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〇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度诸流[103] ?云何度大海[104]

云何能舍苦?云何得清净?”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信能度诸流,不放逸度海,

精进能除苦,智慧得清净。”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1] 难陀林:又作难陀园,即忉利天之欢喜园。

[2] 中:居中。忉利天在余三十二天之中央。

[3] 童蒙:指无知的小儿。

[4] 婆罗门:意为净行,本指古印度四种姓中的婆罗门教神职人员,这里指离恶行善之净行者,亦即佛陀。

[5] 牟尼:此处指释迦牟尼佛。牟尼,本意为寂默,后转指圣者。

[6] 善逝:又音译为平伽陀、修伽哆、苏揭多、骚揭多,如来十大名号之一。意为善行,因善净行、行于不死的涅槃中,故称善逝。

[7] 顾鞭良马:驭者扬鞭即自奋蹄之良马。

[8] 觉:此处指睡醒。

[9] 险恶世平等:指于此险恶世间而行平等正法。

[10] 诸见:指异教之邪见。本经下文之“余异见”同。

[11] 无知已究竟:无知已彻底去除。

[12] 罗汉:应作“阿罗汉”。

[13] 后边身:指最后身,后世不复生故。

[14] 记说:确认、确定。

[15] 正复:指依世间习惯。

[16] 平等假名:不著我、我所故称平等,无我、无我所故称假名。

[17] 后身:指最后身。

[18] 罗睺罗:一阿修罗王之名,意为障蔽、障月。

[19] 解阿修罗:化解阿修罗王障蔽之难。

[20] 毗卢遮那:意为(月有)种种光明。

[21] 罗睺避虚空:指(佛陀让)罗睺罗阿修罗王于虚空中避开。罗睺,指罗睺罗阿修罗王,本经下文同。

[22] 飞兎像:指月天子。中国古代传说月亮上有玉兔。

[23] 婆稚:一阿修罗(王)之名。

[24] 邻死:将死。

[25] 属:高丽藏原作“续”,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26] 释氏优罗提那塔: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一·天子相应·觉陀》译作“沙计多安阇那林之鹿野苑”,别译《杂阿含·一六九经》译作“释翅鸠罗脾大斯聚落”。

[27] 跏:高丽藏原作“加”,今依明藏改。

[28] 非不乐所坏:不为不乐所覆蔽。

[29] 无恼解脱:无有烦恼而安住于解脱。

[30] 后身:指最后身。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一·诸天相应·依剑》译作“身见”。

[31] 毗舍脂:又作毗舍阇,指吸血鬼、噉精鬼。

[32] 痴惑丛林:以丛林喻痴惑。

[33] 法想:别译《杂阿含·一七一经》译作“善觉观”。

[34] 密覆:指严密地覆盖(车身)。

[35] 縻:指缰绳。

[36] 羁络:指驭牛马之笼头与绳子。

[37] 四轮九门:四轮,喻指行、立、坐、卧等四威仪。九门,喻指人身之两眼、两鼻、两耳、一口、大小便道等九孔。轮,高丽藏原作“转”,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38] 淤:高丽藏原作“乌”,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39] 縻:指缰绳。

[40] 赖咤槃提:意为因护,国之名。

[41] 非家:此处指有系缚的世俗之家。

[42] 方便:此处指贪爱之近方便。

[43] 第一无间等果:此处指声闻四果之初果。

[44] 缘生老死、忧悲恼苦:指缘生而有老死、忧悲恼苦。本经上文亦随顺理解。

[45] 觉睡眠:看上去是清醒着但实际是睡着了。觉,本指清醒,这里比喻了知佛法。

[46] 睡眠觉:看上去是睡着了但实际是清醒着。

[47] 会:聚会。

[48] 恣:放纵。

[49] 是优婆塞不胜不类:(指其行为)不为殊胜之优婆塞、不像优婆塞。

[50] 非家:这里指以世俗之家为非,即见俗家之过患而心生出离。

[51] 寒林:又作尸陀林,为弃尸之所。

[52] 给孤独:又音译作阿那邠持、阿那邠邸、阿那邠祁、阿那邠阿蓝,本名须达,又译作须达多、苏达哆,为憍萨罗国舍卫城之长者、波斯匿王的主藏吏。因其秉性仁慈,常施贫穷、孤独者,故人誉为给孤独。

[53] 饼:高丽藏原作“ ”,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54] 现前:显现于眼前的。

[55] 狡:高丽藏原作“姣”,今依圣藏改。

[56] 金菩阇:意为可爱,古印度十六国之一,位于印度河西边。

[57] 摩头息揵大摩那婆:别译《杂阿含·一八六经》译作“善身摩纳”。

[58] 典:主管。

[59] 欲味、欲患、欲出,远离之福:(了知)欲味、欲患而出离于欲,(此为)远离之福。

[60] 他:指佛教以外的异教。

[61] 须达多:又作须达、苏达哆,意译作善与、善施。

[62] 辛苦:指生活艰辛、劳苦者。

[63] 伸:高丽藏原作“申”,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64] 祇桓林:即祇树给孤独园,又简称祇园。

[65] 仙人僧:指贤圣僧。

[66] 初建业良友: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一·诸天相应·祇园》译作“应当是最胜”,别译《杂阿含·一八七经》译作“最胜无伦匹”。

[67] 尼师坛:又音译作尼师檀,意译作敷具、坐具,略称具,为出家人坐卧时敷在地上或卧具上的长方形布。

[68] 旷野精舍:别译《杂阿含·一八八经》译作“旷野园第一林中”。

[69] 旷野长者:住在此旷野的长者。

[70] 无热天:五净居天之一,位于四禅天之上。

[71] 伸:高丽藏原作“申”,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72] 委地:别译《杂阿含·一八八经》译作“渗入地”。

[73] 手:又作首,天子之名。

[74] 足: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元、明两种藏经补上。

[75] 无烦天子:无烦天之天子。

[76] 无烦天:五净居天之一,位于四禅天之上。

[77] 縻:指缰绳。

[78] 优波迦……波罗揵茶……弗迦罗娑梨……跋提……揵陀叠……婆休难提……波毗瘦㝹:以上为七位比丘之名。

[79] 阿那含:意译为不还,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故,为声闻四果中第三果之圣者。

[80] 鞞跋楞伽:又作毗婆陵伽,村名。

[81] 彼:指前文所说的七比丘。

[82] 后边身:指最后身。

[83] 起:此处指得到。

[84] 慧眼:此处指佛陀。

[85] 异:离、不依仗。

[86] 见:通“现”,指现世。

[87] 乘出道:出世之道,即解脱道。

[88] 正受:又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意译为等至。

[89] 中:指乘出道。

[90] 欠呿:打哈欠。

[91] 闷:高丽藏原作“闹”,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92] 斯十:此十者。但偈中只举出五者:睡眠、欠呿、饱食、心愦闷、懈怠。别译《杂阿含·一七五经》译作“五事”。

[93] 外缠结:指外六尘所引发的烦恼。缠、结,均为烦恼的异名。

[94] 内缠:相对于外缠而说,指内心所生的烦恼。

[95] 心随觉自在:指心不受控制地寻思。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一·诸天相应·难为(龟)》译作“若不制伏心”,别译《杂阿含·一七四经》译作“想欲得自在”。

[96] 六:指龟之头、尾、四足。

[97] 萨罗:意为池、湖。

[98] 反流: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一·诸天相应·流》译作“不流”。

[99] 萨罗小还流: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一·诸天相应·流》译作“由此流不流”,别译《杂阿含·一七六经》译作“如是池枯竭”。

[100] 伊尼耶鹿 :指佛陀之小腿如伊尼耶鹿一样纤圆,为佛陀三十二相之一。伊尼耶鹿,为鹿中之王者。 ,指小腿肚子。

[101] 五欲德:又作五欲功德,即前五根贪著前五尘之五种欲。德,此处为种类之意。

[102] 彼:此处指爱欲。

[103] 流:此处指生死之流。

[104] 大海:此处指五蕴炽盛苦之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