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透镜:历史人类学视域下桂西土司社会研究
- 蒋俊
- 809字
- 2022-07-28 16:45:55
第一章
作为边陲的土司地区:文化界定与行政体系的建构
或许“桂西”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地理概念,虽然没有官方或学术机构权威的精确界定,但也有约定俗成的解释。按字面意思理解,桂西一般是指广西的西部,如果从当前行政区划上来说,大致包括现在以红水河流域为中心的河池市、以左江流域为中心的崇左市以及以右江流域为中心的百色市。三地以百色市居中,其大部地区处于最西,与云南和越南接壤;河池市偏于北与贵州交界;而崇左市偏于南,是跨入越南的重要门户,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一半月状,拱卫广西的西陲。历史上广西土司的设置基本就汇集于这个半月带之内,同时这里也是现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的主要聚居地,构成十分复杂的国际性政治与族群的地缘格局。如此看来,桂西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同寻常的重要性。
然而,对于桂西,自古一直是疆域的边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诸多刻板印象根深蒂固,所谓“光怪陆离”的异域世界、“贫穷落后”的闭塞之地。事实上,即便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该认识仍具有一定市场。究其原因,当然不只是对现实的“客观描述”,也来自数千年历史中主流文明赋予的“他者”印象。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观念中,桂西与多数边陲地区(主要是西南、西北)一样,通过国家中心主导的文化界定,发展出一种特殊的认知模式,即将边陲地理特征归结为“瘴”的形态,塑造了近乎千篇一律但又十分笼统的形象。最重要的是,这种观念还影响到国家边陲行政体系的建构,羁縻策略下的土司制度便是其重要的政治实践。
在中央王朝不断向周边拓展,与“非汉”族群的持续互动中,为了满足一种先天的“文化优越感”和“正统意识”,中原政权常常将国家边陲地区某些自然现象经过夸张的处理,制造“令人恐惧”的异域情调,意欲描绘出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族群边界,最后又上升为族群的文化歧视,体现了“以己为中心”对四方之民的传统态度。其中令人为之色变的一种就是“瘴”——也最能生动地表达中原人基于地理而产生的有关边陲族群与文化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