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朝堂三足鼎立,激辩赈灾策!播种红薯

长安,皇宫,九霄殿内。

“上朝——”

尖细的唱喏声穿透雕花穹顶,楚国文武百官分列两排,鱼贯而入。

文臣红袍如血,以丞相为首。

武将湛蓝袍服,以太尉为尊。

随着群臣入场,偏殿又转出十名蛇纹袍宦官,硬生生站在玉阶下排成第三列。

萧澜歌默然望着下方三足鼎立之势,眼中闪过一抹厌恶。

这一任楚国,不仅女帝掌权,宦官也插手朝政,朝堂之上暗流涌动。

三方人马各自站定,彼此间目光交错,火药味十足。

萧澜歌坐在龙椅上,心中一阵烦闷。

这样的楚国,焉能有不败的道理?可叹的是,受苦的终究是天下万千百姓。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萧澜歌身旁的内侍见朝臣就位,高声宣道。

萧澜歌早已厌倦毫无意义的朝堂争斗,只想尽快结束:“众卿家,有本奏于御前,无事各归衙署。”

“臣有本奏!”

文官队列中走出一位中年儒生,躬身行礼。

“大司农不必多礼,讲!”萧澜歌淡淡道。

“启禀陛下,近日黄河中下游州县旱灾蝗灾并发,百姓需出城百里取水,蝗虫肆虐稻田。各地富商趁机囤粮,粮价上涨,民生堪忧。”

萧澜歌略一沉吟:“据潼川郡郡守回禀,当地粮价已有所控制,其他地区可否效仿?”

台下无人应答。

这时,

文官队列中又走出一人,口无遮拦道:“潼川郡距长安不过百里,灾情已趋平稳。可其他地区灾情仍在蔓延,若不及时应对,恐引发动乱。请陛下即刻下罪己诏,为百姓祈雨,消灾解难。”

“哼!”萧澜歌指尖扣着龙座,目光如冰,冷声道:“爱卿的意思是,这些天灾都是朕的过错?是上天不满朕以女子之身继位,故而降下的惩罚?”

那人低头不语,却偷偷瞥了一眼武将队列,随即沉声道:“臣不敢妄言,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请陛下三思。”

武将队列中走出一人,朗声道:“既然陛下不愿下罪己诏,那便即刻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文官队列中立刻有人反驳:“大将军,陛下尚未决策,你何故僭越?”

那武将冷笑一声:“呵呵!区区小事,陛下犹豫一刻,百姓便多受一刻苦。本将不忍百姓遭灾,替陛下分忧,何来僭越之说?”

“咳呃~~”一声尖细的嗓音响起,打断争执。

一名宦官出列,朝堂内响起一道不阴不阳的声音。

“尔等把朝堂当卖菜集市不成?还让不让陛下讲话?莫非是想造反不成?”

他目光阴厉,扫视群臣。

“国家大事,还轮不到尔一宦官妄议!”一名臣子毫不客气地回怼。

“有本事你当着咱家的面再说一遍?”宦官眯起眼睛,威胁道。

朝堂之上,气氛剑拔弩张,仿佛下一秒就要打起来。

“肃静!”

萧澜歌一声冷喝,压下众人的争吵,心中失望至极。

这就是大楚的栋梁之臣,真是朕的“好臣子”啊!

朝堂逞口舌之快,阴谋诡计难成大事。

她强压怒火,厉声道:“权力是公器,非是尔等一家一言。百姓遭难,朝廷自当全力赈灾。”

“陛下三思!”

太仓令上前一步:“朝廷粮库存粮有限,不足以应对此次灾情。当联合各地商贾百姓,共渡难关。”

立即有臣子附和:“太仓令所言非虚,倘若此时有敌国入侵,恐怕对我大楚伤害极大。”

萧澜歌眉头紧锁,不由想起三年前北齐大军南下,一路长驱直入,抵达燕檀州城下。

楚国因实力不济被迫签订“靖檀之约”,割让北方四州,每年还要进献岁贡,国力大损。

她的父皇一夜白头,身体亦是一天不如一天。

若此时耗尽国库粮草,西戎东寇趁机入侵效仿北齐,后果不堪设想。

萧澜歌不得不慎重考虑,肃然道:“就依太仓令所言,先开地方粮仓救济灾民,同时派官员与商贾协商,务必压下粮价。”

“臣愿前往赈灾!”

“臣亦愿往!”

“……”

“老奴愿为陛下分忧!”

宦官队列中走出一名老太监,躬身请命。

萧澜歌目光扫过群臣,心中暗叹,满朝文武,可托付者寥寥。

可眼下灾情紧急,她必须派心腹前往,却又因为即将南下交趾郡,不能将所有得力官员尽数调离朝堂。

这盘棋,朕……该如何去下?

……

……

丰宁县西边的荒山上,一片繁忙景象。

丰宁科学院农学院的院长沈裕民正忙得不可开交。

这些天,他带着大批农学院的学生和农民们开垦了数万顷荒山,并将培育的红薯幼苗播种。

原本荒凉的山地,如今处处焕发着生机。

“沈院长,红薯种植还顺利吗?”

屈楚萧看着满山忙碌的景象,心里很是欣慰,转头问沈裕民。

这一问,可把沈裕民气得直跺脚:“别提了!这帮老农手脚笨拙,糟蹋了不少幼苗!”

这些红薯幼苗可是他的心头肉,更何况这关系到未来百姓的生计,他格外上心,全程亲自盯着,容不得半点马虎。

“没事,红薯这东西好养活,随便一截藤埋土里都能活。”屈楚萧安慰道。

话虽这么说,沈裕民看着那些被折腾得半死不活的幼苗,还是心疼得不行。

“屈公子,这红薯真能亩产五十石?”沈裕民半信半疑地问道。

屈楚萧啃了口手里的烤红薯,自信满满:“那当然!这作物不挑地,连山林都能种。成熟后清蒸、烤着吃、煮粥都行,又香又软糯……对了,方才不是煮了不少红薯?你没吃?”

“吃了吃了,味道确实不错。”沈裕民点点头。

他种了大半辈子的地,还从没听说过哪种农作物能亩产十石以上,尤其是红薯味道还不错,心里对红薯的期待愈发强烈。

“公子,有件事我一直憋在心里……”沈裕民犹豫许久,开口问道。

“憋着干嘛?有话直说。”

屈楚萧一边咀嚼红薯,一边爽快地回应。

沈裕民斟酌了一下,问道:“咱们手头有科学的种植方法,还有土豆、红薯这样的高产作物,这都是利国利民的天大好事,为什么我们要对此严格保密,不把它们推广到全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