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苍梧县志

暴雨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白烟时,我正攥着吏部加急文书往苍梧县赶。官道旁新坟的土腥味混在雨里,衬着远处山坳中那片黑瓦屋顶格外阴郁。可当我真正踏入村口时,却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十几个孩童正在祠堂前大梧桐下的戏台上嬉戏,他们穿着崭新的红袄绿裤,踢着五彩鸡毛毽子,银铃般的笑声甚至盖过了雨声。

“这位官爷快请进!“一位系着靛蓝围裙的老妇人小跑着从旁边屋子里迎上来,油纸伞稳稳罩在我头顶。她粗糙温暖的手接过缰绳,絮絮叨叨地说着:“老身是村里的接生婆,大家都叫我林阿嬷。这大雨天的,官爷衣裳都湿透了...“她身上飘着艾草和灶灰的温暖气息,领我走进后边灯火通明的祠堂。

祠堂里热闹得出奇。二十来个村民围坐在三处火塘边,见我进来纷纷起身行礼。火堆上架着的铁锅里煮着姜汤,甜香里混着老姜的辛辣。“县太爷尝尝我们苍梧特产的桂花蜜!“扎着红头绳的姑娘塞给我一个粗陶碗,琥珀色的蜜糖在热汤里化开,碗底沉着几粒饱满的龙眼肉。

最年长的白胡子老汉——后来知道是村里的私塾先生——非要给我看他珍藏的《苍梧县志》。泛黄的纸页间夹着晒干的桂花,书案上还摆着几碟精致的点心。“赵某不才,平日教孩子们认几个字。“自称赵砚青的书生拱手时,袖口露出的霉斑被他迅速掩住,转而为我斟了杯澄澈的梅子酒。酒液入喉,竟尝出些许熟悉的味道,像是童年祖母酿的甜酒酿。

夜色渐深时,我婉拒了众人留宿的好意。林婆婆执意相送,她佝偻的身影在灯笼映照下显得格外瘦小。走到村口老槐树下,她突然拽住我的袖子:“大人可听说过...“话未说完,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声从身后传来。赵砚青扶着斑驳的砖墙,咳得整个人蜷缩起来。我正要上前,却见他指缝间渗出珍珠般的黏液,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莹白。

“老毛病了,这天气,让大人见笑了。“他飞快地用绣着并蒂莲的帕子擦手,那帕子边缘却沾着暗红的碎屑。林婆婆的灯笼突然剧烈摇晃,火光在她皱纹间投下蛛网般的阴影:“二十年前陈县令到任那晚,也是下着这样的雨...“

回驿馆的路上,总觉得有人在暗处窥视。直到关上门,才发现官靴底沾着几粒糯米。起初没在意,可半夜被“沙沙“声惊醒时,那些米粒好像正在地板上蠕动,每粒中间都裂开细小的口子,露出里面血红的米芯。

“大人醒醒!“林婆婆撞开房门,她半边脸的血肉像融化的蜡一般剥落,露出森森白骨:“他们来了!老身对不住您...“话音未落,赵砚青的头颅突然从门框上方倒垂下来,他的脖颈像蛇般扭转,嘴角咧到耳根:“林阿嬷不是说,要请县太爷尝新收的糯米吗?“

祠堂方向传来此起彼伏的刨土声。月光下,那些白天还对我笑脸相迎的村民正从坟地里爬出。私塾先生的白胡子沾满腐土,红头绳姑娘的辫子里钻出蜈蚣,他们手腕上还戴着踢毽子时的银镯子,此刻在死寂中叮咚作响。

林婆婆流着血泪将陶罐砸向火塘,爆燃的火焰中浮现三百具焦尸的虚影。“陈景年烧了艾草林炼丹,害全村染上尸米蛊...“她的声音混在骨骼摩擦声中,“只有月晦之夜用生人血,才能让这些孩子安睡...“

我踉跄着后退,却撞进一个冰冷的怀抱。赵砚青的指甲已经长成乌黑的利爪,他贴着我的耳畔轻声道:“大人白天喝的梅子酒,是用第一任县令的骨瓮酿的...“他的舌头分叉如蛇信,舔过那本《苍梧县志》上被血渍掩盖的名字——那分明是我的字迹。

我猛然从赵砚青的怀抱中挣脱,后背撞上祠堂斑驳的木柱。那本县志“啪“地落进积水里,墨迹晕染开来,竟浮出一张与我别无二致的脸——二十年前的陈县令,眉间多了一粒朱砂痣,正诡异地冲我微笑。

“大人现在明白了吧?“林婆婆腐烂的指尖划过我腰间玉带,“这轮回的戏码,老身已经看了二十遍。“她突然掀开衣襟,心口处赫然钉着三枚生锈的棺材钉,“每次新县令来,老身都要重新死一次...“

您知道陈县令第一晚吃了什么吗?“林婆婆腐烂的嘴角突然扭曲成笑,从怀里掏出一块布满霉斑的玉佩,“和您一样,喝了王寡妇的梅子酒,吃了赵书生呈的龙眼糕。“玉佩上“景年“二字被血垢糊住,边缘还粘着半片孩童的乳牙。

祠堂的梁柱突然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纷纷扬扬落下些黄褐色的粉末。我抬头看见房梁上刻满密密麻麻的划痕——全是“正“字,足足四百多个。赵砚青的指甲不知何时已抠进我的肩膀,声音忽远忽近:“陈大人每天划一道,直到凑够三百童子...“

暴雨中我的脑海里忽然闪过几段陌生记忆:

我看见自己(陈景年)站在丹炉前,铜镜里映着张癫狂的脸。炉火映照着案几上的《千金要方》,其中一页被血渍浸透:“取未破身童男女各一百五十,以糯米填七窍,可炼成长生丹...“

恍惚又见县衙后院,三十口大缸泡着发胀的孩童尸体,水面飘着的正是白天在祠堂喝过的桂花。衙役们用木棍搅拌缸中物,白沫里浮沉着银镯碎片。

最清晰的是某个深夜,我亲手将哭喊的林婆婆孙女塞进丹房。小女孩的绿头绳挂在炼丹炉的铜环上,烧焦的辫梢还系着白天踢过的毽子...

“想起来了吧?“林婆婆的脸突然变成少女模样,右耳垂缺了一块——正是当年被炉火烫伤的疤痕。她解开衣带,腹部赫然缝着那个焦黑的毽子:“您拿阿莲炼的丹,最后被知府大人吐在了祭坛上。“

赵砚青突然撕开自己的袍子,胸腔里没有心脏,只有一团蠕动的人发。发丝间缠着枚褪色的香囊,正是白天私塾先生说要送给新县令的“见面礼“。“三百个孩子的头发,“他拨开发团,露出里面嵌着的知府官印,“陈大人说这样能镇住怨气...“

地面裂开的缝隙里伸出无数小手,每只掌心都刻着“景年“二字。它们抓着我的脚踝往下拖时,我瞥见泥土深处有金光闪烁——那是二十具穿着官服的骷髅,每具都保持着书写姿势,最前面那具手中的毛笔,正是赵砚青白天给我看的那支“家传狼毫“。

“大人可知为何能找到您?“林婆婆的声音突然从地底传来。我的膝盖陷入泥沼,看见腐烂的县志残页上记载着:陈景年,庚午年三月初三生,与现任县令李大人...后面的字被蛆虫蛀空,但生辰八字分明是我的。

暴雨突然变成血雨。每一滴落在地上都化作米粒大小的骷髅,它们蹦跳着。

祠堂方向突然传来整齐的童谣声:“新县令,旧县令,都是炼丹好材料...“白天踢毽子的女童们排着队走来,她们手腕上的银镯子沾满泥浆,踢毽子的动作变得僵硬机械。最前面的女孩抬起头,天灵盖竟缺了一块,脑组织里蠕动着白色的米虫。

她们齐声唱着,每唱一句就集体定格。月光照在她们青紫的小脸上,嘴角以相同的弧度上扬。

赵砚青的脊椎发出竹节爆裂般的脆响,身形骤然拔高三尺。他腐烂的袍子下摆露出森森腿骨,上面密密麻麻刻满了字——全是历任县令的绝笔。“陈大人当年用的丹方,“他的声音突然变成男女老幼的混响,“需要三百具活尸做药引...“

地面开始剧烈震动。我踉跄着退到老槐树下,树皮突然裂开,渗出粘稠的黑血。白天挂满红绸的树枝,此刻垂着无数绞索,每根绳结里都卡着半截孩童的指骨。

“跑啊!怎么不跑了?“赵砚青的白胡子突然脱落,露出溃烂的下巴。他举起焦黑的手杖,杖头镶嵌的正是白天给我看的那枚龙眼核,此刻正汩汩冒着血泡。

我转身扑向村口的石磨,却看见白天的暗红粉末组成了完整的舆图——整个苍梧县的地形,每处宅院都标着朱砂画的符咒。最中央的县衙位置,钉着个稻草人,胸口插着我的牙牌。

“时辰到了。“林婆婆突然平静下来,她撕开自己的头皮,里面竟藏着张完整的黄符。三百具行尸同时跪拜,腐烂的声带挤出嘶吼:“恭迎县令归位——“

暴雨骤停。浓雾中浮现出二十顶一模一样的官轿,轿帘掀开,每个里面都坐着个“我“。有的已经腐烂生蛆,有的正在融化,最前面那个穿着前朝官服,正用骨笔在县志上书写着什么。

赵砚青的利爪搭上我肩膀时,怀里的吏部文书突然自燃。火光照亮祠堂匾额后的暗格——那里整整齐齐码着二十套七品鸂鶒补服,每件心口位置都浸着发黑的血迹。

“第二十一任县令,“林婆婆的声音突然变得清亮,她腐烂的皮肉像蛇蜕般脱落,露出底下少女般的肌肤,“该换您来写县志了...“

浓雾吞没视野的最后一刻,我听见村口传来熟悉的马蹄声。雨幕中,又一个“我“正攥着加急文书策马而来,腰间牙牌在闪电中泛着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