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觉得自己缺乏文字表达的冲动,不懂得用鲜活生动的话语来展现自己。这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午后,我就这么独自坐在这儿,仿佛一个毫无表达欲的人在讲述一则冷笑话。
这是我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寒假,和以往的日子相比,其实并没有什么显著的不同,或许唯一的变化是,我玩手机的时候,愧疚感与不安的情绪减轻了些吧。仅仅相隔一年,去年那仅有四天的春节假期,对我而言却好似遥远的上个世纪,回忆起来满是沧桑,奇怪的是,回忆那段时光时,竟感觉不到有多苦。我努力地思索啊思索,脑海里挤出几个往昔的画面,敲下有关的文字后又删除,删了后又重新书写,可老是觉得自己的描述缺了点韵味,于是我不再逼迫自己去记述那些瞬间。也许我的记忆存在偏差,那就不再用文字去束缚记忆好了。
这几日正在读一本名为《亲密关系》的书,书中讲述的低自尊型人群,总是觉得自身不够优秀,也难以相信他人会真心爱上自己。读到此处,我感同身受,感觉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我渴望爱情却又惧怕爱情,所以面对诸多人事,我始终秉持着“不开始就不会结束”的观念。网络上不少人将这种心态视为懦弱与逃避,而我只把它当作一把能开启我内心之门的钥匙。我一直在期待那些即便结果未卜,我也想要去经历的事情,期待着那些即便可能错过,也想去遇见的人,可不幸的是,二十年来,能拿到这些钥匙的人和事少之又少。不过,我并不在意。
我几乎从未认真剖析过自己。敏感、自私、乐观、要强、善良、冷漠,没有几个词汇能真正描绘出我。人啊,总归是复杂又矛盾的。我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难过,在妈妈眼里这就是小心眼;我不会像同龄人一样说出漂亮的话语,爸爸就会说我上不了台面。小时候不理解大人,等到自己长大了,说实话,还是理解不了,只是时不时就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如他们所说不够优秀、得体、大方。然而,我还是允许自己保持这样,可是当我意识到这样做的代价是逐渐远离父母所处的世界时,我立马就变得怯懦了。在自己的感受与父母认可的天平之上,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十足的胆小鬼。也许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算不了什么,但对我而言,原生家庭一直是一道无解的难题。我和父母并不亲近,甚至都不够熟悉彼此,但我仍不想失去他们。我想到一句话:“靠近你就靠近了痛苦,远离你就远离了幸福。”文字的确很有力量,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将我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习惯抽离,哪怕付出诸多,哪怕满心不舍。对于友情和爱情,我始终觉得自己是那个可以潇洒地全身而退的人。说实话,对方长时间不联系我,我不会纠结,任何一段感情我也不会挽留。抽离的那一刻,对我来说仿佛不痛不痒。依稀记得有个人曾经说我是一块捂不热的冰,我并不认同这个比喻,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冰,而且冰本来就捂不热的。
我的手很凉,于是不得不考虑生火取暖。住在老家的旧房子里,屋里仅有一个旧火炉。我找来柴火,拿着打火机试了好多次。奇怪的是,平日里轻而易举就能点燃的火,今天却怎么都点不着。我又想起了那个比喻,实际上,我觉得自己更像是眼前这团怎么都点不燃的火。我清理了火炉内堵塞的烟灰,找来一些小的柴火,又拿了桦树皮用于引燃,多试几次之后,我下定了某种决心,关上了火炉门,静静地坐在那儿。
“轰”的一声,烟尘飞起,火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