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与虚拟社会的形成

人的活动总是社会性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存在形式中进行的活动,人的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是保持一致的,离开人的活动的社会和离开社会的人的活动都是不可想象的。人的虚拟性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活动形态,作为人的现实性活动在当代的创新发展,也与社会存在形式的创新发展密切相关,而社会存在形式的创新发展又与人的活动的创新发展不可分离。正是新型的虚拟社会的形成,才有新型的虚拟性活动的兴起;反之,正是新型的虚拟性活动的兴起,才有新型的虚拟社会的形成。因此,无论是从逻辑性上讲,还是从现实性上看,人的虚拟性活动必然是在虚拟社会中进行的活动,是以虚拟社会为存在形式而从事的活动;虚拟社会的形成是虚拟性活动兴起的社会基础,虚拟性活动的兴起又是虚拟社会形成的现实内容。它们相互生成,也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虚拟社会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才出现的社会存在形式,也是建立在高科技平台上的新的社会存在形式,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直接相关,是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和必然结果,深刻地体现着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状况。

科学技术革命实际上是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统称,虽然科学与技术、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有区别,属不同的范畴,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不加分析地混为一谈,但在现实中,它们确实又不能截然分开,因为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科学研究必须以技术研发作为基础,技术研发也必须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科学的进步是技术革新的知识源泉,技术研发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特别是在当今世界,二者已构成了有机统一、内在一体化的关系。正是基于此,我们通常把当代科学革命与当代技术革命统称为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或简称为当代科技革命。

当代科技革命绝不是突如其来爆发的,而是建立在以往科技发展基础之上的。在人类发展史和科技发展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发展、人的活动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8世纪的60年代,它以经典力学为基础,以蒸汽技术的发展、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以机器大工业为特征,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通过这次科技革命,机器代替了手工操作,机械能代替了人的生物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使人的活动从主体、客体、工具到方式、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活动效率明显提高。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9世纪的70年代,它以电磁理论为基础,以电气技术的发展、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以电力工业为特征,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这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提高了机器的性质和效能,实现了生产的方式从蒸汽时代向电力时代的转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也使人的活动发展到了新的阶段。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当代科技革命,它既以之前的科学技术发展作为基础,又不是之前的科学技术的简单延续,而是质的飞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科技发展史上的一次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革命。由于这次科技革命以信息科技、计算机科技、网络科技等的广泛应用为重要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当代科技革命与以往的科技革命相比较,具有自己的突出特征。其一,科技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变革,从过去的“生产—技术—科学”转变为“科学—技术—生产”的新的发展模式,科学走在了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科学与技术相互支撑,科学理论对技术研发的指导作用和技术研发对科学研究的基础作用越来越显著,它们有机统一,共同推动着生产的发展。其二,科技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知识呈现“爆炸”的现象,科技知识翻番的时间越来越短,美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估计,人类的科技知识在19世纪是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40~50年代是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5年增加一倍,80年代是3年增加一倍,现在增加一倍的时间应该更短。甚至有人预测,到2020年,人类科技知识总量翻一番的时间是73天左右。其三,科技发展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与以往的科技革命不同,现代科技起核心作用的已不是一两门科学技术,如之前是蒸汽科技、电力科技等,现代科技是由信息科技、计算机科技、网络科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纳米科技、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科技、航天航空科技、海洋科技、新能源与环保科技等构成的高科技群体,从而标志着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群体集聚突破的时代。其四,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突出。二战以来,科学技术在向微观和宏观两极发展的基础上,呈现高度综合的趋势,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明显,在相互联系中发展的特征尤为突出,如DNA结构的破解和计算机的发明与发展等,都来自于不同学科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并且,学科的交叉融合还促进了新兴学科的发展。其五,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在当今世界,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长期独享某项科技成果,也不可能独自封闭地发展并保持科技先进水平,都需要加强国际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一些重大科技课题的攻关,往往需要世界科技界的共同努力,如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构架图”,就是由美国、中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的1000多名科学家经过6年多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的。目前,多国科学家还在继续进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集体攻关,力求从基因组信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高度,阐明基因组的功能。可以说,当代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革命和社会发展模式的革命,也是人类思想认识的革命和人类活动方式方法的革命,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虚拟社会的形成和虚拟性活动的兴起就是其重要的成果和巨大的贡献。

事实也是如此,当代科技革命作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科技发展史上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革命,使虚拟社会的形成和虚拟性活动的兴起成为历史之必然。自建立在相应科学基础上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出现以来,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网络世界已经发展成人类极其重要的活动场域,虚拟化、数字化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模式,时至今日仍方兴未艾,呈现日新月异的趋势。网络是这个时代馈赠给我们的最好礼物,它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物理的现实世界拓展到网络的虚拟世界,构建了虚实交融的活动场域。电子商务催生的虚拟经济改变着诸多传统产业、行业,日益发展成社会生产中的重要经济形态;基于现代科技而形成的便捷的、开放的虚拟空间,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各种网络交流平台、交易平台及虚拟图书馆、虚拟博物馆、虚拟教育应运而生;基于智能终端、虚拟现实设备而形成的虚拟世界的活动场景,越来越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现实”,工作、交往、分享、购物等都可依靠虚拟环境来完成;基于人们的现代生产生活而产生的海量数据,成为我们分析个人行为活动、了解产业发展状况、掌握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使人类历史迈入大数据时代;结合电子商务所形成的虚拟货币、虚拟银行等虚拟金融市场,冲击着现实中的金融银行业,考验着传统金融业的发展模式;打破物理空间限制而广泛受人们所喜爱的虚拟交往、自媒体,让人们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之事,广交海内外朋友……这些基于网络世界的人的新型行为活动、交往方式、社会组织形态和发展模式等的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讨论的虚拟社会及其在虚拟社会中兴起的虚拟性活动。

因此,我们讨论当代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式,分析当代人类活动的形态和方式,总是离不开当代科技革命,离不开大数据时代,更离不开以它们为基础构建的网络世界、虚拟社会及虚拟性的活动。可以说,时至今日,互联网如同空气、水、粮食等基本生存物资一样,业已转化成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资源;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一样,业已演变成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域;虚拟性活动与现实性活动一样,业已发展成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

应该看到,一种新型社会存在形式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具备必要条件,又要具备充分条件。在一定空间场域中有人这种社会性的高级动物的存在,这是形成所有社会存在形式的必要条件;在这个空间场域中,人这种高级动物是以群居、集体的方式存在的,而且是以特有的动态方式存在着的,是在动态过程中构建联系、关系的。也就是说,人们之间是通过认识和实践等活动相互结成比较稳定的社会联系或关系,这是形成所有社会存在形式的充分条件。就虚拟社会这一新的社会存在形式来看,其虽然是依赖于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科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空间场域,但现实的、感性的人始终是这个新型社会的主角,构建虚拟社会的技术以及虚拟社会本身的创造、发明、运用等都是由人来完成的,由人而起,为人而生。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能动的主体,始终主宰着、决定着虚拟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且在这种新型的社会空间场域中,虚拟性认识、虚拟性实践等虚拟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不断更新,现实性虚拟、可能性虚拟、不可能性虚拟轮流交替呈现,且变化多端、无穷无尽,成为人们基本的虚拟化生存方式和发展途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虽然通过一连串的符号、数字等虚拟的形式而实现,却突破了物理客观存在和物理时空条件的限制,从另外一个角度紧密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世界历史”中的全球化在这个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了虚拟世界中地球村的发展。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的发展,客观上铸造了一个“虚拟性”的社会空间,而置身于其中的虚拟性主体、虚拟性客体、虚拟性中介则通过人的虚拟性活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筑起一个客观存在的“虚拟社会”。所以,虚拟社会不仅是一种具有物理属性的技术性存在,而且是一种具有人文属性的社会性存在,是人类社会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特定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代而形成的新型社会存在形式。

那么,何为“虚拟社会”呢,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界定“虚拟社会”呢?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体系,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虚拟社会,为准确界定虚拟社会奠定认识基础。

第一,强调虚拟社会的主体始终是人。不管是物理性的现实社会,还是网络化的虚拟社会,人都是社会的主体。因为只有有了人的存在与发展,才有人的社会联系、社会关系,才有人的活动,才能形成社会这一人类共同体,才能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活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人的存在与发展,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都是不存在的,虚拟社会也不例外。虚拟社会也是基于人超越现实、扬弃自我的本质力量而兴起和发展的,现实存在的人始终是虚拟社会的创造者、主导者、组织者和受益者。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虚拟社会研究,也应该并且也必须强调人的主体性及其义务性:主体性是说明人能够以其自身的目的指向和行为活动来构建、创造对象化的、新的社会构成形式——虚拟社会;义务性是说明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更多的目的指向和行为活动来创新、发展业已兴起,且已对象化了的新的社会构成形式——虚拟社会。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虚拟社会是人有意识地运用当代科技创造性地构建适应自己生存发展的虚拟场域及其在这一场域中所形成的人的一切社会存在、社会联系、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表明了人创建、发展虚拟社会的目的性和价值性。

第二,强调虚拟社会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回顾人类发展历史,此前人类的部分活动也带有一定程度的虚拟性,如早期人类在狩猎前装扮鬼神举行的祭祀活动、演员在舞台上挥舞马鞭走几圈表示策马行万里的行为等就是如此,但这些朴素的、简单的虚拟性行为尚未形成完整的社会关系体系,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偶尔存在于某些特定的劳动、生活境域中,最多属于社会结构中的虚拟性雏形,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社会。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类需求的不断扩展,那种朴素的、简单的虚拟性活动业已不能满足人们虚拟性的需求,为此,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模式更多元的虚拟性活动以及性质更优、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虚拟性场域在当代科技革命的作用下得以涌现,以此来承载人们的虚拟性生活梦想和实现人们的虚拟化生存发展目的。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以后,当代科技革命的兴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的虚拟特性的充分发挥注入了科学的技术性基因,为人们的虚拟生活梦想的实现找到了最好的突破路径,呈现颇为壮观的“虚拟化”井喷现象,从而形成了既有别于现实社会,又与之密切相关的虚拟社会。可以说,社会存在形式的虚拟化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转化离不开当代科技,虚拟社会是当代科技革命的必然产物。

第三,强调虚拟社会是人构建的新型活动场域。虚拟社会出现之前,人们只能囿于传统的现实社会生存和发展,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人的虚拟属性的显性突出,人们运用当代科技平台创造出了一种既依赖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活动空间即虚拟社会,使人的活动场域由传统的现实社会拓展为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共同构成的二重场域。作为一种新型的活动场域,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呈现既继承又创新的关系,既与现实社会有联系,又有独立于现实社会的规律性和自在性,是对现实社会在新的科技条件下的拓展与延伸,是对人的活动场域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丰富与完善。相对于传统的、物理性的活动场域来说,虚拟社会具有非聚集性、非确定性、非独占性、非封闭性等特征,展现了作为一种人类新型活动场域的与众不同之处。所以,我们说虚拟社会的出现与快速发展,不仅意味着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且意味着人类在拓展自身的生存发展场域和活动空间方面也获得了意义重大的突破与创新。

第四,强调虚拟社会是非现实、非主观的活动场域。虚拟社会既不是现实存在的物理世界,也不是人的大脑中主观臆造的虚幻世界,而是有别于它们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存在形式:既具有客观性,又不具有实在性,即虚拟社会是客观存在于虚实相生的现代社会中的,又不像现实物理世界那样是具体的、现实感性的;既具有抽象性,又不具有主观性,即虚拟社会的一切都被符号化、抽象化、虚拟化了,各种事物、现象、关系甚至于人们的情感都被转化为“1”和“0”的格式,用高度抽象的符号、数字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也变成了符号、数字之间的互动。但是,它们又不像人的思想意识那样是主观的,即它们是虚拟化了的客观现实存在,或者说,它们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客观现实存在。是故,我们说虚拟社会是非现实非主观的活动场域。

第五,强调虚拟社会是人存在和发展的虚拟场域。无论是原有的传统的社会存在形式,还是现有的新型的社会存在形式,只有内含人的存在发展,内含人的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人文因素,才能具备社会的本质,才称得上真正的社会。我们把虚拟社会称作新型的社会存在形式,不仅强调了虚拟社会较之现实社会的继承性和创新性,而且强调了虚拟社会同样是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场域,虚拟性实践、虚拟性认识、虚拟性交往等虚拟化的行为活动都是人在虚拟社会中所从事的人的行为活动,都是人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从事的行为活动。也正是人的这些虚拟性的行为活动,才赋予了虚拟社会的社会本质属性和存在价值,“因为在其中,正是由于有了人类行为活动的介入,电子网络空间被人为赋予了社会文化内涵。本来没有任何生命色彩和社会文化属性的电子网络空间,因为有了人的行为活动,构织了人们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才被赋予了生机和活力”[10]。所以,没有人的存在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活动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也是没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因为人始终是社会的人,社会始终是人的社会。从表现形式上看,虚拟网络无外乎就是一种依托于当代科技而形成的信息传播和大数据资源共享的系统平台,很难察觉其所拥有的社会属性,但从本质内容上来说,虚拟网络却能让社会性主体身临其境般沉浸于其中,完成许多现实生活可能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社会工作任务,尤其是近年来虚拟现实、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大量运用,虚拟社会俨然演变成人们的第二生存与发展空间。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虚拟社会是人存在和发展的虚拟场域了。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虚拟社会界定为:人有意识地运用当代科技,创造性地构建的非主观非现实的虚拟性生存发展场域以及人在此场域中的活动所形成的一切社会存在、社会联系、社会关系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