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举贤

丞相府,

王绾跽坐在堂中,手握笔迟迟不落,目光面对竹简沉思。

“丞相,尉公来了。”谒者禀告。

尉缭脱了鞋走进正堂,也不顾王绾,跽坐下来:

“王公在想北假中派遣官吏的事?”

王绾嗯了一声。

把矮案上的竹简拿开,谒者端着茶碗上来,放在两人面前。

尉缭说道:“有一条方略,王公听听怎么样?”

“禁锢在徭役中的六国旧臣,命令他们推举贤明的人出来做官。”

“解决北假中没有官吏的隐患。”

“六国的旧臣放出来?”王绾微微抬头。

“嗯,再将举荐的权力下放到乡里黔首手中,命令他们推举人才,让监御史到地方进行考察,挑选乡里中贤明的人,出来担任官职。”

王公这个人,缺点就是事必师古,很固执。

但,王公胜在智慧很深,经纶天下,六国时候总揽全局,使朝政井然。

如果王公来总揽,方略是能够推行的。

等了一会儿,看来王公还没有决定好,尉缭站起身。

“王公,缭先告辞!”

桑树荫下,一张矮案,王绾微微闭目,手指轻轻敲击案几,节奏平稳。

良久之后。

“请公卿来。”

廊道中的谒者微微躬身,等回来禀报时。

尉缭、李斯、王序、胡毋敬和优旃等公卿随后进正堂。

主持集议的王绾说道:“诸公都来,那就开始吧!”

“公想得如何?”

诸公沉默不语。

陈远青看着尉缭,既然尉公赞成,那接下来就不用自己了。

依秦律,朝政大事,必须先商议过在呈递到朝堂中。

是一定要集议的。

王绾微微转头,看向尉缭:“尉公,你先来?”

尉缭说道:“让六国的旧臣,相互之间推举贤明的人出来做官,如何?”

“六国旧臣,被禁锢在驰道和宫殿的徭役中,他们当中一些人,未必对故国有很深的眷恋,只是想实现的治式而已。”

太冒险了!

竟然要辟除六国的大臣出来担任官职?

内史腾看着尉缭:

“六国旧臣,戴罪在地方服除徭役,怎么能任命官职?”

“秦制耕战,奴隶、庶民、卿士凡立军功,一律平等,有何不可?”

尉缭继续说道:“秦律不论出身,现在旧国已经灭亡了,他们就算是奴隶,也朝廷的奴隶,拥有平等的机会。”

谏议大夫优旃说道:“尉公之言,陈词滥调也!若他们这些六国旧臣,想要复辟,恢复国家的社稷,在地方拥有军队,到时候起兵谋反,朝廷就可以再灭一次六国了!”

优旃这个人俳优出身,说话总是带着讽刺。

尉缭说道:“地方军队,掌握在县尉手中,他们戴着镣铐,能从哪里得到这样的力量?”

优旃肃着脸:“尉公是说,由奴隶担任县令?”

尉缭点点头,回答道:“如果他们治政立下功绩,爵位是可以提升的,甚至摆脱奴隶的身份,获得爵位。”

优旃看向其他公卿:“秦的治国之道,与六国不同。”

尉缭摇摇头:“治国之道,原非一辙,相互参校,可见真章,六国虽然任用百家的治式不同,治理乡亭的道理,是一样的,他们学习秦的为吏之道,是很擅长的啊!”

楚国的屈氏景氏,韩国的张氏,齐国的田氏,魏国的魏氏陈氏,赵国的武氏,燕国的李氏都是名臣,擅长治理地方。

如尉公所说,

让他们相互推举贤明的人,朝廷可以获得一批官吏。

尉缭看向旁边的公卿。

“公认为呢?”

掌管爵位的主爵中尉王序说道:“县令推举,需要第六等官大夫的爵位,尉公的意思是,优待他们吗?从奴隶变成官吏,恐怕会直接冲撞律法。”

尉缭摇摇头:“他们仍然服从徭役,需戴着镣铐批阅公文,处理乡县的事,获得爵位抵罪之后,才可以免除。”

当官也是徭役的一种。

优旃说道:“既便这样,尉公也只是解决眼前之患!”

尉缭点点头:“公听听察举怎么样呢?”

“察举?”

“自先秦以来,不论是征辟、推铎、自荐、任子,他们的道理都是举荐,由君王举荐臣子,由高官举荐庶人,由父亲举荐子弟。”

“不如把举荐的权力,下放一层到乡亭。”

“下放到乡亭?”王序问道。

“名望能传到朝廷的人,已经被征辟和举荐完了,名望传到乡县的人还有很多,然而庶人并没有举荐他们的权力。”

尉缭缓缓开口。

“如果庶民把他们挑选出来,监御史对他们进行察举,符合的人可以担任县令。”

“诸公如何?”

谏议大夫旃说道:“若是察举的人犯了罪,要惩治一方的黔首吗?”

尉缭说道:“察举的人犯了罪,监御史有不任之罪!”

“诸公认为呢?”

不任,就是失职。

胡毋敬手很快,在竹简上将集议的内容记录下来。

蒙毅开口说道:“如果要察举,应该要怎么做呢?”

“派遣监御史到地方,将庶人推举的贤人集中起来,考察他们的道德、智慧和律法,德行出众的人担任官职。”

谏议大夫优旃眼底满是忧虑:“朝廷四十郡中,秦地只有内史郡、陇西郡、北地郡等十郡,其余皆为六国国土,都是他们的黔首,如果他们推举自己的人担任县令,不是又回到六国手中?我不赞成!”

王序点头赞成:“嗯,这是需要考虑的啊!”

王绾缓缓说道:“记录下来吧!”

这一个方略议过了,接下来是论其他方略。

“谁还有议?”

李斯沉吟片刻:“我有一条方略,公听听如何!”

他顿了顿,说道:

“北假中,虽急于任命官员,可以充任公卿子弟,至于后续的官吏充任,以养士的制度,培养学室子弟律法,考核之后让他们充任官职。”

这是有道理的。

既能解决眼前之患,又无后顾忧虑。

优旃点点头:“廷尉的主张是正确的!”

王序也点点头:“我也赞成廷尉的话。”

胡毋敬手快速在竹简上记录。

陈远青听着公卿的话,学室中能够当官的是弟子籍,也就史子,极少数一部分人。

秦律很残酷,哪怕需要六国旧臣审问案件处理政事,他们也只能戴着镣铐,服完徭役。

哪怕是官员犯了律法,他们也戴着镣铐,坐在公堂处理政事,这就是朝廷应对官员稀缺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