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较离谱的缺粮情况

“对魏是战是和,寡人还需一阅储粮的情况。”

赵恪放下手边政务。

“这是国内的储粮情况。”

不用翻找,毛遂立马呈上。

其实,储粮情况跟对魏策略,本来放一起的。

他们不放一起,就是听听君王,有无注意到缺少什么。

“这么少…”

赵国粮少,赵恪略有耳闻,结果超乎他的预料。

各地粮仓的储存量,仅满足后面的日常所需,多调一些用于军事,势必影响当地的粮价。

并且,遇上天灾需要救济,得留一定的粮食作为预存。

邯郸的太仓,也好不到哪去,储存量接近见底,不足以支撑大军的连续作战。

缺粮情况,到了那么离谱的地步!

赵国攻繁阳,满打满算不到半月,却是把太仓的储粮,消耗到见底。

可以向其余国家买粮吗?

答案是不行,诸国拒绝卖粮给大赵。

碍于大赵依旧强劲的军事,他们允许商业来往,唯独粮食不能流通,违反的商人会重罚。

在诸国眼中,强大的军事加不缺粮食,就是二号强秦。

一个就已经头大,谁都不愿看见,第二个强赵诞生,心照不宣的联合提防。

所以,缺粮等于相对安全。

得,大赵存在的问题,又暴露一个。

“继续作战,调用维持日常的粮食,将导致价格上涨。”

“光靠太仓中的储粮,无法继续作战。”

了解完储粮情况的赵恪说道。

“是的,坚持进攻魏国,国内面临的问题更多。”

毛遂的观点是停战。

“再一个,魏军已然战败,丢了繁阳,退至黄城一带。”

“威慑魏国目的达到,我大赵可以和,也只能和。”

赵恪选出战与和。

“只能和,老臣与毛中尉,共同商议的结论。”

赵豹说出他们的决策。

他们处理过不少政务,接触许多事,才积累的经验。

没有他们的提示,君王直指根本,只有十四岁,很难得。

“此和,并非魏国战败的和。”

赵恪转而说道。

“王上请说。”

还有别的说法,两人倾耳细听。

“前不久,我大赵王权交替,发生迎回队伍的文书被抢一事……”

“正是有魏国方面,其细作提供的线索,方才查出背后指使者。”

“我大赵,不仅仅擅长军事,亦擅长礼仪,故和。”

赵恪的话语层次分明。

“说的好,诸国常评我大赵野蛮,然,礼仪方面亦不差!”

毛遂开始正视,面前的这位少年君王。

处理起政务并不稚嫩,相反,显得十分老练。

“魏国帮我大赵查明,双方以此为和,礼尚往来矣。”

赵豹讶然。

他们两个辅臣,考虑到各个方面,就是想不到这点上。

照这么处理,对魏策略的水平,硬生生拉升一个层次,以往评大赵野蛮的国家,都得说一声有礼有仪。

因为大赵经胡服骑射后,诸国就叫他们野蛮国家,有辱斯文。

“头次尝试处理政务,还行。”

赵恪没必要迎合辅臣,就对魏策略本身,制定出的合适方案。

“此是复夺晋阳一事。”

君王处理的对魏策略,称得上是上佳,赵豹呈上一件军务。

“军务方面。”

赵恪拿了过来。

“复夺晋阳…”

秦军攻占上党一地,大部分地区,趁势进攻晋阳一带。

那年长平之战结束,秦昭襄王不听白起继续进攻,犯了战略上的错误,错失一举灭赵的时机。

围攻邯郸不成,魏楚来援,秦军反被大量杀伤,秦国自己也元气大伤。

获取的战果全丢失,被反推回去。

故此,才在近年任命王龁率军进攻,重占韩国上党的大部分地区。

去年,秦将蒙骜率军发动猛攻,在赵援军来之前,下晋阳城设立太原郡。

晋阳是大赵的起源地,最初定都便在晋阳,后面迁都来的邯郸。

老都城这里,拥有不弱的统治基础。

当地庶农,包括贵族们,联合爆发过一次反秦,被蒙骜所部秦军镇压下去。

前年才丢失的领土,人心尚未安定,还偏向大赵,可以反攻回去。

时间往后拉长,复夺晋阳的难度,要高出目前很多。

“复夺晋阳要稍后,即便用上大半储粮,不顾粮价的上涨,战事亦结束不了。”

“急于求战下,反为秦军所趁。”

赵恪把这份军务放一旁。

“前年失地,人心未安定下来,可为内应,拿下晋阳城,足以解除粮荒。”

毛遂反而主战。

晋阳是军事重地,储存着大赵,秦国的大量军械,粮食。

上党地区秦军的后勤,一概由晋阳提供,可见储存量的多少,补回消耗的粮食还有剩余。

至于财政方面,国内的商业繁荣,反倒是够用。

“双方进行对峙的消耗,耗不过秦军。”

提及消耗战,赵豹很有阴影。

“并非与秦消耗,待秋收有粮,再行复夺的战事。”

毛遂熟知大赵的短板。

“秋收有粮,但是,无法支撑规模大的战争。”

赵豹这个掌管军事的右司马,持反对的主张。

“有未定的人心作内应,一批秋粮支撑作战,不试试,怎么知道拿不回!”

毛遂反驳。

攻不下晋阳,结束战争便是,不是非得死磕。

“不可,如果有其它战事,岂不是无法应付?”

赵豹坚持自己的看法。

“二位卿家,就复不复夺晋阳一事,皆有其理。”

赵恪开口了。

“臣等一番争执,让王上见笑了。”

两人揖起一礼。

“复夺晋阳,关键在粮足,解决这个问题,不用等到秋收。”

赵恪当然晓得,时间不能拖太久。

“大赵自己没余粮,各国禁止卖粮给我们,不然去年就开战了。”

毛遂苦恼道。

打个繁阳,进至黄城,太仓储粮消耗到见底,又没有其它方法,可以多出一批粮食。

“反之储粮一足,用不着争执,即刻发兵晋阳。”

赵恪又是说道。

“正是此理,预防久战不下,尚有一定余粮,支撑可能发生的战事。”

不知不觉,争执不下的赵豹两人,逐渐注重少年君王的发言。

“缺粮的情况,从何时开始?”

赵恪询问道。

“胡服骑射变法,在全国铺开,对外战争逐年增加,刚刚持平。”

“惠文王时期,初露缺粮,只是不当一回事。”

“到孝成王时期,无比明显,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现状,接着遇上长平一战,直接暴露这个情况。”

赵豹阐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