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别集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
- 齐文榜
- 2746字
- 2025-03-31 11:21:10
唐别集考卷第七
李遐叔文集
李華(七一五~七六六)字遐叔,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開元中進士及第,天寶初復中博學宏詞科首,官秘書省校書郎、監察御史、右補闕等。以受安禄山僞職,亂平後貶杭州司户參軍。廣德初入李峴幕,永泰初擢檢校吏部員外郎,次年以風痹去官,客隱楚州而卒。
李華乃韓柳古文運動的先驅,與蕭穎士齊名,合稱“蕭李”。其生平著述頗富,獨孤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謂其有《前集》十卷、《中集》二十卷,自志學至校書郎已前所作八卷,尚不在其數。獨孤氏《序》曰:
素所著者,多散落人間。自志學至校書郎以前八卷,並《[舜]〔常〕山公主志文》、《竇將軍神道碑》……並因亂失之,名存而篇亡。自監察御史以後迄至於今所著述者,公長男羔字宗叙編而集之。斷自監察御史以前十卷,號爲《前集》,其後二十卷,頌賦詩歌碑表序論誌記讚祭文且一百四十四篇,爲《中集》。……他日繼於此而作者,當爲《後集》。及常遊公之藩也久,故録其述作之所以然,著於篇。(《李遐叔文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據此,獨孤氏作《序》時李華尚在世,長子李羔已將其自任監察至作《序》時所著編爲《前集》與《中集》,共三十卷。而自志學至校書郎以前八卷,未列入正集;少年所著,則早已散落人間。若是,中唐至五代時期世人所傳者,當爲《前集》與《中集》三十卷。至於《後集》,由後世公私書目絶無提及這一點看,應未纂集。《舊唐書》本傳謂李華有集十卷,所記僅爲《前集》,而不及《中集》二十卷,非是。
入宋,《崇文總目》卷五十九著録《李華集》二十卷,未提《前集》。稍後《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録《李華前集》十卷、《李華中集》二十卷,可見北宋時三十卷尚完整存世。而自志學至校書郎以前八卷,未見諸家書目著録,當已散逸。但是南宋時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録解題》均未著録華集,《文獻通考·經籍考》亦不列華集之目,這表明三十卷本當於兩宋兵燹中散逸。至於《宋史·藝文志七》著録《李華集》二十卷,明焦竑《國史經籍志》著録《李華前集》十卷、《李華中集》二十卷,二《志》均非當時國家藏書實録。《宋史·藝文志》是據宋人幾種書目湊合而成的,《國史經籍志》亦是據前代幾種書目彙集編定的,所以均不能證明華集當時尚存。倒是楊士奇所編《文淵閣書目》,乃明英宗正統初内府文淵閣藏書的實録(見楊士奇《文淵閣書目·題本》),然該目未見著録《李華集》。可見《李華集》三十卷於兩宋兵燹中徹底散逸,殆可無疑。而唐人别集亡於兩宋兵燹者夥矣,《蘇頲集》等都是適例。
明以後所傳《李華集》,乃重輯本,然而何時何地由何人所輯,則不得而知。清以後,最先著録《李華集》者乃《四庫全書總目》,其略曰:
《李遐叔文集》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舊唐書》稱華有文集十卷。獨孤及序則稱自監察以前十卷號爲《前集》,其後二十卷爲《中集》,卷數頗不合。馬端臨《經籍考》不列其目,則南宋時原本已亡。此本不知何人所編,蓋取《唐文粹》、《文苑英華》所載,裒集類次,而仍以及《序》冠之。有篇次而無卷目。今釐爲四卷,著之於録。……集中原有盧坦之、楊烈婦二傳,檢勘其文,皆見於李翱集中,當由誤採,今並從刊削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〇,頁一二八六)
據此,《四庫》據以入録者乃浙江吴玉墀家藏本,爲後人據《唐文粹》、《文苑英華》裒集類次,不分卷第。至四庫館臣,方分編四卷。而吴氏本爲何人何時所編,則館臣亦不清楚。吴氏藏本中原有盧坦之、楊烈婦二傳,乃李翱作品,故館臣删之。四庫本卷一爲賦三、序十四、書三、頌十、讚十六,凡四十六首;卷二爲論四、銘二、傳二、碑八,凡十六首;卷三爲記十四、墓誌銘二、墓表一、墓碣銘一,凡十八首;卷四祭文四、誄一、吊文一、雜文四、賦一、言一、碑銘二、碑五、記三、墓誌銘一、詩二十八,凡五十一首,詩文共百三十一首。編次稍顯混亂些,如賦既冠卷一之首,然卷四仍有賦一首;卷二既有碑八首,而卷四仍有碑五首;卷三既有墓誌銘二,而卷四仍有墓誌銘一首,等等。此本詩文首數,較《中集》尚相差十三首,更不要説還有《前集》十卷了,可見散逸的確不少。
《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録《李遐叔文集》四卷,精鈔本。丁氏曰:“文集佚於南宋,馬端臨《經籍考》不列其目。此本後人取《文粹》、《文苑英華》諸書編集,仍冠獨孤及序於首。向不分卷,館臣以其銓序頗備,析爲四卷。當時書多譌字,吴尺鳧焯校正之。乾隆間鮑渌飲廷博鈔進之,浙江採進遺書載其目也。”(《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二十四)據此,《四庫》所據底本乃浙江鮑廷博鈔進,且經吴尺鳧校勘,故文字較精。吴尺鳧焯,蓋即《四庫總目》所説的吴玉墀。然浙江進呈本究竟爲誰裒集,丁氏亦未知其詳。丁氏所記四卷精鈔本,所據則爲四庫本。
今國家圖書館藏一清鈔本《李遐叔文集》四卷,由卷數可知爲四庫本的迻録本。又上海圖書館藏清顧氏藝海樓鈔本《李遐叔文集》四卷附録一卷,此本潘景鄭《著硯樓書跋》有著録,謂以墨格鈔寫,所據亦四庫本,長洲顧沅校正,並謂獨孤及《序》稱百四十四篇,今集所存百三十三篇,所失蓋亦無幾焉,且謂《四庫提要》稱是集從《唐文粹》、《文苑英華》裒集類次,然文辭時有闕失,疑未必出於二書矣。不過四庫本各篇究竟輯自何書,潘氏亦未提及之。
臺灣“中央圖書館”藏有清勞權丹鉛精舍傳寫《李遐叔文集》四卷,有勞權校、清鄧邦述題記。此本清吴昌綬嘗見之,並題記曰:“《李遐叔文集》久佚,《四庫》著録,乃前人取《唐文粹》、《文苑英華》諸書裒集類次。此勞氏丹鉛精舍傳寫閣本,從所出各善本一一校勘,並據《李太白集》、李瀚《蒙求》、《書苑精華》補文三首。卷中墨筆,皆出顨卿手;朱校未詳何人,或云顨卿兄青主筆也。青主名檢,一字子及,見拙著《勞氏三君子傳》中。授經京卿新自廠肆購得,屬爲題記。”可見勞權此四卷鈔本,所據乃“閣本”,而所謂“閣本”,當爲文淵閣、文源閣、文溯閣、文彙閣等所謂《四庫全書》南北之七閣書也。然勞權所據究竟爲何閣書?吴氏没有明言。所可貴者,此本經勞氏以善本重新校勘一過,並輯補佚文三首,故較之四庫本,此本文字更精、篇目更多一些。
以上所述皆詩文合集。至於李華詩集,今知有明萬曆十三年乙酉(一五八五)吴琯彙編《盛唐詩紀》所收《李華詩》二十六首,與蕭穎士詩合編一卷。再就是統籤本《李華詩》一卷,所據底本乃詩紀本,胡氏又輯補佚詩《雲母泉詩》一首,共二十七首,殘句一。又全唐詩本《李華詩》一卷,《全唐詩》是在《唐音統籤》和《全唐詩稿本》的基礎上編輯而成的;而季氏《稿本》之《李華詩》,乃是將詩紀本之《李華詩》原刻入編,再補入《尚書都堂瓦松》、《海上生明月》二首編輯而成,故《稿本》共二十八首。康熙編《全唐詩》所收《李華詩》一卷,則是將季氏《稿本》之《李華詩》全部入編,再據統籤本補入《雲母泉詩》一首編輯而成的,故《全唐詩》共二十九首,成爲一時收詩最多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