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物流活动是连接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纽带,研究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产业转移研判,有助于探索经济发展的规律。以京津冀区域6条主要物流通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物流通道及物流通道效率等基本概念的梳理、探讨物流通道效率的影响因素、物流通道效率的评价方法选择及指标选取、物流通道效率评价及结果分析、服务效率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机理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相关结论。

第一,基于DEA模型对物流通道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得出2008—2018年京津冀地区6条物流通道效率的相对变化趋势。通过CCR模型计算,从空间维度看,“石家庄—天津”物流通道效率最高;此外,京津冀区域内以北京为节点的物流通道效率值均排名靠后;从时间维度上看物流通道各年的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第二,通过Malmquist指数模型计算,从时间维度看,6条通道只在2014年存在全要素生产效率大于1,实现唯一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其他全部小于1,全要素生产效率下降。

第三,采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对京津冀物流通道产业梯度系数和通道效率的相关关系分析得出,京津冀物流通道效率对通道产业梯度系数具有正向影响。

第四,通过构建基于面板数据的通道效率影响因素与物流通道产业梯度系数的计量模型,考察不同影响因素对物流通道产业梯度系数的影响,进而衡量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不同影响因素对通道产业梯度系数的作用不同,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和专利授权数对京津冀区域产业梯度系数具有正向作用,公路里程、物流从业人员和民用汽车保有量对京津冀区域产业梯度系数具有负向作用。

(二)建议

根据对京津冀区域6条主要物流通道效率和通道效率对产业梯度系数的实证研究结果,针对京津冀区域物流通道提高服务效率、物流通道与产业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京津冀物流通道发展建议

第一,物流通道节点方面。在物流通道枢纽城市统筹利用通道节点资源,解决枢纽城市及节点功能不强、物流资源集聚不足、集疏运不畅等问题。

第二,信息化水平方面。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物流大通道公共信息平台。引导物流大通道枢纽(城市)的物流活动相关部门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对物流大通道内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跟踪与有效控制,实现智慧物流大通道建设。

第三,物流技术进步方面。促进物流技术在物流大通道内的普及,淘汰落后产能。加速物流技术进步所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

第四,政府支持力度方面。相关部门认真梳理现行物流大通道相关政策,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枢纽(城市)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建设引导,突出物流通道在物流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京津冀物流通道与产业协调发展建议

物流通道对物流活动的集聚能够放大其在空间、时间、创新方面的经济效益,由于物流通道和区域产业发展具有协同作用,为充分发挥物流通道的引领作用,促进物流通道发挥更大经济效益,实现物流通道与产业有机协调发展,针对京津冀物流通道与产业协调发展提出以下三个方面建议。

第一,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产业进行转移时,优先考虑具有高效率的物流通道以满足产业自身的物流需求,从而会带动产业转入地的物流资源聚集,因此,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物流通道在产业间融合发展,实现物流资源在产业集聚范围内平衡分布。

第二,提高物流资源配置能力。根据通道产业梯度系数的不同,科学分析并预测产业转移时的区位选择,合理规划物流通道内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枢纽(城市)的物流服务节点,有效合理配置物流资源,保证节点的物流能力和产业布局相匹配,为产业提供最优物流服务活动,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产业的有序发展。

第三,促进产业和物流通道的协调发展。提高物流通道内产业和物流活动的分工协作水平,不断提高物流通道和产业资源利用率,建立完善的物流通道与产业发展的综合经济链条,推进二者形成协调发展的自我实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