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宫阙后,几人又分道而去。
诸葛瞻和蒋琬去了学塾。
诸葛亮则去了军营,大军开拔在即,难能分心。
这两天,绞尽脑汁,左说右劝,算是达到了目的。
但诸葛瞻没有半点的放松,反而神情更加的凝重了起来。
历史的走向,也将会因此改变。
“思远,不要有压力,你所提的战略是符合大局的,并且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一定能成事。”
蒋琬一眼就看出了诸葛瞻心中所忧。
“先生,我没事。”
诸葛瞻勉强笑了笑,接着又沉默了起来。
权势是个好东西。
但是也备受煎熬,一言兴邦,一语亡国。
他虽只是出了出主意,但是天下之中,又不知道会有多少百姓人家因此受到牵连。
一将功成万骨枯。
乱世结束的更快,对于百姓也就更好。
此时,蜀汉将做出调整,此次的计划,也会打破固有的平衡。
让大乱来的更快。
“思远,到了,我们下车吧。”
在诸葛瞻胡思乱想间,他们已经来到了学塾。
刚一入门,所有的目关光都投了过来。
君子六艺。
学塾内,不止是教了礼仪文字,也有教授武艺。
“长史回来了!”
一个三十出头的青年,向蒋琬报礼道,神色冷俊,身着戎甲,鳞甲泛这银光,乃是少年将军。
“绍先,他们练的如何?”
蒋琬目光扫过一圈,眼中,满满的失望之色。
文不成,武不就。
如今,怕也是只要诸葛瞻能入他的眼了。
诸葛瞻也是把标准一下子给拉高了几个等次。
“很好,特别是张遵和关彝表现的不错,有关将军和张将军的遗风。”
霍弋点了点头,夸赞道。
霍弋,字绍先,是蜀汉名将霍峻之子,在一众的蜀汉后代之中。
也是为数不多,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存在了。
在人才凋零的蜀汉后期,霍弋也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了。
如今他的官职乃是太子舍人,肩负皇宫安危,是刘禅最信任的近臣之一。
像他这样留守皇都的大将,当然还兼备着教导下一代的重任。
“能入绍先之眼的,怕也是不错。”
蒋琬这次多了几分耐心,望向几个小孩点了点头。
“你们也要努力练习,尽快成为蜀中大才。”
也不能太苛刻了。
在这一众小孩之中,要是再能培养出几个大将之才。
以此来配合诸葛瞻政令,蜀汉复兴,是指日可待了。
“你们继续!”
蒋琬想通了后,便挥手示意道。
受到了夸奖激励的一众小儿,拼劲更足了。
“思远,你要不要也练一练呢?”
蒋琬扭头,看向诸葛瞻。
让人很意外的是,蒋琬在寻求诸葛瞻的意见。
这不是学生吗?
霍弋也紧盯着诸葛瞻,多日以来,他并没有感觉到诸葛瞻能有什么特异之处。
练武之时,总是慢上那么半拍。
“不需要,习武,救不了国。”
诸葛瞻摇了摇头。
他没有这方面的天赋,练也是浪费时间。
至于上阵杀敌,离他也太远了。
他要做的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谋主。
闻此一言,当然是有很多人高兴不起来了。
也包括风华正茂的霍弋。
“诸葛思远,你要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今天便罚你扎马步一个时辰。”
霍弋喝道。
他既然已经是这群学子的先生,那就义务教育指正。
入了这学塾,身份都是一样,
霍弋可不管你是丞相之子,还是龙子。
有错便罚。
诸葛瞻有如此的错误观念,更要重罚更改。
三国时期的,战乱不断,致使当时武德充沛。
哪一块土地,不是武力夺取的呢?
强军才能有出路。
武不是立国之本吗?
诸葛瞻如此言论,却不是背道而驰。
他虽只是教授武艺,但也有责任教导其认清局势。
“霍将军岂闻之,古来可有以武立国呼?”
“昔日项羽勇冠三军,力能举鼎,但也不是败于高祖之手。”
“吕布辕门射戟,何人可敌,亦不是惨死白门。”
“武者,能改一战之胜败,却更不了一国之得失。”
“定国安邦,非武力可及之。”
诸葛瞻轻笑着,不是说教,而是在阐明道理。
诸葛瞻举一反三,让霍弋也是一愣。
好像很有道理,但又总感觉哪里不对。
蒋琬笑了笑,舌辨之论,诸葛瞻的造诣已经是让很多人望其项背了。
道理,都是说出来的。
难道错了吗?
霍弋眉头邹起,怀疑起了自己来。
“绍先,思远之才,不在武艺,而是在治国安邦之策,不学也罢了。”
蒋琬打了圆场。
定国安邦,文武兼备才行。
诸葛瞻所说的,也是片面。
但是用于辩论却是很好,不代表那就真的是对了。
习武不能救国。
但是不习武,却也不能安邦。
诸葛瞻是没有这个底子在,所以就不能勉强了。
还有,就是人的精力有限。
“霍先生,小子方才胡说了,保家卫国,不能没有国之武士,开疆扩土,更不能没有猛士。”
诸葛瞻歉然,对于霍弋,他还是很尊重,其有国士之风。
霍弋脸上浮现出自嘲的苦笑:“你言之有理,你志不在此,以后可自便。”
“多谢霍先生了,如是日后有空,思远定也会勤加苦练,不求能上阵杀敌,但也能保证体健康复。”
说罢,诸葛瞻就侧身走去,随在了蒋琬的身后。
“你们看什么,还不快练,你们还真当你们都有救世之才,有安邦定国之能,不需要练习了吗?”
霍弋回头,眼神凶狠的看向一众小儿。
回到课堂后,蒋琬一把摊开了一张简略的地图。
“思远,你过来看,该当何处攻之?”
诸葛瞻盯着地图,好久之后,也看不出个所以。。
通行的干道,就是那么几条。
一旦有大的人马调动,一定会引起对方的警觉。
“从益州进入武陵郡,可否有小路?”
诸葛瞻问道,伐吴的关键,在于隐秘性。
“这不曾得知,只要当地的百姓可知了。”
“如何制定行事,不如等邓芝将军到后,在决定吧。”
蒋琬同样犯了难。
他们都非基层人员,那里知道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