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革命:重新定义电商
- 黄海林
- 4089字
- 2020-08-28 00:55:42
3 视觉、流量、转化率电商三要素的完美融合
* 世界真的变了
* 最弱的地方可能是他最强的地方
* 内容营销的猜想
* BUY+还是败家
* 视频重塑营销视觉
* 视频重塑流量入口
* 视频有效提升转化率
淘宝官方在2016年3月的某次会议上宣布:PC电商已死!
世界真的变了!
我的上一本书《转化率》出版的时候,很多类目的流量还是PC和无线各占一半。而茵曼的方建华在2014年底出版《慢生活 快生意》的时候,说自己在6月份和韩后创始人王国安打赌,未来五年无线的流量超过70%。没想到才1年半时间,接近80%的流量已经来自于无线,今天淘宝全网接近70%的成交来自于无线。
世界真是变了!变的不只是流量占比,还有视觉的表达方式,流量的构成和转化率的决定因素构成。
任何一个事物,最弱的地方也许都是他最强的地方,反之亦然。
无线的弱点就是屏幕小,但这个弱点也带来一个优势:更聚焦,更具有针对性。移动端流量的分配方式与PC端不同,推荐将是移动购物的重要导购方式,商家要从运营商品转型为运营内容。
在写《转化率》的时候,我就预言,阿里把无线端和PC端的详情页分开只是为了强推无线,包括无线的专享价。而现在,淘宝网与无线淘宝已经完成合并,因为今天的淘宝已经是一个无线化的淘宝,今天整个淘宝平台的运营思路已经被彻底无线化。
PC时代的电商详情页,可以无限堆砌。部分详情页,同一个角度的图片放两到三张,并且不断地叠加,叠加……,有人量过,有的详情页做到了1米长,实在是比较恐怖的事情。而且PC时代的单店购物比较多,因为可以同时打开很多个页面,但这一点APP现有的技术很难做到,只能是单进单出,可能你走出来之后,再走回到原来的页面挺不容易。
无论是PC时代还是无线时代,兴趣性点击都很重要,但搜索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这是用户需求的必然结果,它们之间的区别无非就是有意识的直接搜索还是下意识的模糊搜索。走到今天,无线互联网又有点像PC互联网刚兴起时候的某种状态了,靠推荐、黄页、目录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那这个时候的电商在视觉上,就必然要走一条路,让客户一键能够全方位了解你的产品卖点。基于4G和Wi-Fi以及智能手机普及等原因,视频无疑成为了视觉呈现的综合性首选工具。
店铺的主页可以放品牌宣传片或者近期正在做的活动宣传片,总之是希望最近进来的消费者,都能看到关于整个店铺的综合性讯息。当然,也可以是某一款商品的促销。
店铺的详情页可以放单品的详细介绍,这里面的视频可以充分利用手机端信息聚焦的特点。一个视频短短30秒,或者几分钟,就能把一个产品彻底的讲清楚。到目前为止,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方式。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个视频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下单,不要去想太多的创意和传播的问题,因为消费者进来了,就是要让他下决心买,而不是决定要不要去了解这个产品。很多运营者在这个点上没有想清楚详情页的视频,到底作用是什么?!再强调一遍,详情页视频的主要功能不是引流,而是刺激消费者下单,刺激他立马下单,提升转化率。
从淘系来说,微淘可以放一些内容性视频,当然也可以单独设立页面去放内容性视频,主要是多维度提升店铺形象,更好地建立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还可以保留一部分客户异议解答的视频,主要体现在一些要安装或者更换密码,拆解等操作性产品上。比如之前的某拉杆箱卖家,就做了一系列视频,其中包括不便公开的如何重置密码的视频,卖家将视频连接做成了千牛的快捷回复,购买过的客户遇到这个问题,就立马回复。当然,同样的道理,还可以用在专门服务客户的个人微信号和微信公众号上。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剑走偏锋的办法在一部分类目可以率先运用,一个是VR,一个是虚拟搭配(含AR技术成分)。
比如阿里在2016年愚人节推出的BUY+,就是基于VR的购物体验。也真够狠的,取名叫“败家”。真真切切地让你意淫一把未来的购物体验。当然,带着“头箍”(VR设备)去购物,这明显是一场闹剧,就像百度曾经愚人过的百度筷子一样,支付宝的“空付”一样,很难真正运用起来,但可以满足公关和传播的需要。
另一个虚拟搭配,很早就有了,只不过在线上运用还比较少:也就是你输入你的身体特征,可以选择衣服搭配上去,或者搭配你的发型、饰品。国外的一些软件,可以三维建好一个家具后,让你用摄像头对准你的空房间,把商品直接放到你房间的指定位置,看是否搭配,有点PS的感觉,专业上叫AR,也就是增强与现实。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FD53/13853384703118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42_0001.jpg?sign=1739423295-tt8kABX2N0yKYryWqxqxKoTi7PSLDKew-0-9812217cd2cd5016e086aabaabb9d785)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FD53/13853384703118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43_0001.jpg?sign=1739423295-g90KvBEOCXQQdWEszimyFQcGw2ZGcfZr-0-08d88eabcac450297851a41a11e7fdc7)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FD53/13853384703118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43_0002.jpg?sign=1739423295-TOLkM79IbLoGKgiPzt2TlON9RaPL37si-0-b7dddcfb28ac7c1045d4614d8e3d2273)
扫描二维码,回复“全球购”查看相关视频
现在谈流量。为何先说视觉,再谈流量?!因为视频对于电商流量,不具备普遍意义,对于视觉却有普遍意义。再说个题外话,视觉体现的是产品本身的品质,而流量更像产品的附属品。
知名电商畅销书作家子道有个著名言论:产品与流量的关系,就像大闸蟹和醋的关系,虽然有点牵强,但是却振聋发聩!
其实视频带来流量并不是新鲜事儿,很多年前就有了,只不过互联网让每个商家都有平等的机会去应用这个工具,而不是像之前一样,只能走电视台那个极高的门槛。你只需要有好的创意,能引爆消费者的点子,以及少量的助推资源和详细的跟进计划即可。
几年前,韩后做了一个事件营销叫“只要你姓张,白拿BB霜”。在这整个事件中,就是从互动中产生参与感,拉动口碑。首先选择“姓张”的,当然除了延续去年“张太体”外,该品牌更多的还是考虑到了消费者的参与度。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中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显示,张姓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6.83%。一般人身边都多少有几个姓张的亲友。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BFD53/13853384703118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44_0001.jpg?sign=1739423295-VEGrzclOLRpPWGEIBJMTHAT9AJHxmBzn-0-9f36b1201ae891de69a7849c3b866041)
扫描二维码,回复“张”可查看相关视频。
“只要你姓张,白拿BB霜”,只有姓张的人,才有资格在唯品会上领到韩后赠送的价值138元的BB霜。广告铺开后,韩后又放出《只要你姓张》张氏大片,登上腾讯视频、优酷、搜狐视频首页推荐位,里面张飞、张三丰、张曼玉三位张姓名人跳起欢乐“张字舞”。张姓朋友们还有了专属的视频和舞蹈。
此外还有登录线下影院做“搞好自己,张力十足”的观影会活动,唯品会的张姓会员作为此次活动的VIP,在观看张氏大片后,可以现场与扮演张三丰、张飞、张曼玉的演员互动,姓张的人在观影结束后现场免费领取韩后BB霜。创意是实现区隔的最关键因素。你诉求什么,想拉谁来一起玩,比你活动做得多大重要。“只要你姓张,白拿BB霜”这句直白中带点傲娇的洗脑神句,在线上线下引发热议,消费者纷纷表示惊奇,有人直接问:“姓李的呢?”“我姓朱,我也要可以吗?”……
所以视频带来流量的本质是你的企业的基本功,是你有多大的本事去玩儿这个活动。但要注意,并不是非得要让你免费送,韩后只是用了互联网四大生产力之一的“免费”而已。
一个品牌如此,更不要说一个平台了。为了拉流量,他们通过制作各种视频,甚至是有些无节操的视频,打击友商,还不忘给自己贴金拉流量。比如:京东同学!
每年“双十一”之前的广告,大部分被天猫和京东包揽了,天猫主要是造势,而京东主要是找天猫“撕X”。还记得某年京东为了拉流量,一系列吐槽淘系物流的广告吗?有一个场景是某人想爱爱,找不到TT,在某网上购买,等物流送到的时候孩子已经一大群了,也就是讽刺友商物流很慢。
还有,某年“双十一”,电视、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广告。比如极品女和草根男买到假货的段子,大鹏演绎的草根男拿着一把剪刀剪彩,结果剪刀坏了,布还没剪断。同是低价,买个真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在调侃谁。没看过的可以去搜索“买到假货了吧”、“京东恶搞天猫广告”之类的关键词,看看人家的拉流量策略,高度使用了无节操的做法,给消费者极其强烈的暗示。
姑且不谈商业战争下的道德与否,但有一点是,阿里并没有因为京东的广告而出现负增长,反倒是因为这种互撕,双方都得到了极大的成长。没有参与战争的,反倒失去了市场。真是应了那句话,老大和老二打架,老三死了。这应了商业领域很久前传的一个段子,说加多宝和王老吉打架,和其正“死”了;快的和滴滴打架,其他国内打车软件死了;赶集和58打架,百姓网“死”了,打完了再合并,就是独角兽。这个过程中,他们都运用了大量的视频作为战争的工具。
淘宝为了流量也可谓费尽心机。它把微博、优酷土豆、虾米音乐等收入囊中,活生生制造了一个所谓的网红经济。整合淘宝内外的力量来培育自有品牌,结合社区、有好货、达人淘、淘宝头条、营销活动、行业频道、爱逛街、微淘等集体发力。
关于视频和转化率。视频存在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充分传递信息,建立信任进而刺激购买。视频存在的天然意义,就是提升转化率。根据不完全统计,早在PC时代,有视频的转化率比没视频的高出一倍多,甚至好的视频会高出三倍。所以在《新广告法》出来之前,在电商影视广告有多年经验的跟屁虫影视的核心广告语就是:有效提升三倍转化率。
电商的排名规则里面,本身转化率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因为作为一个平台来说,它也需要生态繁荣,也需要盈利。所以流量×客单价×转化率×扣点=?
之前必须要有详情页、主图……很复杂的体系。而现在也许在淘宝上做生意,一个朋友圈的视频,加上一个淘代码,也能有不少成交。这就是科技进步促成了市场成熟,消费者接纳这种交易模式的结果。不管这样的模式是否具备普遍性,但带来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这不正是商业生态进化的需要吗?!
淘品牌兴起于PC互联网,运营的核心是抢流量,规模生产,大量促销,打爆款。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个性化更加突出,运营的是用户、社群,生产模式是个性化定制,采用社区营销,通过预售减轻库存压力。服装网红张大奕、厂二代余雪辉、“知识网红”罗振宇、莫名其妙的网红papi酱,都属于这个路数。
包括短视频、VR等能够提升视觉体验、流量和转化率的东西,会大量应用。再过去十来年,在图片、文字上的大批创意,迭代升级到新的影像,包括视频和互动技术,将为商家带来更大的运营潜力。
通过视频等制造的新的流量逻辑,只是淘宝庞大生态中的一部分,附加的赋予大数据个性化、粉丝工具、社区、音乐版权开放等,帮助消费者和商家在无线端形成新的互动机制,让商家的店铺号和商家社区里的账号产生互动,让消费者去消费商品的同时也去消费内容,提升黏度。搭配起来,尤其是在时尚潮流、数码玩家、电子竞技、二次元、体育迷、影迷等各种主题的年轻人小社区;基于地理位置的O2O,如看电影点外卖等。一台新的好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