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了秀才的萧胤对自己未来越来越有期待。早上清晨起来梳妆,用瓢装水照了照自己,发现自己头发已经有了白头发,因为自己每日苦读及焦虑表现,那位老先生借予书已经翻了无数遍,他而且善于总结,每次读完都要记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蕴含的思想。因为家里纸章极为有限,他只能去河边捡光滑平整石头,用毛笔在上面练字,练完用水洗了,再接着写,如此循环往复。人生都说苦尽甘来,而想要甘来,这个苦必须要有目的的苦,要有坚持的苦,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甘甜。其实萧胤科举并不是只为了做官而去,他发现民间疾苦,重大赋税压得老百姓抬不起头,国家大兴土木使世间无数怨言。他知道,这个国家需要改革,需要变法,需要有领头羊,像秦朝一样商鞅变法使秦朝变得强大。

一个有天赋的人已经强的可怕,更怕的是他还努力,而萧胤就是这样双重叠加的人在这个朝代少之又少。

大冀十二年,夏天,豫州大雨,萧胤家乡也有影响,发生巨大洪灾,因为害怕农田被毁,无数弄人去治水,萧胤父亲也跟着去了,当地大水,上级县令不闻不问,为了梳理洪水,许多人开挖梳渠,听说有好几个人丧失生命,萧胤十分担心自己父亲,当时萧胤立马跪在祖宗排位面前祈祷,他母亲也十分担心,母子俩走来走去,萧胤此时也无心学习,到了半夜,他一直盯着门外,久久还没有回来,萧胤急了,马上穿上蓑衣去找他父亲,踩在泥泞路上,不知道摔了多少摔跤。到了大河边,那边很多人在码石头,萧胤大声大声呼喊着父亲、父亲、父亲、撕心裂肺的声音被他父亲萧鼎听见了,“孩子,我在这里,你怎么跑这里来了,这里危险,赶紧回去,回去告诉你妈,不用担心我。”于是萧胤看见父亲没事松了一口气,跑了回去。和萧胤父亲理水的人说:“萧鼎,你儿子不仅孝顺,还是秀才,萧家怕是要崛起了。”此时萧鼎红着脸,心想我有这样儿子真好。

到了大半夜,萧胤和他母亲依旧没有睡觉,看见萧鼎回来,才睡去。到了第二天,众多村民治理好水,县里县令才满是得意下来考察,还上报朝廷,此次治水,是我功劳,可见官场虚伪,因此萧胤越来越对这些官吏憎恨。

秋闱将至,萧胤准备前往省里贡院考试,这次出门遥远,她母亲准备很多烙饼给他,而且还把家里舍不得吃鸡蛋煮了几个拿给萧胤,“父亲,母亲,孩儿前往贡院考试,你们等待孩儿消息。”萧胤就前往赶考,在赶考路上,他看到好多赶考的人,萧胤心想竞争如此之大。

走了三天三夜,终于到了,每个人分配个个考场,由当时官员监考,九天九夜终于完成一切流程,这次萧胤依旧信心满满。因为自己有充分准备,不虚此行。

考完试后,他游览当地省城,街市十分热闹,街上已经有很多手工艺品,出来父亲给萧胤一些钱,他买一些糕点拿回家分父母吃,自己去酒铺买点酒喝,喝好玩好,该回家了,在路上因为手中水不够喝,就跑去一个村子寻水喝,到了一家门口,萧胤拉了拉衣袖,开始敲门“有人吗?”突然有一个眉清目秀的女子前来开门,萧胤当场呆若木鸡,他看着那位女子,简直一眼万年,那位女子看着萧胤,这个人不错,面容清朗,问到:“先生,有何事”“萧胤一下缓过神来,喔喔,我进贡院赶考回来,因为口渴,来此地寻水喝。”“这样啊,来进院来,萧胤舀一瓢水大口大口喝起来。”“先生,慢点喝,小心急到。”

由于赶回家,与女子告别而去,萧胤走路上,满脑子那位女子,差点忘记自己是赶考回家,心想等我中举,我定娶回家。一路上嘻嘻哈哈的。一个农夫看见他,还以为萧胤傻了。

到了家后,父母也不再过问考试,只是坐等出来,因为这个要来年二月才可知晓。因为萧胤心想放松一下,于是出去游览当地山川,写了好几篇游记,其实萧胤文采相当不错,只是他作品没有流露出来,他尤其爱饮酒,因为手里不怎么阔绰,只能一小口一小口品。一日他到了一片树林下,河水潺潺,他选一个小平底,喝一点酒,就躺着睡觉,以天为被,以地为床,那叫一个舒坦。

其实萧胤比较亲近自然,不是为了改变,他绝对不会选择做官这一条路,时间匆匆,很快一年快过去了,萧胤从小自学,他努力终要得到回报,来年二月,一群骑着马儿官员前来萧家报喜,恭喜萧胤第一中了举人。当地许多人前来祝贺,萧胤父母开心至极,萧胤父亲告诫萧胤做官一定做清官,中了举人可以当县令,可是他想在朝阳辅佐皇帝,那得进京参加殿试,今年四月份开始考试,他就开始更高准备。

时间过得真的很快,萧胤准备进冀京赶考,这次目标远大,而且这次真的是进京赶考,不仅路途遥远。

这次他走了十多天才到,这次进京,他终于大开眼界,整个冀都京城,因为殿试,考生早早进宫,殿试可是皇帝亲自主持,亲自阅卷。萧胤拿出毕生所学,殿试要考察涉及治国安邦、民生社稷等重大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身见解提出对策。考生规定时间写一篇千字策论,由于考时政,萧胤写出他独特见解,治国需要仁治加法治,民生应该轻徭薄赋,休息养民,保存实力,边疆少数民族蠢蠢欲动,不能过于忍让,多养精兵武将巩固边疆,多养匹马,多关注南方水患。

这次考试,他亲自看见当朝皇帝,萧胤考完,他于是多出寻求更多道路,于是写一篇文章向当朝宰相举荐自己,当朝宰相陆渊看了萧胤这篇文章,十分欣赏,于是就上谏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