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转型发展研究案例集(第三辑)
- 黎文靖 卫海英编著
- 3810字
- 2025-02-21 16:28:21
二、案例研究的初衷
本研究的初衷,一方面在于充实与完善现有企业转型升级相关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于对类似的民营涂料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的思考。
(一)企业转型升级的概念界定
一般而言,研究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种:一为企业性质与起源理论,主要探讨企业的产生与存在问题;二为公司治理理论,主要研究已经存在的企业应如何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问题;三为企业发展演化理论,主要从动态的视角探讨如何促使企业成长的问题。
关于企业转型升级的概念,主要从企业转型和企业升级两个方面进行表述。企业转型大致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企业跨行业领域转型,如生产经营转向不同行业或者企业跨出原有核心技术或经验进入新的领域,主要指企业在不同行业或不同领域的转变(吴家曦、李华燊,2009);二是组织管理层面转型,指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或为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内部运作效率,在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或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优化转型。而企业升级指企业从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的过程,同时伴随企业在产业链或产品价值链位置上的提升(Gereffi, 1999),也就是企业通过获得技术能力或市场能力改善自身的竞争能力,使企业进入获利更高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过程(Poon, 2004)。Humphrey和Schmitz(2000)认为,从企业层面来讲,升级是指企业通过获得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以改善其竞争能力以及从事高附加值的活动;他们(2002)还认为能使发展中国家企业维持其收入或者能使其收入增长的业务,就是企业升级,从价值链的角度阐述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企业群,有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部门间升级四种不同类型的升级方式。这种分类方式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同,并据此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升级现状进行研究。
立邦在升级的过程中实现了四类升级方式的全类升级:一是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涂料品牌再升级的转变;二是由企业各自为政向建设完整产业链方向转变;三是由产业经营向产业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四是由传统制造商向全方位服务市场转变。总体而言,立邦不仅进行了企业转型,从涂料制造商向全方位涂料服务商转型,也进行了企业升级,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所以,本研究把立邦的转型与升级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对其驱动与制约因素以及升级路径等进行分析。
(二)企业转型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文献关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侧重研究企业转型升级的类型和模式,如Bibeault(1982)将企业转型分为企业管理模式转型、企业商业运作模式转型、企业适应外部环境转型、产品创新转型以及与政府政策相关联的转型五种。二是侧重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如Gereffi(1999)根据东亚服装生产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演化过程总结了一条企业升级的路径,即从委托组装(OEA)、委托加工(OEM)、自主设计和加工(ODM)到自主品牌生产(OBM)的升级过程;杨桂菊(2010)以三家本土代工企业为案例探索性研究了OEM企业转型升级的演进路径,总结归纳了OEM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理论模型。三是对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这类文献相对较少。由于企业创新能力对转型升级具有关键的影响作用,所以多数学者在相关研究中也将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作为间接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企业规模、市场结构(Arrow, 1962; Scherer, 1967)、政府R&D投入(Guangzhou Hu, 2001)、行业和所有制特征(安同良等,2006)、集聚效应和出口(张杰等,2007)、出口贸易的技术标准化要求(孔伟杰、苏为华,2009)等。
但是至今还没有对企业转型升级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进行直接研究的文献。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企业转型升级概念的外延涉及产品、技术、管理、产权和制度等方面且难以用个别指标进行反映;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套可供量化的评价标准,因此无法对企业转型升级与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关系进行直接的研究。为此,研究企业转型升级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克服上述两个尚未解决的难题。
(三)企业转型驱动与制约因素分析
针对企业转型的驱动和制约因素研究,Pfeffer和Slancik(1981)认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组织内部的资源与能力以及外部合作伙伴的支持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而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促进企业转型发展。B. Li和C. Wang(2015)基于浙江省的问卷调查将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因素分为企业内部因素、国内环境因素、国际环境因素,发现国内环境因素对企业转型升级影响最大,其次是企业内部因素,最后是国际环境因素。孔伟杰(2012)基于浙江省制造业企业大样本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转型升级最关键的因素,企业规模对企业转型升级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政府财政资助对企业转型的刺激作用并不明显。对于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来说,如何培养并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也是未来学术界需探讨的重要问题。赵昌文(2013)通过对全国约300家企业的实地调研和约150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影响企业转型升级成效的主要因素包括:对研发的投入、商标和品牌的建设、人力资源的培养、先进管理技术的应用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吴家曦(2009)认为,企业转型的动因可以分为拉动因素和推动因素。拉动因素包括对企业未来长远发展的考虑、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新的市场渠道和新的技术。推动因素包括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带来的压力、企业成本难以消化、市场萎缩、行业发展前景暗淡、受其他企业的影响。张聪群(2011)强调了地方政府在企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产业共性技术和区域品牌都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扮演战略的制定者和战略实施的组织者。
刘方(2014)则聚焦我国的中小型企业转型,通过分析我国企业近几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发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仍然面临着转型成本高、融资难、技术与管理创新存在瓶颈等具体问题,提出要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破除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缓解转型升级中融资难问题,加大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力度。杨桂菊(2010)研究了我国代工企业的转型影响因素,基于比亚迪的探索性案例研究发现,代工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关系构建、模仿学习、创新投入以及国际化行为,实现战略创业,推动代工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企业家创新理念与机会感知能力是代工企业实施战略创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曹建海和黄群慧(2004)揭示了企业制度转型和管理模式创新对中国现阶段民营企业成长的决定性意义,并进一步引申出民营企业成长管理的“三维模型”。
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从不同的行业出发,分析了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因素与制约因素,外部的竞争环境、政府法规政策以及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品牌建设等因素都会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转型升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通过案例调查分析影响涂料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因素,以及具体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
(四)企业转型的路径分析
在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演化方面,Gereffi(1999)通过对服装行业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转型的典型路径是从(OEA)到(OEM)再到自主品牌生产的过程。Kotter(1994)指出,企业转型过程包括几个阶段,即营造危机感、塑造富有战斗力的团队、传达愿景、授权按新愿景行动、计划并实现阶段性胜利、巩固成果并推动更多的变革和制度化,而在转型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企业管理者的能力。杨桂菊(201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三家本土OEM企业转型升级的演进路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发现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即代工企业在“核心能力”不断升级的基础上扩展其“价值链活动”范围的过程。程虹(2016)通过实证调查发现,我国企业转型升级整体绩效趋稳,结构分化明显,提出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几大路径,即形成面向市场的创新型企业家精神;加快从“速度盈利型模式”向“质量盈利型模式”转变;加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以形成人力资本红利;注重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性提升;等等。
企业转型的路径是多种多样的,根本没有可复制的方式,根据权变理论,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企业所选择的转型路径是不同的,Sturgeon和Lester(2002)发现企业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因素决定了OEM企业具体选择哪种适合于自己的升级战略。Ponte(2009)通过对南非一个葡萄酒企业进行案例研究,认为企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收益与风险平衡的过程,更好的产品质量、快速响应的过程与一些功能的升级是与高风险、低回报共同存在的。陈明森、陈爱贞、张文刚(2012)通过对我国221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认为在能力的培育、提升方面,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应采取差异化策略:生产者驱动型产业应以技术路线为主、购买者驱动型产业应以营销路线为主。毛韵诗(2009)通过对东菱凯琴与佳士科技的比较案例研究发现:制度环境、基于“适应性学习”的企业能力不同,则OEM企业升级战略选择是不同的。在改性塑料行业,刘英俊(2016)指出我国改性塑料行业要从扩大规模、产量为主的增长模式,转移到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绿色环保和内外并举的新的模式上来。
现有文献对于企业的转型升级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是仍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缺乏新常态下最新的企业调查数据,使得研究结论的时效性不够强;二是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转型升级某个要素上,而缺乏对企业转型升级全貌式的研究。本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与缺陷,针对从涂料制造商向全方位涂料服务商转变的具体企业,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探索其转型的驱动与制约因素,以及这些驱动因素内部的联系机理,并且结合企业最新的调查数据和所处的具体区域位置,研究这些驱动与制约因素对企业转型升级演化路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