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人类文明沉淀的载体,是传承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从殷商时期开始,人们通过将古老的文字刻画在龟甲兽骨上,形成了甲骨文,后演变至战国时期的书铭文,以及竹简,直到如今的纸质书籍。书陪伴了世界五千年余,记录了人类文明一点一步的变化,通过对现实或者他人的知识总结,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撰写成书,通过一代代的传承,才创造了如今的盛世画卷。
古人常云:书能香我何须花,茗能香我何须墨。自古,阅读就伴随着人的一生。我们通过阅读了解到了世界的变换,文化的昌荣,历史的演变,以及最深处的自己。书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文化色彩为优秀品质的传承铺开了崭新的道路;为我们的思想披上了智慧的衣衫。
里尔克说过:“灵魂没有庙宇,就会被雨水淋湿。”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得形成自己。包括自己的信仰,品格,爱好,观念等等。这些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不断加深的。读书,让人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从而建设自己灵魂的庙宇。在这庙宇里可以看到古往今来无数伟大灵魂的影子,触摸到那些真知灼见经久不变的温度。这样一个庙宇完全被自己的心灵所拥有时,真正的自我就会浮现出来。这时人不易为外界所左右,不需要依靠外力来支撑他的生命,灵魂的承受能力也会十分坚强。
自古以来,各位诗人作家都有独特的写作风格,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和所接受的教育,而阅读不仅陶冶人的情操,也为后续的文学风格奠定了基础。例如我国浪漫主义奠基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名言深刻地反映了屈原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忧虑。他不仅关心国家的兴亡,更关心百姓的生活,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句话同样出自《离骚》,表达了屈原对自己信念的坚持,即使面临死亡也不后悔。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对理想的执着,是屈原精神的核心所在。他的个人品行性格都离不开以前所阅读的书籍和环境。屈原在青少年时期读过《诗》《书》等典籍。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史料记载他在10岁左右就开始读书,并且传出了“石洞读书”“巴山野老授经”的故事。屈原的青少年时期有一个名叫陈良的老师,他是当时的大儒,孔子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陈良是其中仲良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20岁之前,屈原已熟读《诗》《书》等典籍,并有自己的体会,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他经历众多,因为读过万卷书,才能写出一幅幅爱国诗篇。同样的苏轼,李白等诗人,也是从小喜好读书写作,通过这些不断的输入,才形成了他们那个性十足的文学作品,他们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品味与才华,他们把追求文学的道路设为学习的目标,这对于他们来说便是阅读的意义。
“马克思曾言:‘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近代史恰似一艘在风暴中航行的巨轮,旧制度的桎梏被逐一击碎,而新秩序的曙光却始终笼罩在战争与危机的阴霾之下。”
洋务运动的机器轰鸣声渐弱,甲午海战的炮火却将‘自强’幻梦彻底击碎了。我们曾经自以为豪的大清帝国倒下了,当时人们身处在时代的旋涡里,他们迷失了方向,这就需要那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用科学思想去扫清迷茫,用革命去指明方向。“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用自己的鲜血去唤醒沉睡的人民,表达自己坚定变法的决心。这是晚清的读书人所找到的意义,以生命去推动国家的改变。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当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话语出现后,当时的人民便找到了读书的意义,李大钊,闻一多,鲁迅等一个个人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用科学思想武装了人民的头脑,辐射了整个中国,使贫瘠的大地上开出了红色的花朵。
当《论语》变成弹幕,荷马史诗被二创为虚拟偶像,我们追问:
“虚拟”是否稀释了阅读的重量?
答案或许藏在敦煌藏经洞的万卷遗书与网络数据的万亿参数之间——
真正的阅读新时代,永远是传承与创新的共生。而我们这些新时代的青年们,处在科技与人力的风口浪尖上,还有多少在思考的人呢?我们要充分进行阅读,来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而我们年轻人要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人生所奋斗的最终意义。青年与国家,本就是影分身的共同体,就让我们用这磅礴的中国力量,去开创国与国之间新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