取之不尽的财富和权力;雅典娜说,我能给你最高的智慧和军事才能;阿芙洛狄忒走近一步,嘴角含笑,轻声说,如果王子能助我得到这个金苹果,我将送给你世间第一美女。帕里斯眼睛一亮,耳根一软,毫不犹豫地把苹果交给了爱神。
阿芙洛狄忒得意而归,帕里斯却得罪了赫拉和雅典娜,特洛伊的灾难也自此埋下伏笔。
其后,帕里斯经过一番努力,回到特洛伊成为王子。爱神兑现了承诺,她唆使帕里斯前往斯巴达参加国王墨涅拉俄斯的酒宴。在酒宴上,帕里斯爱上了一位神一样妩媚动人的女子,荷马称她为“女人中闪光的佼佼者”,那正是“世间第一美女”海伦王后。
趁墨涅拉俄斯外出的几日,帕里斯与海伦互生爱慕,都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帕里斯劫夺了王宫财宝,与海伦私奔而去。
胆大的帕里斯激怒了墨涅拉俄斯。蒙羞的斯巴达国王立即向希腊各城邦发出请求,联合讨伐特洛伊。墨涅拉俄斯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成功说服了最精明的希腊人奥德修斯和勇武的英雄阿喀琉斯加入讨伐大军。
各路英豪云起响应,大家推选阿伽门农为统帅,率十万大军、千艘战舰,浩浩荡荡开赴特洛伊。
希腊联军士气高涨,但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顺利。他们击败了特洛伊的海上军力,但由于不熟悉地形,在登陆时遭到了特洛伊的反攻。高大的城墙和复杂的防御设施保护了特洛伊人,希腊联军只好在城下的海滩上长期驻扎,这一对峙,就是十年。
十年中,阿喀琉斯因与专横的阿伽门农发生冲突,一怒之下退出联盟。阿喀琉斯的好朋友帕特克劳斯为了重振士气,假扮阿喀琉斯出战,不幸被特洛伊大王子赫克托耳所杀。
悲痛的阿喀琉斯为了给挚友报仇,与阿伽门农和解,披挂上阵,要与赫克托耳决一死战。赫克托耳预感不祥,但为了保护特洛伊,他毅然告别了妻儿,奔赴战场。工匠神赫淮斯托斯为阿喀琉斯打造的铠甲和盾牌让他如虎添翼,占据上风。他追赶赫克托耳绕城三周,终于用矛刺穿了对方的喉咙。阿喀琉斯本想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抛于荒野,特洛伊老国王看到儿子牺牲得悲惨,声泪俱下地向阿喀琉斯求情,终于要回了儿子的尸体。
而阿喀琉斯在不久之后被太阳神阿波罗射中致命的脚踵,中毒身亡。
双方各失去了一位英雄将领。就在战争要重陷僵局之际,机智的奥德修斯想出一条妙计。希腊联军竟然烧毁了自己的营帐,全部撤回战舰,只在城外扔下一架硕大的木马。特洛伊人以为自己终于大获全胜,开城欢呼,并把木马当作战利品运回城中。
就在特洛伊人庆祝胜利那日的深夜,木马发生了变化。希腊人从马腹中爬出,偷偷打开城门,与城外的希腊联军里应外合,迅速展开了一场毁灭性的屠杀和掠夺。希腊人撤离之后,放了一把大火,曾经宏伟强盛的特洛伊城从此化为灰烬。
这便是帕里斯抢走海伦所付出的代价。但这已不再是“红颜祸水”所能解释的,而是城邦荣誉与个人荣誉的争夺。
十年特洛伊之战也间接导致了迈锡尼文明的终结。不过,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战火纷飞之际,英雄辈出,英雄们的光辉为后人带来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特洛伊城破之后,墨涅拉俄斯在混乱之中找到了海伦。他本想一剑将海伦杀死,但此时的海伦在阿芙洛狄忒的法力帮助下变得更为美丽。墨涅拉俄斯的愤怒平息了,他瞬间忘记了海伦的所有过失。海伦跟随丈夫来到战舰上,所有士兵都为她倾国倾城的美貌震惊,为这样的美人,辛苦征战十年也是值得的,没有人伤害她或怪罪她。海伦也得到了墨涅拉俄斯的宽恕,夫妻二人和好如初。
考古学家谢里曼
谢里曼是一个狂热而持久的荷马迷。从孩提时代起,谢里曼就对《伊利亚特》格外痴迷,他一直不相信这只是部虚构的作品。没有哪个孩子比谢里曼更执着了。长大后,他通过经商赚了一大笔钱,然后将自己所有的财富、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一场漫长的神话证实中。按照《荷马史诗》的叙述,凭借惊人的直觉和坚定的信念,在小亚细亚西北角的山下,他果然发现了特洛伊城遗址!继而为寻找阿伽门农的王国,他又发现了迈锡尼王陵!由此,希腊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四百多年,迈锡尼文明的全貌在世人面前赫然呈现。
伊文思博士对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其实不只是源于小石块的启发。此前,德国业余考古人谢里曼曾来到克诺索斯遗址,因当时土地所有者的漫天索价而放弃挖掘。这成了谢里曼生前最大的遗憾,但他曾经的考古工作已经成为19世纪的传奇故事。
远远望去,古老的迈锡尼城堡遗址威严地坐落在伯罗奔尼撒半岛险峻的山峦上。克里特文明后期,海盗再度猖獗,为避免海上危机突发,警惕的迈锡尼人把城堡建在距大海十六公里以外。城堡被一些村落和农田环绕,以保障基础生存。他们还为城堡修筑了高大坚固的城墙,石板巨大,据说最小的石板两头骡子也拉不动。后来的希腊人认为,那是独眼巨人的杰作,所以把这些庞大牢固的城墙称作独眼巨人墙。这些城堡充分利用山体坡度建造,一旦有不速之客来袭,军队就可以从两面有力夹击。牢不可破的城堡高高在上,震慑着敌人,尽显王者之威。
城堡的入口处屹立着著名的狮子门,高4米,宽3.5米。门柱由不规则的巨石垒砌而成,门楣砌成三角形,上面刻着两只威风凛凛的雄狮。据专家估测,门楣大概有20吨之重。两只狮子相对而立,前爪搭向中央,因年代久远而形态模糊,甚至两个狮头都已遗失,但它们守卫城堡的宏伟气势依然不减当年。也许它们原本是向下俯瞰的姿势,像城徽一样大气威严。
在狮子门后的山谷中,隐藏着迈锡尼城两大陵墓圈,其一是圆顶墓,其二是竖井墓。
圆顶墓由巨大的石块建成,形似蜂巢,所以也叫“蜂巢墓”。走入一段几十米长的石头墓道,经过一道青铜大门,一座圆形大厅便展现于眼前。石头砌成的墙壁上,装饰着青铜制造的圆花。大厅侧面有逼仄的小路通向墓室。圆顶墓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克里特的墓穴风格,但比克里特的墓穴规模更大,拱顶高耸,室内肃穆。和克里特王宫一样,这里也早被盗墓者洗劫一空。
竖井墓出现的时间早于圆顶墓。人们把死者埋在一个大深坑里,用石头砌起竖井一般的坟墓,墓顶是雕刻勇士形像的石板,堆土成冢,树碑为念。墓穴口直径约30米,下面有石头祭台,周围是“井”字通道。谢里曼认为,这里用来盛放牺牲的血,以供死者享用。每座竖井墓几乎都葬有两名以上的死者,他们身上各自覆盖着黄金制品,可见墓穴主人的贵族地位。
在一座竖井墓中,谢里曼发现了一具男性干尸,脸上戴着一副纯金面具。当他揭开面具时,惊奇地发现下面是一张完好的面孔。经过鉴定,死者在35岁左右,这与《荷马史诗》中阿伽门农死亡的年龄恰好吻合。
因过于迷信《荷马史诗》,这位堂·吉诃德式的考古学家认定,此人正是阿伽门农。随后,谢里曼给希腊国王发了一封电报:我以无比激动的心情向陛下宣布,我发现了阿伽门农的安葬地!
然而,其后对黄金面具的鉴定让谢里曼多少有些失落。这副纯金面具的制造时间约为1550年,而传说中的阿伽门农生活在13世纪,显然在此处长眠的并非阿伽门农。但或许人们出于对英雄时代的向往和敬意,仍将面具以阿伽门农命名保留了下来。这是目前欧洲最早的肖像工艺,也被看作迈锡尼文明的最好证明。
谢里曼的错误并没有降低他考古工作的实际价值。要知道,在他之前,很多专业的考古学家在寻找特洛伊的起点就放弃了,定式思维告诉他们,《荷马史诗》只是个架空的神话。而谢里曼用毕生精力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无论在人们看来有多荒诞,他至少带世人追溯出了瑰丽的爱琴文明。
荷马时代的希腊
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也有贫富之分,但是衡量的标准并不是钱。因为那时的希腊还没有“钱”这个东西,财富是以物品衡量的。最常用的筹码不是金属,也不是纸制品,而是牛。金属只是用来交易的媒介,铁、铜或者金被当作商品交换的一种价值标准,57磅金块称为1塔伦。最常见的交易还是物物交换。
较迈锡尼时代倒退一步,人们拙于艺术,善于行动。他们不喜欢文绉绉的文学,认为那没有大丈夫的豪气。他们唯一的文学便是军歌和史诗,但是他们对美丽宠爱有加。荷马的希腊是一场美人梦,不用说女人妩媚,连男人也英俊潇洒,长发美髯。他们割下自己的头发,放到朋友的火葬堆上燃烧,这是对朋友的最高敬意和献礼。
想知道英雄时代的希腊人是如何过日子的吗?为什么海伦贵为王后还去织毛毯?为什么奥德修斯午餐只吃烤乳猪?从《荷马史诗》中,我们可以窥探到那时一些琐细的生活图景。
不像爱琴文明那样流行裸露,荷马时代的人们身上挂着一件四方形衣服,用别针固定,长及膝盖。女人头戴面纱,男人腰间围布——他们开始意识到身体与尊严的联系。男人腿部赤裸,女人则露出手臂。他们在室内通常赤足,只有外出时才会穿鞋。爱好装扮的希腊人还喜欢佩戴珠宝,用玫瑰香油涂抹身体。
他们热爱自己脚下的土地,尤其喜欢那刚刚耕过的暗色泥土的气息。看着笔直的垄上,小麦被灌溉后绿油油地生长,人们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冬天,他们还筑起堤坝防止季节性水患。当《荷马史诗》中说到“洪水泛滥奔腾,震塌了堤防,长列的土墩无法支撑,果实丰饶的果园院墙也挡不住洪水的突袭”时,劳作者的沮丧可想而知。
希腊半岛山林茂密,很多野兽出没其间,偶尔还会破坏庄稼。最初,人们是迫不得已去打猎,后来才变成一种生产方式,直到演变为现在的畜牧养殖。有能力养殖的人家通常都是富人,他们的牧场上有着千百头的牛、羊、猪、马。他们三餐食肉,大块烤肉,早餐还会配上美酒。所以,奥德修斯午饭吃半只小猪,晚饭吃大猪的三分之一。穷人则吃谷物和鱼,偶尔有蔬菜,听起来也不错,但和富人的确无法相比;穷人的酒也是浓度很低的掺水的酒。
那时的希腊人吃饭习惯也很特别。虽然他们不像雅典人那样躺着,确实是坐在椅子上,但他们没有大饭桌,而是贴着墙坐成一排,每两人之间有张小桌子。餐具只有自己带的刀,吃饭的时候用手直接抓取。
那时的人们没有市场意识,无论店主还是手艺人,从不为同行竞争发愁,他们会很敬业地每天工作很久,但从容不迫。其实,他们更以自给自足为荣,几乎每个家庭成员都会一点儿手工技术,自己做一把椅子、织一张毛毯、做一幅刺绣都是值得骄傲的事情。所以,奥德修斯要亲自动手做马鞍,他的妻子也一直忙着纺织。
《荷马史诗》中的社会,普遍乡村化,城市就是那些聚集在城堡周边的村庄。有传令官和信差负责地区间的通信,如果需要远距离联络,就会在一个个山头上传递烟火。他们所谓的奴隶也不过是从事家庭保姆之类的服务,被视为家庭成员之一,和主人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一时期的社会因为比较原始,显得古朴而可爱。
迈锡尼再受重创
迈锡尼文明辉煌了不过二百年。特洛伊之战虽然取胜,但阿伽门农回国不久就被妻子毒死。国王驾崩,群龙无首,迈锡尼很快陷入混乱。国力被消耗殆尽,迈锡尼逐步走向衰落。
公元前1100年,迈锡尼城市变为狭小的村落,很多乡镇被夷为平地,变得荒芜一片。希腊半岛人口锐减,成千上万的人背井离乡,逃难到别处。曾经繁盛一时的文明,为何突然荒凉凋敝了呢?
仅是一个国王的死,也许不能导致一个文明的衰朽。很不幸,迈锡尼文明晚期内外交困,再也没有力量重整旗鼓。先是在地中海发生了一场持久的大面积饥荒,庄稼颗粒无收,粮食紧缺,社会矛盾激化。地震频发,气候变化,更是雪上加霜。社会体制发生动摇,农业商业陷入瘫痪状态。
此间,地中海上出现了一股“海上民族”的侵袭势力,沿海各地动乱不已,西面的意大利、西西里以及其他毗邻岛屿都受到冲击。来自海上的劫掠者又封锁了地中海东部的商业要道,很多原材料失去了进口渠道,产品的出口也遭到拦截。对外贸易的停滞让产品更加匮乏,产业链被迫中断,各国间的沟通交流受到影响。这些海上民族究竟是什么人,从哪里来,直到现在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就在迈锡尼社会面临全面崩塌的时刻,多利安人乘虚而入了。高大、圆头、爱战斗、不识字是多利安人的显著特点。他们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后裔,把自己的入侵称为“重返家园”。他们从北部入侵伯罗奔尼撒半岛,铲除了各个城邦的统治阶级,将剩余的人变为自己的奴隶。这些胜利者趾高气扬地声称,本来可以和平地回到自己的故乡,但遭到希腊人的抵抗,不得不诉诸武力。他们以野蛮战胜文明,将一场血腥的征服说成了神圣的权力。
迈锡尼文明被铁石心肠的多利安人摧毁了,但入侵者丝毫没有愧疚。迈锡尼的建筑、手工、文字、艺术等就此失传。多利安人重军事,轻文化,希腊半岛仿佛忽而倒退回没有曙光的黑暗中。城市遭到毁坏之后,大多数人只能住在简陋破败的农村,那里到处是低矮的土坯房或茅草屋,食物常常难以果腹,生活十分艰难。社会秩序也并不和谐,人们走在路上要随时配备武器防身,暴乱不断,农业生产和海陆贸易各方面都受到阻碍。很多家庭颠沛流离,找不到一方能让他们安定生活的土地。
考古学家把这段时期称为“黑暗时代”。这不仅是因为文明的陨落,也是因为这段历史无据可考,既没有文字记录,也没发现任何能代表这一时代的标志性建筑。
诗人赫西俄德曾对这个时代表示悲叹:绘画艺术受到冷落,雕刻家仅仅满足于雕像;陶艺也放弃了爱琴文明时期精致优雅的风格,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简单原始的几何图案。
几何陶器的标志性图案是同心圆或半同心圆。希腊艺术家把笔固定在一个有铰链的罗盘上,这样画出的圆弧就会非常精确。这大概就是圆规的最初形态吧。不过,黑暗时期的工匠的确没有能力模仿迈锡尼时代的陶器形状和装饰风格,无论工艺和美感都远远逊色于后者。赫西俄德认为这种陶器毫无生气,是文明的堕落。但此后,古希腊的陶器在几百年间都保持着这一主要风格。
不过,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一些文化发展的痕迹。多利安人虽然毁掉了迈锡尼文明,但他们带来了大量的铁。他们是铁器时代初期来到希腊的使者。铁的制造比青铜复杂得多,所需的熔炉温度也更高。海上贸易的凋敝中断了青铜材料的进口,而人们在地中海东部发现了大量铁矿,铁器得以批量生产,希腊的铁器制造得到新的发展。铁制兵器更加坚硬,不易磨损。
在冶铁技术方面,希腊要比近东地区先进得多。公元前11世纪,希腊工匠已经掌握熔化和加工铁的技术。而巴勒斯坦到公元前10世纪末才以铁代替青铜,埃及直到公元前9世纪才开始普遍使用铁器,且仅限于王宫内使用。
诗人荷马把这段时期的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整理成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合称《荷马史诗》,这几乎是关于这段时期的全部文献了,所以,“黑暗时代”又被称为“荷马时代”;又因为《荷马史诗》主要是对英雄人物的颂扬,所以这一时代也被称为“英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