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郑国就能这样貌似无法无天的随意侵略一个诸侯吗?晋国不是江湖盟主吗?怎么不站出来说一句?
晋国人当然是很不开心的。上次,郑国提出要晋国出兵讨伐陈国,晋国便没同意。
这个没有同意是两个意思,一是晋国不会出兵,二是晋国也不希望郑国攻打陈国。
至于楚国,既然现在郑国是晋国的小弟,那如果楚国来为陈国出气,郑国便找晋国。
但貌似楚国也没什么话,因为郑国人如同一阵风一样,抢了东西就走了。
而出兵讨伐郑国,那是需要时间准备的。但楚国现在确实很忙。
对付晋国,子产有的是办法。他早就想到了这一层,他主动请求出使晋国。
郑简公犹豫了,郑国的其他六个卿也犹豫了:危险呐,晋国佬总是翻脸不认人,说抓就抓说关就关甚至直接砍了也说不定。
但子产坚持要去,大家只好同意。
子产带着从陈国宗庙里得来的一些鼓啊钟啊之类的去了晋国。
晋国人本想派出使者去斥责郑国,现在倒好,郑国人主动上门来了。
晋国人决定要好好教训一下郑国人。
不过,当晋国人听说是子产来时,不免有些皱眉。
子产大名鼎鼎,整个春秋江湖几乎人人都知道。晋国虽然很强大,但能够教训子产的人,貌似还没生出来。
此时晋国的中军帅又换了人了,上任的便是赵氏孤儿的那位幸存男婴赵武,不过此时的赵武已经是长成一表人材的大帅哥了。
赵武知道自己虽然帅,但想代表晋国去斥责子产这样的大牛人,那是绝对要被羞辱的。
那大家一起上吧。
赵武下令,大家都来见子产。
子产来了,风度翩翩,脸带笑容,轻松自在的样子。
晋国人一个个准备着台词,不管如何,至少这是在晋国,你郑国侵略陈国肯定是不对的,只要这个性质定下来,你子产再厉害又有何用?
“听说贵国讨伐了陈国,子产你还亲自率兵,子产你素有贤名,怎么可以做出这等丧德无礼之事?”一个晋国的卿大夫首先发难了。
子产头也不抬便应道:“外臣听候君令,当然得忠君行事。寡君命外臣率军作战,难道外臣还可以抗命?
难道贵国的臣子是可以抗命的么?如果忠君听命为丧德无礼,那什么是有德守礼呢?”
那个晋国卿大夫顿时便面红耳赤,再也说不出话来。
“那贵国怎么可以无端兴兵讨伐诸侯呢?”又一个卿大夫质问子产。
子产装作很惊讶的样子,朗声道:“什么叫无端?难道陈国人对敝国烧杀抢掠,毁了那么多房屋,填了那么多水井,砍倒了那么多树木,我们就只能眼睁睁看着?
你家被抢了被砸了,你难道不生气?你难道不想报复?
寡君心系百姓,百姓强烈要求向陈国讨回公道,敝国这才讨伐陈国,这顺应民意的事到你这里成了无端?”
晋国各卿大夫自由发问。
其中一人又道:“那时,贵国与陈国是战争双方,陈国既然攻入了贵国,难免有这些破坏性举动,这个理由实在不够充分啊。”
子产故作惊讶,轻轻摇了摇头,叹道:“那我就讲讲更充分的吧。想当年,陈国先君陈胡公为周朝陶正,为大周王朝立了不少功劳,武王为了嘉奖他,许配以公主。
从此,陈国被视为天子外甥,靠着天子之德而立于江湖。
敝国是天子兄弟之国,依照天子吩咐,对陈国多有照顾。
历代陈侯,可以说多数是受敝国帮助而立,这些都是被记录在史书里的。
敝国对陈国这么有恩德,但陈国却恩将仇报,居然帮着楚国来侵略敝国,杀我百姓,占我城池,毁我田园!
如果不是晋国出来主持大义,敝国几乎到了亡国地步。此等深仇,难道还不算是敝国讨伐陈国的理由吗?”
晋国卿大夫们到底有不少是通读历史的,不少人听了也是频频点头,等发现无意中为子产喝彩时,顿时脸红了。
又有一人出来质问道:“不管如何,贵国总算还是诸侯联盟圈里的一员吧?敝国还是诸侯联盟盟主吧?贵国要讨伐陈国,难道可以不预先来报告一声呢?”
子产哈哈笑道:“前次寡君与卿大夫子西来朝见晋侯,亲自护送贡赋,当时便向范匄元帅提出减免敝国贡赋,并希望贵国帮助敝国讨伐陈国。
后来,范匄元帅告诉寡君,同意减免敝国贡赋,至于与陈国之间的那点事,贵国不好出面。
所以,敝国只能依靠自己去讨回公道。难道这还不算报告了贵国吗?”
当时郑简公请求晋国出兵讨伐陈国,晋国没有答应,但子产却搞了一个偷梁换柱,晋国人不同意讨伐陈国,故意理解为晋国人不同意出兵帮助郑国讨伐陈国。
晋国人一时语塞。
大家都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个子产,果然名不虚传啊。
但这么多人就没有一句话是辩得过子产的?
有一个卿就在那里用几乎没有多少自信的语气道:“反正我们认为,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总是不对的。”
话音刚落,子产立即朗声道:“昔日,天子武王说,征讨有罪之诸侯。并没有说有罪的诸侯如果是小国,就可以逃脱被讨伐。
更何况,初分封时,大国不过百里,小国不过五十里。但现在,大国何止千里?大国不是靠着征讨弱小诸侯,何来千里?”
子产就差没说你们晋国就是这样的大国了。
正所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下把这些晋国的卿大夫们说得是哑口无言。
终于有一个晋国大夫发现子产居然此时穿着军服而不是朝服,这可是违反了礼制。
于是,他便想以此扳回一分,于是冷冷对子产道:“但你子产总不能对敝国无礼吧。”
说着,用手指指子产所穿的军服,心道这下你子产还有何话说。
谁知子产当场就笑了,轻轻叹了口气,道:“敝国先君曾是大周王朝卿士,当年城濮之战时,贵国先君晋文公要求敝国先君郑文公着军服,陪同天子接受贵国献俘。
今天,我们不忘贵国先君文公之命,故着军服向贵国进献战利品。难道你认为这是非礼了?”
那人脸一红,立即低眉垂首不敢再出一言。
再也没有人敢指责子产了,因为在子产面前,晋国八卿十大夫,居然没有一人能找得出可以斥责郑国的理由!
中军帅赵武咳了一声,示意大家不要为难子产了。
所以,后来的孔子也对子产这番舌战晋国的表现佩服得五体投地,《左传》记载了孔子的话:
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
这便是成语“言以足志,文以足言”的典故。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意思就是言语用来表达思想,文采用来修饰语言。
孔子的意思,就是象子产这种文采卓绝的人说出来的话,才能让人了解他的志向。
就这样,晋国接受了郑国献来的战利品,并承认郑国讨伐陈国为正义之战。
而子产这一次在晋国舌战群臣,为郑国赢得了无上荣誉。
郑国地处中原核心,四战之地,在战火中顽强生存,并时时取得能够击败齐、晋、楚等大国这样令人刮目相看的战绩。又有象子产这样的干才,难怪谁想称霸中原,不先把郑国给彻底降服了那便不算真正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