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神亦祖:粤西南地区信仰构建的社会史
- 贺喜
- 2579字
- 2025-04-08 19:29:51
结语
通过对《隋书·谯国夫人传》冼夫人形象及其文本诞生的时代背景的分析,可知冼夫人传不仅是当时人所撰写的历史,也是当时人怀柔蛮夷政策的反映,因此解读这一文本必须考虑以下几层关系。
其一,作为对冯氏政策的直接建议者,魏徵在《隋书》中为冼夫人立专传。我们难以推测这样的身份和政治取向是否影响到他的历史书写。冼夫人归顺陈隋二朝、尽心事主的事迹与家风显然可以作为冯氏家族忠诚唐王朝的最好宣传,和当时皇帝与土酋间的政治与外交亦相配合。
其二,除了“宦”的层面,可能还须考虑“婚”的因素。参与《隋书》撰写的另一位大臣许敬宗嫁女与冯盎之子。[44]时人对这桩姻缘是颇有微词的。在当时的舆论中,这桩姻缘不仅是土著攀附权贵,更是许敬宗贪慕冯氏的雄厚财富。在嫁女之际,许敬宗“多纳金宝,为有司所劾,左授郑州刺史”。[45]
魏徵的建议收到了“胡、越一家”的效果,得到唐太宗的赏识,经过这样的历史过程之后,皇帝、冯氏家族,或支持冯氏的臣僚都需要塑造一位忠义的岭南圣母。
[1] 万历《高州府志》卷8《诗抄》,据日本尊经阁文库藏明万历刻本影印,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2页上。
[2] 《隋书》卷80《列传·烈女·谯国夫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01—1803页。
[3] (宋)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20之59,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3页上。
[4] (明)袁昌祚:《此山堂记》,万历《高州府志》卷9《文略》,第20页上—21页下。
[5] 王兴瑞:《冼夫人与冯氏家族:隋唐间广东南部地区社会历史的初步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16页。
[6] 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收入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30—93页。
[7]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台北:知书房出版社,1995年,第241—242页。
[8] 吕春盛:《陈朝的政治结构与族群问题》,台北:稻香出版社,2001年,第27—72页。
[9] 曾一民考察了唐代从“虔州大庾岭路”至长安、洛阳各地的交通路线。参见曾一民《唐代广州之内陆交通》,台中:国彰出版社,1987年,第4页。
[10] 《隋书》卷80《列传·列女·谯国夫人》,第1801页。
[11] 《隋书》卷80《列传·列女·谯国夫人》,第1801页。
[12] 《隋书》卷80《列传·列女·谯国夫人》,第1802页。
[13] 《隋书》卷80《列传·列女·谯国夫人》,第1802—1803页。
[14] 《隋书》卷80《列传·列女·谯国夫人》,第1802页。
[15] 《隋书》卷80《列传·列女·谯国夫人》,第1803页。
[16] 《隋书》卷80《列传·列女·谯国夫人》,第1803页。
[17] 《隋书》卷80《列传·列女·谯国夫人》,第1803页。
[18] 贞观十年,魏徵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陈书》、《北齐书》(时称“五代史”),历时七年完稿。
[19] 《陈书》提及冼夫人只有一处。《陈书》卷14《列传·王勇》载:“是时韦洸兵已上岭,丰州刺史郑万顷据州不受勇召,而高梁女子(浩)〔冼〕氏举兵以应隋军,攻陷傍郡,勇计无所出,乃以其众降。”(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214页)
[20] 《陈书》卷8《列传·周文育》,第138页。
[21] 《北史》卷91《列传·列女》,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005—3007页。
[22] 《新唐书》卷110《列传·诸夷番将·冯盎》,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12页。
[23] 《新唐书》卷110《列传·诸夷番将·冯盎》,第4112页。
[24] 在南方,主要有林士弘和萧铣两股大的势力。岭南豪酋,各有向背。宁长真以郁林、始安之地附于萧铣,冯盎以苍梧、高凉、珠崖、番禺之地附于林士弘。交趾刺史汤和,起初拒绝了林、萧双方的招降,当审知隋灭后,遂以州从铣。参见《旧唐书》卷56《列传·萧铣》,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63—2266页;《旧唐书》卷56《列传·林士弘》,第2276页。
[25] 《新唐书》卷110《列传·诸夷番将·冯盎》,第4112页。
[26] 《新唐书》卷110《列传·诸夷番将·冯盎》,第4113页。
[27] 胡注《资治通鉴》对这几处地名曾做过考证。高州,高凉郡。罗州,石城郡。春州,阳春郡。白州,南昌郡。崖州,珠崖郡。林州,桂林郡。振州,临振郡。罗州,今化州。白州,今郁林州之博白县。崖、儋、振皆在海上。振州,今吉阳军地。林州,后改绣州。参见《资治通鉴》卷190《唐纪六·高祖武德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953页。
[28] 《新唐书》卷222《列传·南蛮下》,第6326页。
[29] 据曾一民的研究,容州路即由广州逆西江经端州(今广东高要),西上入广西梧州(今苍梧县),西南行,取容州路(今广西北流),出鬼门关,可抵钦州和廉州(今合浦县),然后泛海前往安南。参见曾一民《唐代广州之内陆交通》,第142页。
[30] 《资治通鉴》卷192《唐纪八·太宗贞观元年》,第6033页。
[31] 《适园丛书》收录唐许敬宗撰《文馆词林》,于书末附残敕两页,卷数不详,第1页上—下。本书所引之敕文即出于此。岑仲勉在《唐史余沈》中对二则残敕进行了考证,认为前敕可补“贞观二年与冯盎敕”,后敕可题“贞观年中与冯盎敕”。参见《适园丛书》,据1913—1917年刊本影印,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6年;岑仲勉《唐史余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第12—13页。
[32] (唐)许敬宗:《文馆词林》残敕之二。
[33] 王兴瑞:《冼夫人与冯氏家族:隋唐间广东南部地区社会历史的初步研究》,第81页。
[34] 《资治通鉴》卷192《唐纪八·太宗贞观元年》,第6038—6039页。
[35] 《旧唐书》卷109《列传·冯盎》,第3288页。
[36] 《旧唐书》卷1《本纪·高祖》,第17—18页。
[37] 《新唐书》卷110《列传·诸夷番将·冯盎》,第4113—4114页。
[38] 王兴瑞:《冼夫人与冯氏家族:隋唐间广东南部地区社会历史的初步研究》,第51页。
[39] 《新唐书》卷207《列传·宦者上·高力士》,第5858—5859页。
[40] (唐)韩炎:《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内侍监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力士)神道碑并序》,收录于《全唐文补遗》第1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第35页。
[41] 史料中有“智”“智玳”两种写法,为行文方便,除史料原文一仍其旧外,其他处皆写作“智玳”。
[42] 《赠广州大都督冯府君神道碑》,收入(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913,《四库全书》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页下。
[43] 王兴瑞:《冼夫人与冯氏家族:隋唐间广东南部地区社会历史的初步研究》,第53页。
[44] 关于《隋书》的作者,《旧唐书》记载“魏徵等撰”,但是参加《隋书》撰述的人很多,开始以魏徵为其主编,魏徵过世之后,又由长孙无忌续为主编,完成其未竟之事业。许敬宗也曾参与撰写,《旧唐书》评价他“自掌知国史,记事阿曲”。参见《旧唐书》卷82《列传·许敬宗》,第2763页。
[45] 《旧唐书》卷81《列传·许敬宗》,第27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