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责难

李旭自从被废了太子就郁郁寡欢,不思进取,整日的饮酒作乐,我也看不下去了,去到他寝宫。

看到满地的酒瓶子,还有醉倒在地的他,我气不打一处来。

“母后,你来了呀。”李旭醉醺醺的说,还拿着酒瓶子往嘴里喝着。

我气不打一处来,旭儿怎么成这样了?

“旭儿,你要是有什么事告诉母后。母后想办法帮你解决。”

“解决?母后,儿臣想要母后不再参与朝政,母后能做得到吗?”

我一时语塞,我也不知道如何回答旭儿的问题,不是我放不下朝政,是现在没有一个人能担起来,我只能担着。

我想要旭儿理解,旭儿就是不理解。

我跟李旭之间有了隔阂,这个隔阂李旭一直想不开。

入夜时分,有一人鬼鬼祟祟的在旭儿的门前,此人正是李力,旭儿看清来人赶紧请进屋。

“太子殿下。”

“不要叫我太子殿下了,我已经不是太子殿下了。”

“太子殿下的大恩大德我李力一直铭记在心。”

“我找你来是有事要商议,我会联合众臣罢免天后,到时候太子再找天皇,我们一起罢免天后,把政权还给太子。”

“我已经不是太子了,我弟弟李寻现在是太子。”

说着李力就开始给李旭讲明天的计划。

“天皇那你去说了吗?”

“说了。”

“天皇同意了吗?”

“天皇也同意了。”

李通也想看看李旭到底想要闹出来什么样的幺蛾子,假意同意,看看他能翻出什么风浪。

他要真有那本事能让众臣罢免了我,李通也会把政权交给他,他也想试试这个儿子的能耐。

第二天,我一起来就感觉气氛不对,我赶紧问喜鹊:“今天是有啥重要的事吗,为什么感觉怪怪的。”

“回天后,今天不是啥重要节日。”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上了朝,果然事情不出我所料,就是有着龙门阵等着我呢。

虽然我之前也被逼着退朝好几次了,但是每一次都被我挡下去了。

没想到这一次是我的儿子李旭,我这么器重的儿子竟然联合言官想反了我,幸好没有联系武官,要不然还真是一场宫廷政变呢。

我的丈夫也参与其中。

李通看着朝臣们这样,也知道我的处境,明面上应承着,他也想看看他的儿子闹出来什么样的风浪。

众大臣跪在地上振振有词:“恳请天后退朝,不再临朝听政,还请天皇定夺。”

一时之间,我气不打一处来,我没想到,我这样的对待朝臣,朝臣们会这样对待我。

是谁带的头呢?

竟然是李旭。

我跟这些人对峙着:“众位爱卿,数次想要我退朝还政,朝廷是有可托付之人吗?李寻还小,李旭不堪大用,延误军机重务,罢免了太子之位也是从轻处罚了,天皇头疾未愈,我才管理着朝政,我哪点对不起诸位朝臣了,朝臣要这么反了我。”

这些大臣们被我说的语塞。

一个个一言不发的跪在地上,也不再吭声,只有那个被当了枪头鸟的儿子还在那傻乎乎的。

他义愤填膺的说着我的几大罪状,朝臣们也听着。

第一,说我是扒着朝政不还给李家。

第二,说是我女子专政,想要学吕后之辈。

第三,说是我心狠手辣,处死了一些不听话的朝臣。

一桩桩,一件件,我的那个傻儿子在朝廷上明目张胆的数落着我的罪状。

我当时心寒到极点,这已经不知道是多少次我在朝堂上面对着一堆人的质问。

好在,我还有李通,李通明面上答应着李旭,暗地里又看着朝臣们的动向。

李通看着群臣威逼我,对着群臣们说:“爱卿们,我头疾未愈,才让天后临朝,朝堂确实是除了天后已无一人可托付,所以才这样,也试着让前太子李旭管理朝政,差点延误军机,也试着让其他人管理过,都没有天后能撑住,如今战事还在打,西域损失西域十八州,这个时候更应该团结一致,一致对外,而不是内乱。”

说着,说着,有的朝臣们就哭了。

李旭是拖着虚弱的身体说的,朝臣们看到李通的状态就明白了一些事,这朝堂没了天后还真不一定能撑得住呢!

有的朝臣明白。

“天皇,要好好的休养好身体,只要天皇还在,这些人都不敢起什么乱子。”

李通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分量的,虽然身体还在修养,但是他的话这些人还是听的,李通轻轻松松几句话,就让这些人不再剑拔弩张,这场危机就这么解决了。

但是我的儿子,怎么说呢,现在已经不能当儿子了,权利的斗争下哪里还有亲情人伦,我已经在心底彻底放弃了这个儿子。

李旭被贬到了巴州。

还是离京城远一点吧。

远离这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牵扯,他的那个性子流放巴州最合适不过了。

谁知道,他竟然抑郁成疾,一病不起。

那段时候,我也无暇顾及着李旭,我一方面要应付着忙碌的朝政,一方面要应付着后宫的诸事。

天皇还安慰我:“孩子大了劝不住了,有自己的思想,天后也想开点。”

“天皇,不必这么安慰我,我明白。”

皇权斗争之下完全没有亲情人伦,这一次幸好天皇护着我,要不是我又一次差点死在了群臣的围攻之下。

李旭流放巴州之后,我时时关注着他,他整日的饮酒作诗,有些还传到了京都。

醉卧听风雨

笑看菊花黄

风吹落叶散

遍地是贼狂

这首诗传到了京都,引起轩然大波。

有朝臣谏言:“李旭如此胆大妄为,竟然做此诗,还请天后降罪。”

有的朝臣说:“如此反诗,还请天后惩治。”

我听到这首诗的瞬间也是恼怒异常,这个孩子为什么这样不听话呢,怎么这么让人担忧。

如今我也是骑虎难下,一边是自己的儿子,一边是朝臣,我又处在了两难的位置。

我书信了一封给李旭:“孩儿还在怪母后吗?母后甚为惦念,还望吾儿能恪守本分,不要滋生事端。”

李旭拿到而来这封信,哭了起来。

“母后呀,母后,你到底让我如何对你呢,孩子也不想这样,也不想跟母后作对,孩儿以后会谨遵母后的教诲,在巴州安分守己的。”

李旭写的诗的事群臣那也需要有些交代,最后罚了李旭这辈子都要在巴州,一生不得回京都。

好在群臣也没太为难,说是李旭醉酒作的诗,以后不再作了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