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生态服务系统研究
- 张丽艳
- 3318字
- 2025-02-14 23:37:2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我国于20世纪初就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而且我国老龄人口具有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的特点。面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机构养老尚不能充分满足养老需求以及“未富先老”等突出问题,我国学者一直在探索适合中国本土国情的养老模式。联合国在1991年通过的《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强调:“老年人应尽可能长期在家居住,应按照每个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享有家庭和社区照顾和保护。”[1]这一理念与我国老年人的养老理念和养老心理较为吻合。我国于2000年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中提出了“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2]这也是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居家”一词。2000年始,上海市、大连市成为率先尝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首批城市,随后国内其他城市相继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能够被社会普遍认可并得到大力推广,这与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经济背景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等特点,导致老年人口数量也相对较多,甚至在十几年的时间内便从成年型国家步入老龄化国家。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所达到的经济水平,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尚未满足步入老龄化国家的标准。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是在人均GDP为5 000~10 000美元时自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然而当我国在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时,人均GDP仅有3 976美元,这一标准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因此,我国面临着“未富先老”的严重问题。
缺乏雄厚的资金保障,必然导致养老事业的发展无法全面开展,由此所带来的机构养老消费水平高但床位不足、养老服务不完善、养老设施不齐全、医疗保障不健全、医疗补助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缓慢,主要集中表现在缺人、缺钱以及政策落实方面。缺人最重要表现在缺少专业的人才队伍,且目前相关行业工作人员压力大、薪酬低、社会地位不高,从而导致人员流动性很大,难以留住人才;缺钱体现在地方和社会方面提供的资金量少,政府近些年虽然加大了对养老事业的财力支持但仍未形成规模,由此导致资金供给不足;政策落实方面主要表现在落实过程中推进缓慢,且受各城市具体情况影响政策落实的进展也有所不同。
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社区居家养老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满意度高等诸多优势。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在自己家中养老,一方面节省了住房方面的开销,另一方面大多数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主要由子女照顾,这样则减少了人力的使用。并且社区内设置的养老设施、养老服务项目、医疗项目面向全体老年人时免费或优惠,这样又极大地节省了社会资源,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此外,企业、社会组织、自愿者的加入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补充,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二)政策背景
从“居家”这一理念提出,政府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并且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扶持,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6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其中强调鼓励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务;2008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是我国首次提出的专门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11年出台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在2015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的目标;2013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务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了社区居家养老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2016年出台的《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通知》,着重于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并选择一批地区进行社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促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同年出台的《关于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品质,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2017年8月,《关于运用PPP模式支持养老产业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使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城乡各方面得到广泛推广,同时科学技术的引用、社会力量的引入等也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北京、上海、杭州、宁波、天津、大连、山东等地都相继发布了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相关意见。
政府的关注和政策的引导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体系化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在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各方面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规范化、标准化,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文化背景
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年人“养儿防老”“落叶归根”的思想根深蒂固,“孝”始终是备受推崇的社会文化。由此导致大多数的老年人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在家养老而不愿意进入养老机构实现社会养老。而且目前大多数老人的子女也不愿意将老年人安置在养老院、养老机构当中,因为长久以来的文化熏陶会让人们认为将老人送到养老院或养老机构中养老是不孝顺的表现。在家中养老,老年人不仅仅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当中生活,还能够得到子女的关心和照料,甚至享受几代同堂的天伦之乐,使老年人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考虑到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保证老年人不离开家庭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多方提供的养老服务,获得丰富的、多元的、高质量的养老体验。
在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获得了长足发展,相关政策规定也逐步健全。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境。据相关数据显示,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41亿人,比上一年增加了1 0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17.3%,比上一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并且预计到2035年,全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约1 000万人,总量将达到4亿人左右,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年均增长100万人以上。[3]据多个部门人士发布的预测,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2030年将达到25%,2050年或达到35%。同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年群体养老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导致空巢老人、失独老人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使城镇老年人群体不断增多,并且我国人口红利开始逐渐出现消退,由此带来了多重养老问题,尤其突出的是新时代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表现出严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老年人口的日益增长,养老服务需求的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供给之间匹配度过低,尤其是对老年人与养老环境系统之间有效互动的忽视,导致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效果不佳。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人与养老环境系统和谐发展的生态型养老体系。
以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为核心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研究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平衡的理论视角。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国外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工作中的重要实务理论,但在国内还处于简单的应用阶段。因此,本研究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力求构建出生态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养老产业化发展,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成功实施。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构建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主动诉求机制及养老多元供给激励机制,从社会生态视角完善社区居家养老环境的微观、中观、宏观系统,进而推进养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化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交叉、融合和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过程中引入实证研究、案例分析法,分别探讨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并构建供需模型,有助于开拓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理论基础不深,并且以往的研究方式以及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推广虽然被普遍认可,但发展缓慢。因此,尝试新的研究工具有助于发现和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领域中的新问题和重要问题。
(二)理论意义
尝试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以人与养老环境的良性互动为研究基点,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平衡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清晰研究目的、研究逻辑以及操作路径,并且有利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理论研究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延伸,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