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刹车淋水系统
- 年代:从工农兵大学毕业开始
- 爱吃西瓜的狗哥
- 2025字
- 2025-01-27 22:26:29
上前检查了一下车辆,李学文抬起头来,佯装一脸担忧地看向孙大便。
“这个车加固底盘,超载运输的话,如果遇到下坡,能刹得住吗?”
此话一出,孙大便先是一愣,随后一脸古怪的看向了李学文,问了一个不相干的问题:“学文同志没有去过运输队吧?”
“是的,在工厂上课的时候,我一直跟着老师和同学在车间”李学文大大方方的点头承认道。
“难怪,你要是和车队老师傅聊过的话,就不会问出这个问题”
看着用一副你还年轻,没有什么经历的表情看向自己的孙大便,李学文在心里撇撇嘴。
你还卖弄上了,不就是这年头的货车,在走山路的时候,都刹不住吗?
心里吐槽,面上却是装出一副请教的模样,语气谦逊地说道:“请孙主任请教”
孙大便见李学文低头请教,脸上露出一丝得意,大学生怎么了,不还是要请教我这个小学生?
故意摆出一副老前辈的姿态,慢悠悠地说道:“学文同志啊,你有所不知,不止咱们的改装车,就连进口的大货车,在走山路下坡的时候,同样刹不住车”
“短下坡还好,要是遇到几公里的长下坡,刹车根本就不管用了,那么长的距离,刹车鼓都能磨得通红,不管什么车都刹不住车”
听着孙大便的讲解,李学文就如磕头虫一般不停的点头。
点头的同时,双眼看着孙大便的眼睛,脸上露出了原来如此的表情。
简单的接触下来,李学文知道了这位黑脸主任,是个好为人师的性子。
面对这种人,李学文应付起来那叫一个得心应手,无非是能够满足对方的倾诉欲。
在对方倾诉时,下属只需看着领导的眼睛,加上一个崇拜的表情以及诱导性的提问,就够了。
李学文的反应,让一直注意着李学文的孙大便心里大为舒坦,话匣子彻底打开了。“所以啊,跑长途运输的司机,个个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说到这里,孙大便咂咂嘴,脸上浮现出一丝感慨:“遇到那种情况,全靠他们自己的经验,提前规划好路线,找合适的地方停下来让刹车降降温。”
“孙主任,那要是降温也来不及呢?”李学文适时地插了一句,脸上满是关切与好奇。
孙大便拍了拍李学文的肩膀,一副过来人的样子说道:“那也是没办法的办法,真要遇到那种情况,就只能看运气了,搞不好车毁人亡。”
听到这里,李学文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佯装皱眉思考的样子。
随后一脸认真的说道:“孙主任,您看,咱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改进一下刹车?”
“刹车还能怎么改进?不是气刹就是鼓刹,两个都差不过,全都过不了长下坡,怎么?你还能做出来进口车的排气制动不成?”孙大便上下扫视了李学文一眼,语气里带着一丝调侃的说道。
货车上常见的排气制动,虽然早在5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国外出现,六七十年代国外开始逐步普及,但是在国内,排气制动还属于新鲜事物,别说是制造了,就连见都没多少人见过。
排气制动在八十年代,国内才开始引进相关技术和产品,想要普及,那就是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事了。
此时国内的货车刹车,依旧采用气刹和鼓刹这两种刹车方式。
这两种制动方式结构相对简单,成本比较低,对于此时国内货车的使用环境和需求来说,有着较高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能够满足货车在一般路况下的制动要求。
至于那些特殊路况,只能靠司机的经验和运气了,每年都有很多卡车司机,在下坡路上落个车毁人亡的下场。
李学文却没有被孙大便的调侃影响,挺了挺腰杆,一脸严肃地说:“孙主任,排气制动目前对咱们来说或许遥不可及,但我觉得可以从气刹和鼓刹的原理出发,优化现有刹车系统,最起码要做到快速散热”
“哦?快速散热?你说得轻巧,这刹车鼓一热起来,可不是随便就能降温的”孙大便听了李学文的话,眉头微微一挑,脸上露出一丝兴趣,但语气依旧带着几分质疑。
“暂时还没有思路,我可以尝试一下”
孙大便张了张嘴,本想说些打击人的话,不过看到李学文脸上自信的表情,话一出口却变成了:“行吧,既然你想试就试试吧,有什么需要跟我说”
“好的,那您能带我去运输队嘛?我想跟那些跑长途的老师傅们聊聊,了解一下他们在实际驾驶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样或许能找到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行,没问题,我现在就送你过去”
孙大便说干就干,找来一辆自行车,拍了拍后车座,示意李学文上车。
六千多人的厂区占地面积挺大的,从车间到运输队的距离不算近,骑车也得十几分钟。
李学文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双手扶着车座边缘,心里没有丝毫波澜。
让他去做排气制动,确实有点难度,需要配合金手指慢慢来。
但是只是解决刹车过热的问题,那还不是小菜一碟嘛。
刹车淋水系统了解一下,这玩意九十年代末出现,李学文穿越前的半挂车跑山路时依旧在用。
这玩意是操作起来也简单,车顶上装个大水箱,直接用细管子连接到刹车鼓,在下坡时打开水阀,让它慢慢往刹车鼓上呲水就行了。
别看这个改装起来简单,但是却是经历了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成熟方案,简单,实用,成本低,几乎是解决长下坡刹车过热问题的最佳选择。
之所以李学文又是套话,又是要求让孙大便带自己去运输队,主要是研发过程太简单,怎么体现自己的劳苦功高?到时候怎么好意思去找领导要一个招工名额?
随口一说,跟经过实地调研,反复试验,与老师傅们深入交流后提出的方案,在领导那里的效果能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