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感怀
微雨洒高林,尘埃自萧散。耿耿心未平,沉沉夜方半。
独惊长簟冷,遽觉愁鬓换。谁能当此夕,不有盈襟叹。
诗中有“微雨洒高林,尘埃自萧散”。又一次提及“萧散”一语。从诗中不难见出,在韦应物的视界里,万化以“萧散”而定格一气。从中华美学史可见“萧散”虽是玄学即有的名词,但更应是韦应物留给后人的理解中唐士人的审美样态,也即是说其内涵已经经历了韦应物的再充实,在中国美学史上,是关键性的一个环节。从“远韵”到“萧散”再到苏轼的“外枯中膏”,应是中古时期文人伴随着内涵的自觉、充实与跨越的所谓审美转型的三阶段。韦应物思维的价值应从此领取。袁宏道云:“只是情深,非关语妙。”(参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