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

1.《张氏医通》关于腰酸、腰软、腰胯痛等诸多综合论述,超出张璐前代的认识,可参考学习。并指出张璐、张景岳、张锡纯等是真正的临床大家。

2.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3.虚坐努责——形容某些肠道和肛门的疾病,便意频繁,但却排不出大便的现象,多因邪滞气虚所致,出自《丹溪心法·痢》,描述是:其或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证名。时时欲便,但登厕努挣而不排便。因痢久伤及阴血所致。其或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无血证。倍用当归身尾,却与生芍药、生地黄、生桃仁佐之,复以陈皮和之,血生自安。

4.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释义:“医者意也。”并非神秘莫测的唯心论的东西,它是经过长期深入钻研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勤于思考,才能达到的境界,也是一个临床医生必须练就的一项基本功。

5.仲景论水。一病例,用“当归芍药散”——血水互结,血化于水。根据水血互结的理论应用当归芍药散。在生理上,水血本同源,相济并倚行。在病理上,《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又:“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指出了水血并病先后辨证的关系。

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根据“血积既久,其水乃成”“水虚则血竭”的病理基础,强调“血病不离乎水”“水病不离乎血”的病理关系。日本长尾善治通过研究认为“瘀血形成不单有血循环的障碍,同时也有水代谢障碍”,这些古今研究,说明血和水在病理上具有“瘀阻则水停,水蓄则血凝”的关系,此水血相关病理联系在妊娠病中屡见不鲜。

从活血与利水的关系上看,活血促利水,利水促活血,前者如大黄甘遂汤、当归芍药散,后者如桂枝茯苓丸。现代研究证明,利水药能消除水肿或腹腔积液,减轻心脏负荷,有助于纠正心衰,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瘀血消除。活血药具有溶解血凝块、吸引水解物入血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等作用。

当归芍药散由当归、芍药、川芎、泽泻、茯苓、白术6味药组成,其中当归、川芎、芍药为血分药,有补血活血之功;泽泻、茯苓、白术为气分药,有健脾化湿利水之作用。故《勿误药室方函口诀》云:“此方主治妇人腹中疠痛而兼和血利水之效。”本方有活血利水之功,故可用于血不利则为水之慢性肾炎、肝硬化腹腔积液、肝肾囊肿、卵巢囊肿、血栓性静脉炎等病。

6.《金匮要略》第一章,“问曰: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抟,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知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卒厥”讲卒死的脉象。有些脉可预知人的生死,至少此条文有这一说。

7.“抵当汤”,抵当之意,第一个字“抵”,就是“值”,第二个字“当”,就是非常适合,非常适当,非常精准,与价值相符。价格与价值相抵,值得称赞,不是一般药。一是药少,二是适合的证候少,三是力量大。只有这种药一者快效,二者药少,价格与价值相符。

8.为什么叫“当归”?《本经》(《神农本草经》,下同)说其主咳喘。其意为“肺气”当归“于肾”,肺和肾共同完成呼吸的功能,当归能让肺气下行于肾。如:百合固金汤(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来源于《医方集解》);张景岳,治咳嗽用“贞元饮”,只有熟地黄、甘草、当归三味,用于治疗“元海无根,亏损肝肾”引起的虚喘。药虽简单,但疗效突出,乃至张景岳先生称“用此饮以济之,缓之,敢云神剂”。陈修园的“三字经”说“卤莽辈,只贞元”。此两个名方,都说明当归治咳喘。另外,古代把贞元饮看成最简单的止咳方,我们现在应该把它拾起来,就像现在我们忽略了风邪入里可致各种疾病,忽略了疏散外风可以治疗各种顽疾。

9.为什么叫“越婢汤”?越过“脾”(“脾”通“婢”)说话,别老拿脏腑说事。张仲景此是矫枉过正。越婢汤治风水,别老拿“脾”说话,直接“散风水”就行。越婢加半夏汤治疗目肿如脱,所有药都是治水气的,没有哪味药健脾利湿。

10.从时代背景看医著、医方。①越婢汤,起名字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当时五行脏腑学说流行,此说似有所指。②还有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除《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把妇人放在首篇(卷三),是迎和武则天当女皇前后,顺应社会女性地位空前高涨的潮流。正如鲁迅所谓:“武则天当皇帝,谁敢说男尊女卑。”

11.“学一方容易,但把握全局的能力,不是一个方子可解决的,这是一种不断创新、不断知识更新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更重要。亦步亦趋可矣。”

12.“孙思邈《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对张仲景医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