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如何标识时间?
时间是物理学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5其他物理量都可以通过工具或者实验的方法测量,只有时间无法被测量,日常使用的钟表之类的计时器,只能算是时间的同步器,它们测量的并非时间本身。原因在于,时间单位不是通过测量得来的,而是通过计算得出的。时间的国际标准单位为秒。一秒的最初定义是一天(指平太阳日)的1/(24: 60: 60)的时间。后来有了更科学的定义,即以艳-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为一秒。6因此,标识时间就变得非常困难,至少不像长度、质量、电流、温度等那么容易被测量。
那么,过去人们是怎样标识时间的呢?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当然也尝试过用它们来标识时间。所谓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用于对世间万事万物进行取象比类。这五种基本元素都曾被古人用来标识时间。
古代把铜的合金叫作“金”,包括青铜、黄铜和红铜。如果没有强调指的是黄金,古人说的“金”,指的就是铜。在特定的场合,“金”专指铜锣。所谓“鸣金收兵”,意思就是敲锣撤兵。古人也用敲锣的方式来报时,巡夜的更夫敲几声锣,就代表是几更天。一夜分为五更,每更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在人口众多的都市,锣声传播的距离太近,不能满足大范围报时的需求,人们就用撞钟来代替。现在很多城市仍然保留着古人报时的建筑——钟鼓楼。
作为报时工具的“木”,一般是指梆子。梆子是用木头或竹筒做成的一种响器,配合铜锣一起使用。更夫用敲梆子来报点,一个时辰分为五点,每点相当于现在的24分钟。我们现在还保留着用“点”表示时间的习惯,只是其时间长度发生了变化。现在的“点”等同于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在都市里,古人就通过击鼓来报时,钟鼓楼都建得比较高,可以让晨钟暮鼓传播得更加悠远。
可是,巡夜的更夫也好,钟鼓楼的执事也好,他们是从何知晓时间的呢?这就涉及另一种用“水”来计时的工具了。古人发明了一种用盛水的铜壶以滴漏的方式来计时的工具,叫作漏刻。漏,是指带孔的壶。盛满水的壶以滴漏的形式,把水漏到受水壶里,受水壶的水位就会不断升高,并带动浮标上升。受水壶的壶壁上带有刻箭,刻箭上标有刻度,浮标指示的刻度就是当下的时间。漏刻的优势是永不疲倦,可以不分昼夜地计时。我们常用“时光流逝”来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其实就来源于漏刻计时。有了刻箭这把标尺,计时就更加精确了。
漏刻用水作为计时的载体,是有天然缺陷的。尤其是在我国的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会导致水结冰、蒸发,严重地制约了漏刻的使用。于是,使用“土”计时的方式就诞生了,也就是沙漏。沙漏又叫沙钟,其制作原理与漏刻计时大体相同,它是根据流沙从一个容器漏到另一个容器的过程来计量时间的。沙子既不会结冰,又不会蒸发,用沙子作载体比用水更具有优势。
寻常百姓家是用不起漏刻或者沙漏的。他们的时间观念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个是听声,另一个是看天,所谓鸡鸣五鼓或是日上三竿,就相当于人们日常作息的报时了。如果想要更精确一点的计时,古人就会用燃香法,也就是用“火”来计时。通常所说的“一炷香的工夫”,大约就是半个小时。
不管用金木水火土任何一种方式计时,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授时。也就是如何确定初始时间,以及如何矫正时间的误差。古人主要靠圭表和日暑来辅助和修正授时。圭表和日暑的计时原理,是通过测量太阳光下影子的长度或者角度来计时的。
测量正午时刻标杆影子长短的工具叫作圭表。这根标杆叫作“表”。“为人师表”“表率”中的“表”,本义指的就是这根标杆。圭表还包括一块南北方向平放着的带有刻度的平板,叫作“圭”,是用来测量表影长度的。“圭”是很古老的象形字,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金文中。圭上有刻度,表影最短的那条线是夏至,最长的那条线是冬至,两者之间按二十四节气等分。圭的材质一般是铜。前面已经说过,过去把铜称为金。所以,古训“一寸光阴一寸金”,正是来源于此。人们很早就已经懂得用长度来标识时间了。
圭表是二十四节气的计时工具,时间范围太过粗略,要想计时精确一些,就得用到日暑。日暑的底座是个倾斜的圆盘,中间插一根垂直于圆盘的时针。圆盘被平分为十二等份,并用十二地支分别标识出来,每一份对应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这样一天就是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再分八个格子,每个格子就是一刻,也就是15分钟。时刻时刻,时是时,刻是刻,阳光下时针的影子落在哪里,就是几时几刻。可见,人们还会用角度来标识时间。
概括起来说,古代时间的标识方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把不可度量的时间转化成可度量的长度,利用长度标尺的刻度来标识时间,比如圭表和漏刻;另一种是把不可测量的时间转化成可测量的角度,利用圆盘上的角度来标识时间,比如日暑。
受此启发,非线编辑软件也使用长度和角度来标记影视工作中一些重要的数量关系。比如,软件的时间线窗口就是采用长度标尺来表示时间的。在时间线窗口中,播放指针在标尺上的位置表示时刻,标尺上入点和出点间的距离表示时段,如图1-1所示。有些非线编辑软件中的时间标尺不止一条。比如在图1-1中, EC标尺表示胶片的长度,加号前面的数值代表胶片长度的英尺数,加号后面的数值代表格数或帧数,EC时间码直接用长度来标记时间;TC标尺上有时间码,用冒号将其分隔成四段数字,从左到右依次是小时、分钟、秒钟和帧数。
在非线编辑软件中,既然时间用长度来标识,那么就可以用角度去标识其他的属性,比如声音和画面的属性。用角度标识的声音属性叫声像,英文名称是“pan”,用于区分声源所在的方位。“声像调节”旋钮也叫“pan”,用于调节该路声源在空间中的分布。当往左调节旋钮时,相当于把该路声源放在听音的左边;当往右调节旋钮时,相当于把该路声源放在听音的右边。对于声音的空间效果来说,声像至关重要,它影响甚至决定了立体声以及环绕立体声声场的形成。
用角度标识的画面属性叫色相,英文名称是“hue”,表示画面的颜色偏好。色相表现为色轮上的不同角度,色轮角度改变,色相也随之改变。在图1-2中,通过右窗格中的矢量观测仪,可以查看左窗格中画面的颜色偏向。通过矢量观测仪可以观察到左窗格中画面的颜色分布不平衡,绿色的光斑明显偏向YL(黄色)和R(红色)之间,意味着左窗格中画面的色相偏向橘黄,女孩的肤色也是杏黄色。如果通过色彩校正,使画面的光斑偏向五点钟方向,使之介于CY(青色)和B(蓝色)之间,左窗格中画面的色相就会偏向冷白,女孩的肤色也会变得更白净一些。

图1-1 非线编辑软件时间线窗口中的时刻和时段

图1-2 通过矢量观测仪查看画面颜色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