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王姬贵
-**早年经历与继位**:姬贵是周灵王的儿子,在周灵王去世后,于公元前544年继位成为东周的第十二任君主。当时的东周,王室已经逐渐衰微,诸侯势力日益强大,但周景王仍怀揣着恢复王室权威的抱负登上了王位。
-**财政困境与铸钱之举**:周景王在位期间,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王室的经济状况窘迫到连日常的器皿都要向各国乞讨。为了改善财政状况,公元前524年,周景王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铸造大钱。这是我国文献中关于铸钱的最早记录。他希望通过铸造新的货币,来增加王室的财富,解决财政上的捉襟见肘。然而,这一举措却引发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新铸的大钱投入市场后,导致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百姓们叫苦不迭,经济秩序陷入了混乱。尽管周景王的初衷是为了挽救王室的经济危机,但这一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百姓对王室的不满。
-**“数典忘祖”事件**:在一次王后穆后的葬礼上,晋国派荀跞和籍谈为使节前往洛邑参加葬礼。葬礼结束后的宴会上,周景王趁着酒意,向各国使者赐酒时,质问晋国为何没有器物送给王室。籍谈以晋国受封时未赐以礼器且忙于对付戎狄为由推脱,周景王听后大为不满,当场列数了王室历年赐予晋国的众多礼器,斥责籍谈“数典而忘其祖”。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周景王在面对诸侯时试图维护王室尊严的努力,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周王室与诸侯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周景王对诸侯贡赋减少的不满和无奈。
-**王位继承问题**:周景王在王位继承人的选择上犹豫不决,引发了王室内部的纷争。他原本立长子太子寿为继承人,但太子寿早死,于是又立姬猛为太子。然而,景王后来却宠爱庶长子姬朝,在病重时甚至想要大夫孟宾扶立姬朝为太子,这使得王室内部围绕着王位继承形成了对立的两派。一派支持姬猛,以大夫单子、刘子为代表;另一派则支持姬朝,以王子朝之傅宾起为代表。这种内部的分裂为后来的王子朝之乱埋下了隐患。
-**政治局势与诸侯关系**:周景王在位的25年里,东周处于春秋后期,诸侯争霸的局面愈发激烈。周王室的权威已经大不如前,但周景王仍试图在诸侯之间维持一定的影响力。他一方面努力维持与一些诸侯的关系,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对一些诸侯的不敬和不服从感到愤怒和无奈。例如,在与晋国的交往中,就通过“数典忘祖”这样的事件表达了对晋国的不满。然而,他的这些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地位,东周在诸侯纷争的局势中愈发显得风雨飘摇。
###周悼王姬猛
-**继位背景**:姬猛是周景王的嫡长子,在周景王去世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本应顺理成章地继承王位。但由于周景王生前对庶子姬朝的宠爱,以及在王位继承问题上的摇摆不定,使得姬猛的继位之路充满了波折。景王病重时欲立姬朝,托孤于大夫孟宾,但孟宾未能成功扶立姬朝,景王便去世了。随后,贵族刘卷、单旗杀死孟宾,拥立姬猛为王,是为周悼王。
-**王子朝之乱**:周悼王继位后,立即面临着来自庶弟姬朝的严重威胁。姬朝不甘心失去王位,于是带领失去职位的旧官吏、百工以及一部分兵士发动叛乱,争夺王位。这场叛乱来势汹汹,周悼王的支持者刘卷率领的王室军队很快被击溃,悼王本人也逃出洛邑,向晋国告急。在逃亡途中,姬猛还一度被姬朝的党徒劫走,幸得晋顷公遣大夫籍谈、荀跞带兵救出,并派兵护送他回都城。王子朝之乱使得周王室陷入了严重的内乱之中,国家的稳定和秩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也让周王室在诸侯面前的威望进一步降低。
-**任用老子**:尽管在位时间不足一年,但周悼王在历史上却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那就是他任用老子为柱下史。柱下史是掌管中央的奏章、档案、图书以及地方上报材料的重要官职,相当于御史大夫,是周天子权力中心的关键职位。老子,即李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著的《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周悼王任用老子,显示出他在用人方面的眼光和对文化知识的重视,尽管在动荡的局势下,这一举措未能对周朝的命运产生根本性的改变,但却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话,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周朝宫廷中对文化和学术的一定程度的包容。
-**病逝与后续影响**:公元前520年10月,周悼王姬猛在经历了王子朝之乱的动荡后,因病去世。他的早逝使得周王室在短时间内再次陷入了王位继承的危机之中。悼王死后,单旗、刘卷拥立他的同母弟王子匄(姬匄)为王,是为周敬王。然而,王子朝之乱并未因此平息,晋国军队撤退后,王子朝又率军攻打王城,周敬王逃往狄泉,东周出现了两王并立的局面,持续数年之久,这进一步加剧了周王室的分裂和衰落,也标志着东周王朝已经陷入了不可挽回的颓势之中。
周景王和周悼王时期,是东周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阶段。周景王试图通过改革和强硬手段维护王室权威,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反而引发了一系列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周悼王则在继位后不久便陷入了激烈的王位争夺之中,无力改变王室的命运,最终在动荡中病逝。他们的统治时期见证了东周王室从衰微走向更加混乱和分裂的过程,为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和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