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为将当如孙文台

送走袁绍的使者,曹操立刻前往县中周喁住处,和他商议移驻事宜。

“孟德之意,与我不谋而合!”周喁也正准备离开陈留郡,但原因却与曹操大相径庭:

“如今援军已到,又有袁车骑的辎重,犒赏,正是士气大振之时。我等当趁此良机,进军至豫州颍川郡中,打出刺史的旗号,以正式文书招揽各地令、长,举事响应我等!”

在周喁看来,他是朝廷策命、有正式印绶的豫州刺史,身后又有身为盟主的行车骑将军袁绍。如今提丹阳劲卒万余进驻豫州,必为众心所归。

曹操却没有这么乐观。

朝廷名义的作用,如今在关东已经较为薄弱。刺史对州内诸郡的影响,基本都取决于私人的效忠,而非朝廷名义所代表的秩序。

例如豫州的前任颍川太守李旻,乃是袁术所表,就能统率郡兵,随刺史孙坚鏖战董卓部将徐荣,被俘生烹尤自无悔。

可其他诸郡,却并不会服从于名义上的豫州刺史。无论这刺史是叫做孙坚,还是叫做周喁。

然而周喁兴致正浓,曹操刚得他赠与四千丹阳劲卒,不好拂了他的兴致。

再者,他也确实想会一会孙坚。

他要看看这位曾击退董卓部众、一度攻入雒阳的骁将,到底有多大的能耐!

曹操慨然对周喁说道:“颍川郡内的阳翟县,乃是豫州州治,为孙坚驻军之所。自尉氏前往阳翟,中有长社,为郡中要地。昔年我曾以骑都尉之职,随皇甫将军大破数十万黄巾贼于斯。”

“仁明既有意进军颍川,我愿起本部为前军,为仁明先据长社,向孙坚邀战!”

……,……

自起兵讨董以来,孙坚一直被辎重的问题困扰着。

他出身不高,在士林中素无名声,纯以军功升至长沙太守的高位,得封乌程县侯。但长沙郡中的望族大姓,一直都不怎么待见他。

以至于他离郡北上时,居然筹集不到足够的军资辎重。

为了解决辎重的问题,他一路杀了荆州刺史王叡,杀了南阳太守张咨,又投到后将军袁术的麾下。

然而,袁术提供的辎重也颇有不足。

当初他在阳人聚击破董卓部将胡轸、吕布,斩杀都尉华雄,辎重甚至一度断供,逼得他不得不连夜赶往袁术大营,说服袁术继续调拨辎重支持他。

打进雒阳之后,孙坚原本想坚守一阵,待关东、河北诸军前来汇合。可各方都一直没什么响应,残破的雒阳也无法支持他驻军的消耗,只能不甘心的退回豫州,就食于州中。

豫州的情况也不理想。

尤其是颍川郡,之前黄巾之乱时,数十万贼寇肆虐郡中,已经大受摧残;关东讨董以来,又经过他和董卓部将的几番拉锯,郡中士族百姓或死或逃,几乎为之一空。

他几次派出部队征集粮草,收获都不尽如人意。

但征粮部队还是要派出去的。

如今正是青黄不接之时,袁术那边也没有多少支援给他,一切都只能靠他自己了。

这天晌午,三日前派出的征粮部队纷纷如期返回,长社方向的那两屯,却一直没有什么动静。

继续等待数刻,乃有零星的士卒返回,声称部队还未聚拢,即遭到敌人攻击,好不容易征集的一点辎重也全都丢失。

孙坚心中顿感不妙。

再联想到袁绍派部众争夺豫州之事,他隐约有了一些猜测,当即传令大聚士卒,以行督军校尉朱治留守,自己亲率一军向长社方向进发。

第二天午时左右,距离长社十多里,有一部千人之众的小军,忽然自路边的岗上杀出,直击孙坚所部的后队。

孙坚顿时明白,对手必定是知兵之人。

消灭己方的征粮部队后,对方并未一味驻守。而是派出部队择地设伏,一则打击己方的锐气,二来也能迟滞己方的行军,为主力获得更多的反应时间。

孙坚相信,此时这千人小军中,必然已经派出斥候,返回长社预警。

好在他麾下都久经战事,哪怕突然遇袭,后队的别部司马韩当,很快就反应过来,就地组织防御。

孙坚也率领着数百部曲,亲自赶往后队,配合韩当击退了来犯的这支小军。

随后他派出校尉程普,率麾下的前部精锐前往追击。

然而,这支小军似乎对附近颇为熟悉,很快利用地形摆脱了追兵。

校尉程普前来请罪,孙坚沉声道:

“此非你之过错,是我小看了对手。对方占据长社,又熟悉地形,敢于以小军设伏,若非出自本县,则必为昔年破黄巾于长社时的将吏,并不好对付。”

当年剿灭黄巾,他与程普也曾参战,却是在南阳的宛、邓之间。

一旁的帐内校尉、从子孙贲说道:“既如此,我军当排开阵势,徐徐进发,并增派斥候,以防敌军再次设伏。”

“若是这样,则正入敌军彀中矣!”孙坚顺势教导他道,“敌军以小军设伏,迟滞我等,其数量必然有限,否则大可全军而来。”

“长社的敌军主力,我预料不过一部之数,必然依托残留的城垣设防。唯今之计,正该以骑军直驱城下,在敌军设防之前,打乱其预备部署!”

实际上,孙坚因辎重有限,仓促间聚起的兵力,也不过一部之数的五千余人。但他对自己和麾下的百战有信心,同等兵力之下,绝对是他取得最后的胜利。

行佐军校尉、外甥徐琨闻言,当即请命道:“属下愿率骑军出击!”

“敌军不可小视,我当与你一同前往,”孙坚转头吩咐从子孙贲,“中军由你统带,尽快赶往长社城下。若有敌情,可与程校尉、吴都尉商议!”

说完,他即刻聚起麾下的五百骑军,同徐琨一同沿官道直驱长社城下。

十里路程不远,官道上亦无遮拦,望台上的曹操,很快发现了急速而来的孙坚兵锋。

想到才刚返回的斥候,以及尚未返回的夏侯惇所部,曹操微微吸了一口凉气:

“为将当如孙文台,果然好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