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丞相府。
董卓击杀何进、何苗兄弟后,关中三郡还有函谷关直接传檄而定,朱儁更是也交出了兵权,董卓也走上了人生最为巅峰的时刻。
随后,董卓正自封为丞相,并开始着手准备废帝事宜。
董卓也不傻,在没有解决何进之前废帝,那就是自取灭亡。
可是解决了何进后,他彻底掌控关中后,董卓自认废帝的阻力已降到了最低,所以也开始筹划废除少帝刘辨,另立刘协为帝的种种事宜。
“诸位,先帝遗诏所立者乃是皇子协,只因何进一己之私才让皇子辨登基,杂家认为皇子协才是新皇的最佳人选。”董卓对着文武百官沉声道。
朱儁见满朝文武百官,竟无人敢直视董卓的眼睛,随即站出沉声道:“可是皇子辨毕竟已经登基,而且并未犯下任何错误,另立新帝有些不妥吧?”
董卓死死盯着朱儁,淡淡道:“有什么可不妥的?公伟将军难道想违背先帝遗诏吗?”
朱儁张了张嘴,可最终却化为了一声无力的叹息,王允想要站出反驳,可见朱儁对其摇了摇头,只得将叹息一声后留在了原地。
见满朝文武再无一人反对,董卓满意的点了点头,扶须笑道:“好,既然无人反对,那本相宣布,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改封刘辨为弘农王。”
“董卓,好大的胆子,想废朕的皇位,问一下朕的剑是否锋利?”此时坐在皇位的刘辩怒斥道。
董卓闻言,目光如炬,直视着那龙椅之上的少年天子,嘴角勾起一抹不屑的笑意,缓缓道:“陛下,您这龙椅,怕是坐不了多久了。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您若识时务,当知进退。”
刘辩拍案而起,怒目圆睁,那稚嫩的脸庞上满是坚毅与不屈:“董卓,你不过是区区一介武夫,仗着手中兵权,便妄图颠覆朝纲,欺压天子,朕乃大汉正统,岂能容你放肆!”
董卓冷笑一声,挥手示意身旁甲士上前,将刘辩团团围住,语气中满是威胁:“陛下,您还是乖乖交出玉玺,随杂家去弘农就藩吧,莫要逼杂家动手,伤了和气。”
朝堂之上,气氛瞬间凝重如冰,文武百官面面相觑,皆不敢轻举妄动。
他们深知董卓残暴不仁,手段毒辣,一旦触怒,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这时,一道清脆的声音突然响起,如同春日里的一缕清风,拂过这沉闷的朝堂:“董卓,你休要猖狂,我大汉江山,岂容你这奸贼肆意践踏!”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华丽宫装的少女,步履轻盈,从侧门步入朝堂,正是当朝公主,刘辩之姐,万年公主刘幕。
刘幕目光如炬,直视董卓,言辞犀利:“你虽掌控兵权,但人心向背,你可知否?若强行废帝,必遭天下人唾弃,遗臭万年!”
董卓见状,眉头微皱,心中虽对这公主的胆识有所忌惮,但更多的是不屑与恼怒:“区区女子,也敢在朝堂之上大放厥词,来人,将她带下去!”
然而,甲士们尚未行动,刘莹已从袖中取出一柄短剑,剑尖轻点地面,语气坚定:“董卓,你若敢动我分毫,我必让玄德叔父屠你董氏九族,到时候让天下人知道你董卓的真面目!”
朝堂之上,一时之间,剑拔弩张,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董卓望着那柄寒光闪烁的短剑,以及刘幕那坚毅不屈的眼神,心中竟莫名生出一股寒意。
就在这时,一位老臣缓缓走出队列,正是太仆王允,他目光深邃,语气平和:“董卓大人,废帝之事,关乎国本,还望三思而后行。
公主所言,亦非无道理,人心向背,才是王朝兴衰之关键。”
董卓闻言,目光在王允与刘幕之间来回游移,心中权衡利弊。
他深知,强行废帝,虽能一时得逞,但必会引发朝野动荡,甚至可能引发天下大乱。
片刻之后,董卓终于缓缓开口,语气中多了几分妥协:“好,今日之事,暂且作罢。
但刘辨必须交出部分权力,以示对杂家的尊重。”
刘辩闻言,拍案怒喝道:“董卓,你休想!朕乃大汉天子,岂容你这奸贼要挟!”
刘辩怒不可遏,声音在朝堂之上回荡,震颤着每一根梁柱。
董卓冷笑连连,眼神中闪烁着狡黠与狠厉:“陛下,您若不愿主动让权,那杂家就只能帮您‘让’了。
莫要忘了,这洛阳城内外,皆是杂家的兵马,您以为,凭您一人之力,能改变什么?”
刘幕紧握短剑,挺身而出,护在刘辩身前,目光如炬,毫不退缩:“董卓,你若胆敢伤害陛下,我刘幕以性命担保,定让你董氏一族不得好死!我虽为女子,但亦有壮志凌云,誓死捍卫大汉江山!”
王允见状,心中暗叹,却也知晓此刻不宜再激怒董卓,于是上前一步,试图缓和气氛:“董卓大人,公主殿下言辞激烈,实乃护君心切,还望大人海涵。
至于陛下让权一事,不如大人与陛下私下商议,寻个两全其美之法,以免伤了和气,动摇国本。”
董卓沉吟片刻,目光在刘幕、王允以及刘辩之间来回扫视,似乎在衡量着各方的力量与态度。
最终,他缓缓点头,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意:“好,王大人言之有理。今日之事,暂且记下。
陛下,杂家给您三日时间考虑,三日之后,杂家要看到您的答复。否则,就别怪杂家不讲情面了。”
言罢,董卓大手一挥,示意甲士退下,自己则转身欲离。
临行前,他还不忘回头,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扫视全场:“记住,这天下,终究是有能力者居之。
杂家既然能走到今日,自然有手段让一切如愿以偿。”
随着董卓的背影消失在朝堂门外,紧张的气氛这才稍稍缓解。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有的暗自庆幸,有的则忧心忡忡。
刘辩望着董卓离去的背影,眼中怒火中烧,却也只能强压下心头的愤怒与不甘。
他转身看向刘幕与王允,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与感激:“多亏皇姐与王卿家及时出言相救,否则朕今日恐怕难逃一劫。”
刘幕轻轻摇头,目光坚定:“陛下勿忧,董卓虽猖狂一时,但天下大义仍在,我大汉江山岂容他肆意践踏。
臣愿誓死捍卫陛下,捍卫大汉!”
王允也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董卓虽权势滔天,但人心向背,乃王朝兴衰之关键。
臣愿全力协助陛下,共谋破局之策。”
刘辩闻言,心中稍安,却也深知前路艰难。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道:“二位卿家所言极是,朕虽年少,但亦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朕誓要与董卓这奸贼周旋到底,捍卫我大汉江山!”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见状,也纷纷上前,或表达忠心,或出谋划策,一时之间,朝堂之上竟又涌起了一股不屈的斗志。
然而,董卓虽暂时退却,但并未放弃废帝的野心。
他深知,要彻底掌控朝局,废黜刘辩,另立刘协为帝,乃是关键一步。
于是,他开始暗中布局,收买人心,企图在三日之内,迫使刘辩就范。
这三日之中,洛阳城内外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董卓的兵马在城中巡逻,气氛压抑而紧张。
刘辩、刘幕与王允等人则紧锣密鼓地商议对策,试图寻找破局之法。
他们深知,直接与董卓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
于是,他们开始暗中联络朝中忠臣义士,以及地方上的豪强士族,企图形成一股强大的联盟,共同对抗董卓。
同时,他们也开始筹划如何转移玉玺,保护刘辩安全,以防董卓狗急跳墙,发动政变。
王允更是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暗中搜集董卓的罪证,企图在关键时刻,将其一举扳倒。
三日之期转瞬即至,董卓再次召集文武百官,气势汹汹地步入朝堂。
他目光如炬,扫视全场,似乎在寻找着刘辩的破绽。
然而,让他失望的是,刘辩今日却显得格外镇定,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他缓缓起身,直视董卓,声音坚定而有力:“董卓,朕已考虑清楚,绝不会轻易让出皇位。
你若胆敢妄动,朕必与尔等奸贼周旋到底!”
董卓闻言,脸色铁青,怒目圆睁:“刘辩,你竟敢敬酒不吃吃罚酒!莫要忘了,这洛阳城内外,皆是吾之兵马,你以为,凭你一人之力,能改变什么?”
刘辩却不以为意,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董卓,你若真有能耐,便尽管放马过来。
朕虽年少,但亦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朕誓要与尔等奸贼周旋到底,捍卫我大汉江山!”
朝堂之上,气氛再次紧张到了极点。
文武百官屏息凝视,生怕一丝声响,就会引发一场腥风血雨。
然而,就在这时,王允却缓缓站出,手中紧握着一卷竹简,声音洪亮而坚定:“董卓,你欺压天子,践踏朝纲,今日,吾等便要将你的罪行昭告天下,让世人皆知你的真面目!”
言罢,王允挥手示意,早有准备的侍从们迅速将竹简展开,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董卓的种种罪行。
一时间,朝堂之上,人声鼎沸,群情激愤。
董卓见状,脸色大变,他万万没想到,王允竟会在这关键时刻,给他来这么一手。
他怒目圆睁,挥剑欲斩,却发现自己已被文武百官团团围住,动弹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