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程雨晴的高跟鞋卡在田埂的泥缝里时,她终于崩溃了。
“这破地方!“她用力拔出鞋跟,昂贵的真皮上已经沾满了泥浆。远处传来几声犬吠,像是在嘲笑这个狼狈的外来者。
三小时前,她还在城市的高档写字楼里,穿着剪裁得体的职业套装,指挥着一个二十人的团队。而现在,她站在青山村的村口,拎着一个塞得鼓鼓的行李箱,脚下是坑洼不平的土路。
手机震动起来,是猎头的电话。程雨晴深吸一口气,接通了:“王总。“
“程总监,实在抱歉,那个职位对方已经定了内部人选...“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歉意,“不过你放心,我会继续帮你留意其他机会...“
“谢谢,不用了。“程雨晴平静地挂断电话,这是两周来第五个拒绝。三十五岁,年薪百万的市场总监,一夜之间成了被裁员的“高龄白领“。
更糟的是,三天前医院打来电话,母亲陈桂芳的肺癌复发了。
行李箱的轮子在土路上发出沉闷的声响,程雨晴拖着它向记忆中的老宅走去。十年了,自从大学毕业后,她就再没回过这个生她养她的小山村。每次母亲打电话来,她总是用工作忙搪塞过去,然后打一笔钱回去。
“城里的钱好赚,但留不住人。“母亲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响起。
转过一个弯,老宅出现在眼前。程雨晴愣住了——记忆里那个爬满牵牛花的温馨小院,如今墙皮剥落,屋顶的瓦片残缺不全,院子里杂草丛生。
“晴丫头?“一个沙哑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程雨晴转身,看见一个佝偻着背的老妇人,脸上皱纹纵横,但那双眼睛她还认得:“刘婶?“
“真是你啊!“刘婶激动地拍着大腿,“你妈前两天还念叨你呢,说你快回来了...“她突然停住,像是意识到说漏了嘴。
程雨晴心头一紧:“我妈知道我要回来?“
刘婶支吾着:“桂芳姐一直说...说你会回来的...“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屋内的景象让程雨晴鼻头一酸。虽然简陋,但收拾得一尘不染。墙上的老式挂钟还在走着,茶几上摆着一盘洗净的野山楂——她小时候最爱吃的。
“妈?“她轻声唤道。
里屋传来一阵咳嗽声,然后是母亲虚弱却惊喜的回应:“晴晴?“
病床上的陈桂芳比程雨晴记忆中瘦小了许多,头发几乎全白,但见到女儿的那一刻,眼睛亮了起来:“我就知道...你会回来...“
程雨晴跪在床边,握住母亲骨瘦如柴的手:“妈,我回来了,我带你进城治病...“
陈桂芳摇摇头:“不去啦...我这病我知道...能在家里走,是福气...“她突然剧烈咳嗽起来,程雨晴慌忙去拍她的背,摸到一把嶙峋的骨头。
“晴晴...妈有件事要告诉你...“陈桂芳喘匀了气,指着床底下的一个木箱,“那里面的东西...是留给你的...“
程雨晴拖出那个积满灰尘的木箱,打开后愣住了——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几本笔记本,还有几个布包。她翻开最上面的一本,是母亲的笔迹,记录着各种作物的种植方法、节气变化、土壤改良...
“这是...“
“咱家的地...不能荒了...“陈桂芳艰难地说,“我这些年...一直帮你照看着...现在交给你了...“
程雨晴哭笑不得:“妈,我是个做市场的,哪会种地啊?“
“不会...可以学...“陈桂芳固执地说,“这地...养活了咱家三代人...不能断在你手里...“
夜里,程雨晴躺在儿时的小床上辗转难眠。透过窗户,她看见月光下的田野,那是母亲为她守着的“家业“——三亩薄田。在城市打拼十几年,她早已忘了土地的味道,现在却要回来当农民?
手机屏幕亮起,是一条银行短信——她的存款余额。裁员补偿金加上积蓄,看起来不少,但如果母亲病情恶化...她不敢往下想。
“也许...暂时种点东西过渡一下?“她自言自语,随即被这个荒谬的想法逗笑了。但笑着笑着,眼泪却流了下来。
第二天一早,程雨晴被窗外的鸟叫声吵醒。她迷迷糊糊走到院中,发现刘婶已经在那儿了,正麻利地拔着杂草。
“刘婶,您这是...“
“帮你收拾收拾啊,“刘婶头也不抬,“桂芳姐这些年不容易,一个人撑着这房子和地...现在你回来了,得把家业撑起来。“
程雨晴蹲下来帮忙,不一会儿就腰酸背痛。刘婶看着她笨拙的样子直摇头:“城里姑娘就是娇气。来,我教你...“
中午时分,程雨晴已经汗流浃背,手上磨出了水泡,但院子总算有了点模样。她正想休息,刘婶又递给她一把锄头:“走,带你看看你家的地。“
穿过村子时,程雨晴感受到了四面八方投来的好奇目光。几个晒太阳的老人对她指指点点,隐约听到“老程家的闺女““听说在城里混不下去了“之类的议论。
“别理他们,“刘婶小声说,“村里人闲得慌,就爱嚼舌根。“
程雨晴家的地在村东头,三亩大小,现在长满了杂草。地头立着一块斑驳的木牌,上面歪歪扭扭写着“程家地“三个字。
“你妈这些年腿脚不好,就租给老张家种,今年合约到期了...“刘婶解释道。
程雨晴蹲下身,抓起一把土,黑褐色的土壤从指缝间漏下。她突然想起小时候跟在母亲身后捡麦穗的情景,那种泥土的芬芳似乎还留在记忆里。
“种什么好呢?“她下意识问。
刘婶惊讶地看着她:“你真打算种地?“
程雨晴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总得试试。“她想起母亲床底下那些笔记本,也许那里面会有答案。
回程路上,一个骑着摩托车的年轻男子在她们身边停下。男子约莫三十出头,皮肤黝黑,穿着沾满泥点的工装裤,却有一双异常明亮的眼睛。
“刘婶,这是新来的?“男子打量着程雨晴,声音低沉有力。
“这是老程家的闺女雨晴,刚回来。“刘婶介绍道,“这是林卫东,咱村的农技员,大学生哩!“
林卫东点点头:“听说过程姐,城里回来的高材生。“他的语气里听不出是赞赏还是揶揄。
程雨晴勉强笑了笑:“你好。“
“要种地?“林卫东直截了当地问。
“有这个打算...“
“现在不是好时候,“林卫东皱眉,“春播过了,夏播还早,你错过了最佳时机。“
程雨晴感到一阵莫名的挫败:“那怎么办?“
林卫东思考了片刻:“可以种些生长期短的蔬菜,或者...“他突然眼睛一亮,“你家的地是不是以前种过药材?“
程雨晴一头雾水,刘婶却接话道:“对啊,桂芳姐以前种过黄芪、当归...“
“那就种药材,“林卫东说,“现在市场上中药材价格不错,而且你家的地适合。“他顿了顿,“如果需要帮助,可以来农技站找我。“
摩托车轰鸣着远去,程雨晴望着他的背影出神。
“小林人不错,“刘婶意味深长地说,“就是命苦,媳妇跟人跑了,留下个孩子...“
程雨晴没接话,她脑子里已经在盘算着种药材的可能性。也许,这真的是一个机会?
晚饭后,程雨晴仔细翻阅母亲的笔记本。那些密密麻麻的记录里,不仅有传统种植方法,还有许多创新的尝试。最后一本笔记的扉页上写着一行字:“给我最爱的晴晴——土地不会辜负真心待它的人。“
程雨晴的眼泪滴在纸页上。她擦干眼泪,继续翻看,在笔记本的最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记录——母亲十年前就开始尝试有机种植,并且培育出了一种特殊品种的小麦,产量不高但品质极佳。
“原来妈妈一直在研究这个...“程雨晴喃喃自语。她突然明白了母亲坚持要她回来的原因——这不是简单的守土责任,而是一份未竟的事业。
第二天一早,程雨晴就去了农技站。简陋的平房里,林卫东正在给几个农民讲解病虫害防治。他看见程雨晴,微微点头示意。
等人群散去,程雨晴走上前:“我想试试种药材,需要准备什么?“
林卫东挑了挑眉:“认真的?“
“非常认真。“
林卫东放下手中的资料,直视她的眼睛:“为什么?“
程雨晴没想到他会这么问,一时语塞。为什么呢?因为母亲的心愿?因为失业后的无奈?还是因为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未了的牵挂?
“我...想试试不一样的生活。“她最终说道。
林卫东看了她一会儿,突然笑了:“好,那就从认识土壤开始。“
接下来的几天,程雨晴跟着林卫东学习基础农业知识。她惊讶地发现,种地远比想象中复杂——土壤PH值、微量元素含量、轮作休耕...每一门都是学问。
“你学得很快,“林卫东评价道,“比我想象的强。“
程雨晴擦了擦汗:“市场营销和农业其实有共通点——都需要了解'土壤',只不过一个是市场土壤,一个是真实的土壤。“
林卫东若有所思地看着她:“有意思的比喻。“
在选定了种植黄芪和当归后,程雨晴开始清理田地。林卫东借给她一台小型旋耕机,但大部分工作仍需手工完成。每天回到家,她都累得几乎爬不上床。
但奇怪的是,这种疲惫却让她睡得特别踏实,不再像在城里时那样辗转反侧。而且,母亲的咳嗽似乎也减轻了些,偶尔还能下床走动。
播种那天,村里来了不少看热闹的人。程雨晴按照林卫东教的方法,小心翼翼地撒下种子,然后覆土、浇水。
“能成吗?“一个围观的老汉嘀咕道,“城里人哪会种地...“
程雨晴假装没听见,专注地完成每一个步骤。林卫东在一旁默默观察,偶尔纠正她的动作。
完工时已是夕阳西下,围观的人群早已散去。程雨晴站在地头,望着平整的田垄,一种奇妙的成就感涌上心头。
“第一天而已,“林卫东递给她一瓶水,“后面还有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够你受的。“
程雨晴接过水,大口喝着:“我知道。“她顿了顿,“谢谢你。“
林卫东摇摇头:“不用谢我,我只是...“他似乎在斟酌用词,“好奇你能坚持多久。“
程雨晴望着天边的晚霞,轻声说:“我也好奇。“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远处传来雷声。
“不好!“林卫东脸色一变,“要下暴雨了!刚播的种子会被冲走的!“
程雨晴还没反应过来,豆大的雨点已经砸了下来。林卫东一把抓住她的手腕:“快!去找塑料布!“
两人冒雨跑回村里,叫上几个邻居,拿着能找到的所有塑料布冲回田地。雨越下越大,程雨晴浑身湿透,鞋子里灌满了泥水,但她顾不上这些,和林卫东一起将塑料布铺在田垄上,用石头压住边缘。
等全部盖好,所有人都成了落汤鸡。程雨晴的头发贴在脸上,冷得直发抖,但看到种子被保护住了,她忍不住笑了出来。
“还笑,“林卫东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这只是第一关。“
回村的路上,程雨晴脚下一滑,差点摔倒。林卫东眼疾手快地扶住她,两人的手短暂相握,又迅速分开。
“小心点。“他低声说,声音几乎被雨声淹没。
那天晚上,程雨晴发起了高烧。迷迷糊糊中,她感觉有人给她喂药、擦汗。半梦半醒间,她似乎看见林卫东站在床前,但第二天醒来,房间里只有母亲担忧的面容。
“小林昨晚送你回来的,“母亲说,“你晕倒在路上了。“
程雨晴想起那个温暖的触感,脸突然有些发热。
三天后,程雨晴的病好了,她迫不及待地去看她的田地。暴雨过后,塑料布下的种子安然无恙,有几处甚至冒出了嫩绿的小芽。
“它们活了!“她兴奋地对跟在后面的林卫东说。
林卫东蹲下身检查幼苗:“别高兴太早,后面还有...“
“我知道,还有很多困难,“程雨晴打断他,“但至少开始了,不是吗?“
林卫东看着她闪闪发光的眼睛,第一次露出了真诚的笑容:“是的,开始了。“
就在这时,程雨晴的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号码,接通后,对方自称是某知名农业公司的采购经理,听说她这里种植传统药材,想谈谈合作事宜。
程雨晴惊讶地看着林卫东,后者耸耸肩,表示不知情。挂断电话,程雨晴感到一阵兴奋——也许,这条意外的乡村之路,真的能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