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更新

鉴于心电图的改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数,诊断标准的确定及规范化十分重要。国际上对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进行了多次更新修改。
2007年,ESC/ACCF/AHA公布了“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制定了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的标准(表3-2-1)。
表3-2-1 2007年ESC/ACCF/AHA/WHF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无左室肥厚和LBBB)
2009年ACCF/AHA/HRS(美国心律学会)公布了《心电图标准化和解析建议》,诊断ST段异常改变的阈值定义如下:①ST段抬高:男性,V2和V3导联J点抬高不应超过0.2mV(40岁以下不应超过0.25mV);女性,V2和V3导联J点抬高不应超过0.15mV;其他导联男、女性J点抬高不应超过0.1mV;②附加导联:V3R和V4R导联J点抬高不应超过0.05mV(30岁以下男性不应超过0.1mV);V7~V9导联男、女性J点抬高不应超过0.05mV;③ST段压低:V2、V3导联J点压低不应超过0.05mV;其他导联J点压低不应超过0.1mV。
与2007年比较,2009年建议有如下修改:①附加导联ST段抬高的阈值修改为≥0.05mV;②ST段压低的阈值在V2、V3导联定义为≥0.05mV,其他导联定义为≥0.1mV。
更新后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考虑了年龄、性别差异及导联因素对诊断的影响,提高了心电图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心电图只是心肌缺血/梗死证数之一,仅仅根数心电图改变并不能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实践中,引起心电图改变的原因更加复杂,无疑增加了心电图正确诊断的难度。在强调急性心肌梗死尽早血运重建的今天,对临床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正确识别和判断心电图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是否典型,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其可能的原因:①冠状动脉解剖差异,如优势型、血管大小和分布等。②合并下列情况:陈旧心肌梗死,多支病变,侧支循环形成,CABG术后。③左室正后、侧、心尖等部位体表心电图表现不敏感。④某些其他疾病及异常临床情况也可引起类似缺血/梗死的心电图改变,需鉴别诊断,如急性心肌炎,心包或心肌疾病,某些药物所致ST-T改变,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表3-2-2)。
表3-2-2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中的陷阱
2010年美国学者根数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紧急冠脉介入治疗特点及体表心电图的变化,提出ST段抬高心肌梗死新分类(表3-2-3),该分类提出了等同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对心电图诊断的描述更加细致、具体,纳入了临床工作中易漏判误判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早期心电图改变及特殊部位心肌梗死,为临床医生尽早正确识别需要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缩短缺血梗死时间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表3-2-3 需要紧急冠状动脉造影的ECG表现及指南推荐级别
注: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LBBB=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指南推荐级别指2004年ACC/AHA STEMI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