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Java的崛起

1991年,美国Sun Microsystems公司(简称Sun公司)启动了名为“Green Project”的研究项目,研究解决家用电器的智能通信和控制问题。开发小组最初构想以当时颇为流行的C++语言开发此项智能软件。后来,由于C++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安全性以及平台移植方面的障碍与问题,项目组最后决定另辟蹊径,最终他们基于C++重新开发了一套新的语言系统——Java语言。

Java语言的始创者是Sun公司的James Gosling。起先,他根据办公室窗外的一棵橡树(Oak),将其命名为Oak语言。申请注册时,因为命名冲突问题,后来将其改名为Java。

Oak语言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精巧而安全的语言。然而,一开始Sun公司就遭遇了“智能化家用电器”市场的萧条和冷遇。同时,Sun公司以它投标一个自认为乐观的交互式电视项目时,也未能成功。在这种情况下,Oak语言似乎生不逢时,Green项目几乎走入了绝境。

1993年万维网空前流行起来,Java的发展可谓绝处逢生,其转向了网络应用领域。

Java语言具有平台无关性,使得Java程序适应了Internet上多样化的服务器站点环境,Java程序既可以在Windows平台运行,也可以在UNIX、Linux等平台上运行,造就了Sun公司宣传的“Write Once, Run Anywhere(一次编写,随处运行)”的优势。

1995年5月,Sun公司正式对外发布了Java语言,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逐渐确定了自己网络编程语言的地位。1995年当年Java就被美国著名杂志《PC Magazine》评为十大优秀科技产品之一,1996年1月JDK1.0发布。

之所以命名为Java语言,有两种说法:其一,印度尼西亚有一个重要的岛屿——爪哇岛,盛产咖啡,开发人员起名Java寓意为世人端上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其二说法为美洲俚语——咖啡之意。

目前Java平台主要包括Java SE(J2SE)、Java EE(J2EE)、Java ME(J2ME)。Java SE称为Java标准版或Java标准平台;Java EE称为Java企业版或Java企业平台,用于构建企业级的服务应用;Java ME称为移动开发平台。Java SE是Java开发的基础。

现在,在计算机领域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像现在所发生的Internet/WWW/Java这样的“火爆”情况。

延伸阅读:万维网和因特网

WWW是环球信息网(World Wide Web)的缩写,简称为Web,中文名字为“万维网”。万维网包括WWW服务器和WWW浏览器。万维网是一个资源空间,由“统一资源标识符”(URL)标识。这些资源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传送给使用者,而后者通过单击链接来获得资源。

因特网(Internet)是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万维网常常被视作因特网的同义词,其实万维网是依赖因特网运行的一项服务。万维网是基于因特网的,万维网被广泛应用于因特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