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拉着爸爸去演讲——孩子需要以爸爸为榜样
-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帮助孩子社会化(3~7岁)
- 胡慎之
- 2532字
- 2025-02-12 17:18:33
小豆子故事场景/4岁9个月
爸爸受老师邀请上台演讲啦!
我拉着爸爸的手上台,给所有同学和他们的父母介绍:“这是我的爸爸,他是一位很棒很厉害的心理咨询师哦!”
同学们都说我的爸爸很厉害,我感到非常自豪,爸爸是我的榜样,我以后也要成为像爸爸一样的人。
豆子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老师邀请我在家长会上做一次小小的分享演讲,题目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从某种角度来说,我被邀请说明老师肯定了豆子的表现,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我特意抽出时间准备这次演讲。一共有3位爸爸受邀上台分享,老师要求小朋友拉着爸爸的手上台,并向所有小朋友和他们的父母介绍自己的爸爸。
我是第一个分享的爸爸,豆子很兴奋,不仅不害羞,而且很主动积极,可能是因为我在他身边使他更加自信。他很开心地向大家介绍:“大家好,这是我的爸爸,他是一位很棒很厉害的心理咨询师哦!”说完,豆子自豪地笑了。简单的介绍却让我很开心。
后来,上了小学的豆子在作文《我的爸爸》里写道:“我爸爸是一位非常温柔的、像大象一样强壮的爸爸,经常陪我一起玩儿,我觉得爸爸很爱我,我也很爱爸爸。”这段话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在我们之间形成了深层的情感牵绊。
为什么孩子需要认同爸爸
在5岁孩子的生活中,爸爸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在3岁以后开始进入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俄狄浦斯期”或“恋母情结期”,这时爸爸要更多地介入孩子的成长。
进入俄狄浦斯期的男孩一开始和爸爸的关系会比较生疏,但当他们发现爸爸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顶梁柱”的角色后,就会认同爸爸,以爸爸为榜样,认同自己的性别,找到自己将来努力的方向。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渴望得到爸爸的认同,并有超越爸爸的愿望,会慢慢与爸爸建立有序的竞争,同时也会在意爸爸对他们的看法。因此,他们在这个时期更愿意达到爸爸的要求,希望获得爸爸的认同。爸爸的认同会帮助他们建立自我认同感。
女孩在俄狄浦斯期有了朦胧的性意识,希望得到爸爸更多的爱,想与爸爸建立更亲近的关系,所以她们会主动帮爸爸做一些事情,例如给爸爸拿拖鞋。她们心目中的爸爸形象往往会影响她们长大以后的择偶标准。这一时期的女孩和妈妈之间会形成竞争关系,例如,在夫妻关系紧张时,如果丈夫非常宠爱女儿,妻子会很“嫉妒”,会把对丈夫的抱怨传递给女儿,这会影响丈夫和女儿之间的亲密度;假如女儿也非常依赖妈妈,女儿就会觉得和爸爸亲近是对妈妈的背叛,会因此产生愧疚的情绪,和爸爸亲近的愿望会被阻断。
孩子心中需要有力量的父亲形象
在家庭里,妈妈有妈妈的职能,爸爸有爸爸的职能。妈妈的职能更多的是护佑和养育,包括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让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到爱。
爸爸的一些职能和妈妈是一样的,如养育和护佑等。除此,爸爸还必须具备传道、规训和取胜的职能。
爸爸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你按照我的条件做了,我才承认你是好孩子。孩子想得到爸爸的认同,就会开始关注自己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希望最终超越爸爸。爸爸在这个过程中起到规训的作用。
爸爸对待事物的态度、看法以及应对人际关系的方式会被孩子潜移默化地认同,内化为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前提是,爸爸必须成为孩子的榜样。豆子认可我是有力量的爸爸,我觉得很幸运,这让我能更好地将一些观念传授给他。
爸爸的取胜职能是指孩子觉得自己的爸爸比别人的爸爸更胜一筹,并为此特别自豪。爸爸的取胜职能要求爸爸展现出强者的姿态,当然,并不是让爸爸自诩强大,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强大。例如,陪孩子做些冒险的事情,并告诉孩子:“虽然我们有遇到一点危险的可能,但爸爸始终会在旁边陪着你,保护着你。”
爸爸的职能是否能发挥出来与爸爸能否被孩子认同有关,这一方面受孩子与爸爸之间互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妈妈对爸爸的态度相关。
如果女孩感受到爸爸是有力量的,希望得到爸爸的爱,长大以后,就可能会寻找跟爸爸一样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得到爱护,感到满足。但如果爸爸在妈妈眼里是比较糟糕的男性,爸爸的职能在家里会被边缘化,女孩会和爸爸疏离,这样的状态会影响女孩心中对男性最原始的认知。有些女人不认可男人,实际上可能源自对妈妈观念的认同。她们年幼时一方面会同情懦弱无能的爸爸,另一方面也会怒其不争,这种矛盾会直接影响她们成年后与异性的亲密关系。例如,有些女孩特别容易被糟糕的男性吸引,原因在于她们的内心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爸爸从懦弱的人变成有力量的人,然后再由有力量的爸爸来爱她。
男孩可能会因为对妈妈的依恋而否定爸爸。男孩一旦否定自己的爸爸,那么这位爸爸的很多职能就没办法呈现出来。如果这位爸爸觉得怎么做都达不到妻子想要的结果,以致“破罐子破摔”,那么他的妻子就可能会在头脑中创造一个完全符合自己心意的完美男性形象。当孩子视其为榜样,发现自己无法变得像他那样完美,更无法超越他时,就可能放弃努力。
5岁左右是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期,一些妈妈能有意识地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希望孩子独立面对属于他们的未来世界;还有一些妈妈希望孩子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约束孩子的世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成年之后还要说:“这件事情我要问问我妈妈的意见。”我们将这样的想法理解为孝顺,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孩子没有主见。
如果爸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席,妈妈就可能有很多抱怨,会将不满传递给孩子。有些孩子经常对妈妈说:“妈妈,没关系,我陪你,等我长大了,给你买大房子。”这样的妈妈可能生活态度比较悲观,或者和孩子的关系太过于紧密,以致把孩子当成丈夫的替代者,她们的孩子在扮演照顾妈妈的角色。
爸爸在自己的孩子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爸爸能否做一个负责的人,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经常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成长的爸爸,更容易让孩子认同自己。被孩子视为榜样。
那么,如果孩子的爸爸不在了,单身母亲是否能够养育出健康的孩子呢?答案是可以的,关键在于妈妈心里的丈夫是什么样子的。
我的一位来访者告诉我,在她4岁左右时,她的爸爸去世了。但妈妈经常对她说:“你爸爸的性格非常好,他很爱你,一直把你当成他的小天使。”女孩认同了妈妈心中的爸爸,相信自己是被爸爸爱着的小天使。所以,虽然爸爸的离开曾让她有分离的恐慌,但是没有影响她后来选择伴侣的标准。
可见,如果在妈妈的眼中孩子的爸爸是一个很好的人,孩子就会把爸爸当成榜样,认同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