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数,是满分一百的具体分数,而不是优良劣的评价。
二,取总分数达到八十以上的考生,而不是取前多少名的考生。
五千位达到八十以上的,那就取五千。
三千位八十以上的,取三千。
一千位八十以上的,那就只取一千。
说白了,大乾朝廷只以有限的资源,去培养优秀的人才。
第一点的以具体数字表明,是这样。
第二点同样是这样,不够优秀的,大乾宁愿多等十年,看下一轮科举。
滥竽充数是不被大乾采用的,同时、科举考上的数量,也能反应出很多问题。
若是考上的人数量太少,那就说明大乾的教育体系出问题了。
到时,就将是一次毫不犹豫的清理。
反正,别看大乾文官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文官。
但眼里仍是不揉沙子的,该杀杀,不会放过谁。
这从大乾第一代皇帝,出身极为卑微的开国太祖,就定下的。
历代皇帝、包括皇子,全部维护。
因为他们都清楚一个道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若是他们这些大乾的主人,后退一步,那么大乾就要后退无数步了。
这同样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实力,是绝对不能退的。
这一次文科举的两千五百多位数量,总体来说,还算是正常的。
随后,由刑部尚书、两位左右都御史,加上数十位御史台、刑部的法家之人,共同借助国运使用法家神通。
看有没有徇私舞弊的情况存在?
这就是法家的神妙之一所在。
很多在凡俗王朝看来,很难办的事情,都可以办到。
其余几家,也都各有神妙。
最终的结果当然是没有徇私舞弊情况。
大乾的制度不是吃素的,三位皇子、诸多御史的监督,也不是摆着看的。
除了对笔试分数评价方面,他们不能确定外,其它的年纪、实力,以及分数相加,他们都是看在眼里的。
敢徇私舞弊,那是找死。
最后,这个结果,由礼部尚书、明古三兄弟,共同送入宫中,由永胜帝查看。
永胜帝显然也就是随便看看,金口一开,这份名单正式生效。
第二天,也就是三月十四日早上,正式放榜。
榜前,数万考生、自然是人生百态。
榜上有名者,喜不自禁。
榜上无名者,大部分皆是绝望。
因为榜上无名,下一次就要等十年。
十年后,哪怕他们实力更强,但年龄的弱点更大。
考上的几率,还要比这次更小。
除非真的实力突飞猛进,或者未来达到进士境。
对于这些,明古当然不会在意了,他所处的位置,在大乾中、的确是太高了。
高的跟绝大部分人的悲欢离合,都不相同。
对绝大部分的事,也提不起兴趣。
时间来到四月八日,武科举开始了。
武科举同样是十年一次,分为武道、兵道。
武道纯粹是武道实力,武道实力足够就可以,通过后、能加入军中,或者督天卫、刑部衙门等。
兵道文、武皆可参加,进入兵道第一层次者,即可通过。
相对而言,武科举在明古眼里,实际上并不精彩。
前者的武道,武道实力一目了然,除非是真正的天才,否则很难让他提起兴趣。
后者的兵道,能通过的人太少太少了。
武科举两日结束,录取了三百二十六人,其中兵道十一人。
文武科举结束,明古又恢复了日常。
直到年末时期,老四明山、老五明威,相继突破至十海境,进入了御史台。
一家人又为此相聚庆祝了两次。
永胜一百六十二年到来,然后就有一消息传遍了朝野。
连永胜帝、三位皇后、几位皇子,都全部投去了目光。
宣远伯的族人,突破至十海境。
更重要的,是这位族人,乃是女子,年方四十。
女子、四十岁、突破至十海境。
这三个条件加在一起,立马轰动了几乎整个乾京城。
上至皇帝、皇后、皇子,中至勋贵、百官、宗室,下至百姓,全部看向了这位女子。
别看四十岁突破至十海境,比不过大乾皇子、公主。
但双方的修炼条件,那是更不能比啊。
整个大乾,除去皇子公主,有几人能在四十岁突破至十海境?
大乾立国两千多年来,这一代的勋贵年轻人,已经是最为出色的。
以徐到、常玉为首。
徐到四十八岁突破,常玉四十七岁突破。
单走武道者,大乾两千多年来,除去皇子皇女,最快的人是一位亲王之子,四十一岁。
再来看这位女子的修炼速度,就知道有多恐怖了。
恐怖的吓到了很多人。
最重要的是,她是女子。
乾京城中,明里暗里不知多少目光、不禁看向了皇宫和六位皇子府。
这位女子,简直就是未来最合适的皇后!
舍她其谁?
除非她抗拒。
涉及未来的皇后,这才吸引了如此多、乃至是永胜帝和三位皇后的目光。
这就是他们最佳的儿媳妇啊。
怎么不看看?
尤其是永胜帝,不出意外的话,皇后人选是太子登基后,才会确定。
而那个时候,他应该是死了,根本没机会去确定自己的儿媳妇。
他当然更为好奇一些。
至于说成不了太子的儿子,很多会先娶妻,那也是他儿媳妇,还会先给他生孙子。
可儿子跟儿子是不一样的,儿媳妇跟儿媳妇、孙子跟孙子当然也是不一样的。
这位女子,明显、很可能是他太子儿子的妻子,未来给大乾传宗接代的皇后。
永胜帝一边高兴大乾出现了如此出色的女子,随后、就有些头疼了。
红颜祸水啊!
永胜帝皱着眉,想了半晌,下旨召这位女子进宫面帝。
当这位女子来到乾明宫,站在永胜帝面前时,永胜帝也不禁目光一亮,满是欣赏、慈祥之色。
好一个端庄、大气的女娃!
一瞬间,永胜帝就把这位女子看作是儿媳妇了,心中很是亲切。
“民女参见陛下。”女子行礼道。
“不必多礼。”永胜帝抬手,温和道:“秀英、你知道朕见你,是什么事吗?”
(第二章,求追读、求支持,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