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一 种豆得豆
-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给孩子最好的安全感(0~3岁)
- 胡慎之 曾路
- 1808字
- 2025-02-12 17:18:38
古语说,三岁定八十。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句话基本是对的。0~3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而这个阶段,恰恰是被很多家长忽略的。
心理健康,人格独立、稳定的孩子一定会有大未来。在我的职业经历中,我发现许多人成年后患上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其3岁以前被照料的方式以及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存在问题。很多求助者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尤其在亲密关系中,重复演绎着原始的、与父母相处时的关系模式。如果一种关系模式一开始就是病态的,那么这种关系模式很难在日后变得健康。
一些父母之所以会用病态的照料方式照顾孩子,与孩子形成病态的关系模式,是因为这些病态的照料方式和关系模式早已存在于他们的内心,他们只是将这些方式和模式复制到与孩子的关系中而已。因此,父母能否意识到自己的病态心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都会学习如何培养孩子,但无意识的力量是强大的。经常有父母对我说,道理我都知道,但我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了,这就是无意识的力量,它在我们的内心产生作用,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时,是几乎不可能做出改变的。只有父母开始意识到问题可能存在于自己身上而非孩子身上,并且有意愿和勇气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时,改变才会发生。那时,我们才不会把自己无力解决的内心冲突强加到孩子身上,才不会通过让他们符合我们的期望,来缓解我们的焦虑。健康关系中的孩子才能有健康的人格。
作为心理师,我非常认同一句话:一个焦虑的母亲和一个缺席的父亲,几乎百分之百会培养出有情绪障碍的孩子。是的,焦虑的母亲对应的可能是缺席的父亲,缺席的父亲往往会让母亲焦虑。在传统的理念中,养孩子似乎更多是母亲的责任。这样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也正因为如此,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了。
母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母亲会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最原始的满足:生理满足、安全满足和爱的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这三种满足保证人的根本需要。假如这三种满足存在缺陷,那么得到尊重满足和自我实现满足会变得比较虚幻,这就好像不打好地基就很难建起一栋稳固的大楼。
3岁以内的孩子会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保障的基础上发展自己,探索世界。而爱是让孩子获得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满足的前提。对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或者一个3岁的孩子说爱,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哪怕对一个成年人说爱,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能真切地体会到的爱才是有意义的。
许多人虽然想爱或者想被爱,但不知道怎么爱;也有人对爱不信任,虽然嘴上说着爱的词语,但心中感受到的爱苍白无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爱的关系从开始建立时起,就包含对爱的误解。而这种对爱的误解,在他们3岁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也就是说,受与照料者的关系的影响,他们心中的爱在他们年幼时就被扭曲了。婴儿的心就像一张幻灯片,我们在上面写什么,就会呈现出什么,而且我们记录在其中的内容会被放大。
爱是被满足的感觉,恨是在挫折体验中感到无力后的必然情绪反应。一些孩子在3岁以前,就已经有过无数次类似的挫折体验,他们在内心建立起与这些挫折体验对应的情境性模式,而且这些模式会被定格在他们的无意识中。当他们再处于类似的挫折体验情境中时,他们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一个30岁的男人遇到妻子晚归时,也可能会产生他2岁时妈妈不在他身边的情绪反应。他的感受也是无力、恐惧,但为了获得控制感,他会直接表现出无法控制的愤怒,这是因为他希望获得力量,愤怒可以让人感觉自己有力量。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你以外的世界就是怎样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建立的。他们体验到的爱的关系是怎样的,就会在日后把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处理成他们曾体验到的那样。
3岁以内的孩子的感受都很纯粹。一个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能让他们感受到对方是否爱自己。有些孩子只认妈妈,对周围的其他人都很敏感,这就说明这些孩子没有安全感,不信任其他人。
市面上有很多有关育儿的书,但很少有书特别关注婴儿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有一些书也会关注关系,但其中的内容大多是告诉父母怎么做,缺少对父母的心理和孩子的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阐述。
我一直希望能写一本从母亲、孩子和心理分析三个角度探讨幼儿心理发展的书,上天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在这本书中,我从妻子、小豆子和心理师的角度分析了小豆子的心理发育和发展。
非常感谢妻子的配合。也感谢我的小豆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我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