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帝王

秦王借刀杀人,除掉同父异母的长安君

公元前246年,13岁的嬴政在吕不韦等人的支持下,登基为秦王。成为秦王的嬴政并非高枕无忧,吕不韦是相国也是他的仲父,在朝廷上独揽大权。同父异母的弟弟长安君成蟜(jiǎo)才华出众,他的势力正在逐渐壮大,是最有可能取代嬴政的那个人。

长安君的威胁不仅嬴政知道,老谋深算的吕不韦也心知肚明。公元前239年,也就是嬴政20岁这年,上党郡发生叛乱,叛军宣布脱离秦国。秦国人前去打探情况,发现这场叛乱的幕后策划者是赵国。一时间秦国上下群情激奋,吕不韦趁机建议,让长安君率兵攻打赵国。嬴政不顾几个大臣的异议,采纳了吕不韦的建议。

于是,年仅17岁,没有什么打仗经验的长安君带着十万士兵出发了。大将樊於期早就不满嬴政和吕不韦,行军途中,他问长安君:“最近不少人都在传,秦国已经换了姓了,嬴政不过是吕不韦和赵太后的私生子,根本就不配登上王位。他们合谋窃国,夺走了本该属于您的一切,这件事公子知道吗?”

长安君怎么可能不知道,他说:“樊将军也听说了?我虽然听到些风声,但一直不敢相信,没想到这竟是真的!”

樊於期满怀怨愤地说道:“公子宽厚善良,哪里明白那些小人的诡计。他们看似是重用您,其实不过是想借赵国的手杀了您。即使您没死,一旦战事失利,他们也可以趁机降罪。到时候,不论是贬为庶民还是被一刀杀死也就是这些人一句话的事。”

长安君如遭雷击,他道:“要不是将军提醒,我现在还傻乐着。他们这么狠毒,我该怎么办?”

樊於期答道:“现在大将军蒙骜在外打仗,鞭长莫及,朝中的其他将领不足为虑。公子您手握重兵,只要揭发吕不韦父子的奸计,证明您才是正统,就一定可以得到大家的拥护。”

长安君有些意动,他热血上头:“大丈夫没什么好怕的,我一定要除掉这群乱臣贼子,将军可一定要帮我。”

樊於期立马表态:“公子放心,哪怕是死,我也要帮您成就大业。”

于是,长安君和樊於期率领十万大军,也不管赵国这摊事了,直接掉头攻向咸阳。嬴政大概也想不到,长安君竟然这么配合,毕竟上战场还要担心他能侥幸活命,而现在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杀了他。

吕不韦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他令大将王翦率领十万大军前去平叛。双方交战,僵持不下。王翦知道强攻无用,便想要智取。他表面上和樊於期交战,暗地里却派长安君以前的门客前去游说。

王翦只围不打,樊於期以为他是怕了自己,却不料已经攻下的两城竟然接连失守。他只好出城主动进攻,出战前,他对长安君说:“公子,如果战败也不怕,我带您逃出秦国。”长安君困守城内,犹豫着是否真的要离开故国,开始逃亡生活。门客看出了长安君的犹豫,一套说辞动情入理,不出预料,长安君动摇了。

结果,樊於期被打得一败涂地。他骑马逃到城门下叫道:“快开门,放我进去!”而此时,门客正陪着长安君登上城楼观战,周围的士兵眼见樊将军已经到了城下,长安君也不说开不开城门,一时间更是没人敢动。

这时,门客拔出剑架在长安君的脖颈上,大声喊道:“长安君已经投降了!”樊於期见此情景,知道长安君是指望不上了,便带着几个残兵头也不回地跑了。长安君这时才知道自己中计了,叹一声“大势已去”,便拔剑自刎了。

嬴政巧妙地利用矛盾,借他人之手除掉对手,自己坐收渔翁之利,谓之“借刀杀人”。当吕不韦提议长安君伐赵,企图借赵国之刃除掉政敌时,嬴政则顺水推舟,借吕不韦之手清除了长安君这个潜在威胁。

蛰伏待机,秦王一举铲除两个敌对集团

嬴政继承王位后,因为年幼,母亲赵太后代替他管理国家。吕不韦原本就是相国,后又被秦王尊为“仲父”,成为秦国首屈一指的人物。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拉拢掌权的赵太后,他把一个叫嫪毐(lào ǎi)的人扮作太监,送给赵太后做男宠。

嫪毐很得赵太后的欢心,在赵太后的扶持下,很多大臣都依附于他,渐渐结成了仅次于吕不韦的政治集团。但不管是吕不韦的吕氏集团还是嫪毐的后党集团都不希望嬴政管理国家,分走他们手中的权力。

时间到了嬴政21岁这一年,按照秦国的制度规定,明年嬴政就可以加冠,亲自管理国家。但此时,吕不韦公布了《吕氏春秋》,这本书宣扬的思想是反对君主专政,号称一字千金。嫪毐则被赵太后封为长信侯,并赐予封地。两个敌对集团气焰嚣张,而嬴政也只能暗暗记在心里。

公元前238年4月,嬴政按照原定计划,来到秦故都雍城的蕲(qí)年宫举行加冠礼。此时,赵太后和嫪毐已生下了两个儿子,嫪毐早已被野心冲昏了头脑,他想趁此机会杀了嬴政,扶持自己的儿子登上王位。

一次,他和大臣醉酒吵架,脱口而出:“我是秦王假父,你敢惹我!”大臣害怕地逃走了,并向嬴政揭发了嫪毐和赵太后的阴谋。

嫪毐知事情败露,立刻发动叛乱。他偷了赵太后和秦王的玉玺,命令士兵攻打嬴政住的蕲年宫。嬴政令昌平君等人平乱,他命令士兵:“活捉嫪毐,赐钱百万,杀了他也赏赐五十万。”嫪毐大败被活捉,受车裂之刑而死,株连三族。嬴政把嫪毐两个私生子杀掉了,将母亲赵太后囚禁在雍城宫。

在清算嫪毐的党羽时,把他献给赵太后的吕不韦也脱不了干系。但吕不韦对秦国贡献巨大,朝廷中有很多人拥护他,为他说情。嬴政知道自己现在还动不了吕不韦,便只是罢免了他的职务,把他看押起来。

大臣们都觉得秦王囚禁生母容易惹人诟病,纷纷劝谏。后来在齐人茅焦的劝说下,嬴政把赵太后迎回咸阳。与此同时,吕不韦则被嬴政赶出了咸阳,去河南的封地养老。

一年多后,嬴政发现六国使者经常拜访吕不韦,他的宅邸来往宾客络绎不绝。这个吕不韦竟然还不消停!嬴政写了一封信给吕不韦,言辞之间毫不掩饰对他的厌恶:“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秦国把河南给你当封地,食邑十万户。你和秦国有什么亲缘关系,能被尊为仲父?你带着家人去蜀地居住吧。”

吕不韦看到信后,担心即使迁到蜀地嬴政也不会放过他,便在去往蜀地的途中喝毒药自尽了。

仅仅三年时间,嫪毐、赵太后、吕不韦这些阻挡嬴政的人都倒下了。但在此之前,嫪毐依仗赵太后行事嚣张,全无顾忌。身为秦王的嬴政却能够尽数忍下,只为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把所有阻碍他的人全部铲除。

刘邦斩蛇起义

汉高祖刘邦曾在沛县做亭长,有一次他押送一群劳工去骊山修皇陵,但中途很多人都逃跑了。按照秦朝的律法,刘邦失职应该被处死。

刘邦带着剩下的劳工来到一片沼泽前停了下来。夜里,心情郁闷的刘邦大醉一场,他一不做二不休,对剩下的劳工说:“你们都走吧,我也要逃命了。”但最后,仍然有十几个劳工愿意继续跟随刘邦,刘邦决定先找个地方躲一躲,便带着他们醉醺醺地连夜赶路。

这时,前面探路的劳工报告刘邦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横在路中间,我们还是绕路吧。”刘邦酒意上头,说:“大丈夫应当独步天下,这有什么好怕的!”他走到前面,拔出剑就把大蛇从中间斩成两段。接着,一行人又走了几里地,刘邦抗不过醉意睡了过去。

后面的劳工在斩蛇的地方看到了一个老妇人。大晚上,老妇人站在路边,哭得非常伤心。劳工问她原因,她便说:“有人杀了我的儿子,所以我才痛哭。”劳工又问:“你儿子为什么被杀?”老妇人说:“我的儿子是白帝子,他变成蛇横在路上,被赤帝子杀了。”劳工只觉得她是在骗人,便没当真,结果老妇人却忽然消失了。

等刘邦酒醒后,劳工和他讲述了刚才的事情。刘邦听罢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就是赤帝之子,是专门来终结秦皇室这些白帝后人的。于是,不久后他也投身起义。

历史中,人们在做大事前,总会用一些传奇性的故事来装点自己的出身或经历。或许刘邦斩白蛇起义的传说,就是他为了宣传自己是真命天子而传播出去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让人们信服。

刘邦以箭寄书得沛县

沛县县令听从萧何、曹参的意见,决定找回刘邦等人一起起义造反。于是樊哙等人去寻找刘邦,刘邦得知此事后欣然应允,立即率领手下奔赴沛县。不料,县令突然反悔,不仅将刘邦拒之城外,还想一并诛杀萧何等人。于是萧何、曹参等人只能逃出城去投靠刘邦。

事情到了这一步,已是箭在弦上,刘邦当即在布帛上写了一封书信,用箭射入城内。书信中写道:“天下百姓忍受秦国的苛政已经很久了,如今父老兄弟们却还在替秦国的县令守城。天下到处都是起义军,他们马上就要打到沛县了。如果沛县的百姓愿意诛杀县令,响应起义军,那家室就能够保全。否则,一家人都会被白白杀掉。”沛县百姓看了刘邦的信,就一拥而上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

刘邦进入沛县后,召集当地的父老推选首领,大家都选刘邦。刘邦推辞道:“如今天下纷乱,诸侯林立,我们应当选出一个全县最有声望的人。我不够自爱,德行也不高,耽误我自己的事情无所谓,倘若误了父老乡亲们,那我就是死一百次也不够,还是赶快另选一位贤明来领导大家吧。”

虽然刘邦这么说,但萧何、曹参等人仍竭尽全力推举刘邦,沛县父老占卜出来的结果也是刘邦最吉,于是大家都拥戴刘邦。刘邦多次推辞不受,遭到拒绝后只好应下。于是,他们举行了仪式宣布起事,并仿照战国旧制,称刘邦为“沛公”。

刘邦分析各路起义军的形势,把沛县县令推到了不得不死的境地,利用百姓之力夺下沛县。刘邦的成功也绝非偶然,他交游广阔,早早结识了樊哙、萧何、曹参等人,并凭借着高超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他们的拥护。

鸿门宴,刘邦金蝉脱壳

项羽在鸿门设宴,宴请刘邦。两方之间早有嫌隙,于是在范增的主导下,一场针对刘邦的刺杀就此展开了。

刘邦起了个大早,带着张良、樊哙等一百多人来到鸿门。一见项羽,刘邦赶忙解释道:“我和将军合力抗秦,您在黄河北,我在黄河南,哪里想得到是我先入关。现在竟还有小人造谣,想要离间将军与我。”项羽一听这话,便毫不犹豫地出卖了曹无伤,说道:“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告诉我的,若非相信了他,我也不会这么生气。”

项羽留下刘邦喝酒,刘邦又对项羽说了一箩筐表忠心的话。大家都挺高兴,除了范增。他几次三番举起玉佩提醒项羽要杀了刘邦,结果项羽看见了却只是沉默。范增知道项羽靠不住,索性站起身去找项庄,命令他借着舞剑助兴杀了刘邦。

项庄向项羽请示:“您和沛公只喝酒多没意思,不如我来舞剑热热场子?”

项羽说:“好。”于是大家便看起了项庄舞剑,只见项庄舞着舞着就朝刘邦那里戳,项伯顿时明白他们这是想杀了自己请来的客人,心想这怎么能行!于是项伯也拎着剑开始舞,项庄朝刘邦刺,项伯就像鸟一样张开双臂保护刘邦。

张良见情势不好便走到门口找樊哙,来了一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一听这还得了,只道:“我得进去救沛公,和他同生共死。”说完便提着剑和盾冲了进去。

樊哙怒视着项羽,眼睛都要瞪裂开了,气氛很尴尬,这场闹剧似的舞剑也到了结束的时候。项羽问道:“这位壮士是谁?”张良解释道:“这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赏赐了一杯酒给樊哙,樊哙谢过项羽后,仰头把酒给喝了。项羽又道:“给他上一个猪前腿。”侍从便端了一个没熟的猪腿给樊哙。樊哙也不客气,直接把肉放到盾牌上,拿剑切着吃。项羽觉得樊哙是个爽快人,便问道:“壮士,还能喝吗?”

樊哙站起来道:“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好怕的。秦王是虎狼一般残暴的人,就喜欢杀人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要造反。当初楚怀王和大家约定好了,先进咸阳的人就是关中王。现在沛公第一个进咸阳,他打理好一切就退了出来帮您守着函谷关,您非但不赏赐他,还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了他。这不是延续秦王的做法吗?”

项羽不知道说什么,便说:“坐。”接着一群人又开始喝酒,过了一会儿刘邦去上厕所。张良、樊哙和主公保持一致,也去上厕所。三个人趁人不注意,聚在一起嘀咕。张良先发言:“我看范增还是想杀您啊,这里不安全,还是先跑吧。”刘邦有些犹豫:“没告辞就跑,是不是不太妥当?”樊哙急得不行:“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礼节,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现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跑就是了。”

刘邦说:“行,我先走,张良留下来告辞。”于是,刘邦带着樊哙、夏侯婴等人离开。张良预计他们已经安全到达营地后,进去辞别道:“沛公不胜酒力,派我来替他告辞。”还送给项羽一对玉璧,范增一对玉斗。项羽问:“沛公人呢?”张良答:“他怕您责怪他,先回营了。”

等张良也走了,范增气得一剑劈碎了玉斗,叹道:“竖子不足与谋,将来夺取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这些人以后都是他的俘虏啊!”

故意示弱是回避矛盾的巧妙方法,很多时候,它可以麻痹对手,松懈对方。原本项羽是想试探刘邦的野心,结果刘邦一上来就示弱,让项羽掉以轻心,刘邦得以金蝉脱壳。

刘邦喻猎人猎犬服众

刘邦平定天下后,开始论功行赏。在一众功臣中,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即使功勋卓著的武将也都远远不如萧何。于是,刘邦下令封萧何为侯,食邑八千户。

武将们非常不满刘邦的决定,他们抗议道:“我们这么些年出生入死,有人最多打过一百多场仗,少的也打过几十场战役,攻城略地,都是我们立下的战功。那萧何有什么了不起?没领过兵,也没打过仗,整天就是舞文弄墨、动动嘴皮子,凭什么居于我们之上?”

刘邦听到武将们的埋怨,没有回答反问道:“我知道你们每一个都是有功之臣。你们为我出生入死,随时可能身首异处,但你们懂打猎吗?”

莫名其妙扯到了打猎上,武将们不解其意,都老实答道:“懂一点,懂一点。”

刘邦又问:“知道猎犬吗?”

武将们回答:“知道。”

刘邦遂点头,徐徐讲道:“打猎时,追杀猎物的是猎犬,而发现猎物,驱使猎犬的是猎人。你们不过是追杀猎物立功的猎犬。”

刘邦说完,有意地看着武将们,发现他们还是面带不解,只能接着补充道:“至于萧何,他虽不似猎狗那般去亲自追逐猎物,但他却是能发现猎物,并指挥猎狗的猎人。况且,你们追随我不过是独自一人,但萧何可是拖家带口把几十条性命都托付于我,你们说我能忘记他的功劳吗?”

此话一出,武将们都讷讷不能成言。

直接的肯定或者否定,或讲大道理,都不能让对方口服心服。以浅显易懂、生动具体,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更能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刘邦拿猎人比喻萧何,令众武将哑口无言。

刘邦评“三杰”,萧何居首功

刘邦称帝后,有一次宴请群臣。席间,君臣喝得尽兴,刘邦饶有兴致地问道:“你们觉得为什么我能夺取天下,项羽却失了天下?”有大臣站起来说:“陛下获胜后,得到什么好处都会和我们分享,天下人与您的利益一致,而项羽却猜忌有才能的人,处死为他立功的人。”

刘邦摇了摇头,道:“你啊只知道些皮毛。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也比不上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更是不如韩信。他们三个都是人杰,吾用好了他们,所以是吾取得了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选择不用,所以才败在了我的手中。”

其后论功行赏,刘邦认为萧何当居首功,封他为酂(zàn)侯,食邑最多。到了在朝中安排职务时,刘邦又想让萧何居首,结果引得众人不服。很多将领觉得萧何不应一而再,再而三地压过他们,便对刘邦愤愤不平道:“平阳侯曹参跟着陛下征战天下,身上大大小小有70多处战伤,论攻城略地,他才应该排第一。”

关内侯鄂君了解刘邦的心思,遂道:“打仗时,陛下有好几次全军溃败,只能只身逃跑,多亏萧何调配军队补充兵力。有时,陛下来不及下达命令,萧何也会一口气派出几万人马,以解陛下燃眉之急。不止兵士,军粮也全靠萧何才能运往关中,保证军需供应。这些都是千秋万世的功劳,曹参这些人的一时战功可不能超过萧何!依我看,萧何必须排第一,曹参排第二。”

鄂君的言论说出了刘邦的心声,让刘邦顺理成章地把萧何排为第一,又多封了二千户,位列众卿之首。

领导最高明的谋略,莫过于把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让他们发光发热。张良、萧何、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不仅仅因为三人才华横溢,更得益于刘邦的知人善任。

刘邦听从天命,吕后病榻问相

刘邦年事已高,又在平定英布叛乱时受了箭伤,回到长安时已是积重难返。吕后找来名医为刘邦诊治,刘邦问他情况如何,名医安慰说还能治。

刘邦一听这语气就知道这是治不好了,他责问医生:“我原本就是个平民布衣,手里拿着三尺之剑取得天下,这不就是上天的安排吗?既然天命如此,即便是扁鹊在世,又能有什么用!”刘邦索性不治了,赏赐名医五十斤黄金,令他自行离去。

不久吕后问刘邦:“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丞相也去了,那谁能接替他?”刘邦道:“曹参。”吕后又问:“那要是曹参也不在了呢?”刘邦答:“王陵也行。不过王陵有些憨直,可以让陈平辅助他。陈平聪明是聪明,但难以独当大任。周勃厚道沉稳,虽然文才方面不大行,但安定刘氏天下的必是周勃,他可以做太尉。”

吕后接着问:“那要是都故去了,又该任用谁?”刘邦道:“这以后的事情,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了。”

领导的大智慧在于远见的卓识和预见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未来。正是得益于刘邦的生前部署,几位大臣和吕后才达成权力平衡,此后陈平和周勃更是伺机除掉吕氏,把天下归还到刘氏子孙手中。

子婴将计就计杀赵高

赵高杀死秦二世后,想凭借自己嬴氏后人的身份登基为帝,结果没有成功。无奈之下他只好去寻找下一个傀儡,算一算秦始皇的儿子都杀没了,也只有子婴能继位,但子婴实在不是个听话的人。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子婴就常常建议秦始皇少大兴土木,多减税赋。秦二世继位,要杀蒙恬、蒙毅两兄弟的时候,子婴又说胡亥就是第二个赵王迁,赵王迁杀李牧,赵国亡了,胡亥要是杀了蒙氏兄弟,那秦国也得灭。

子婴不够“好”,但赵高的选择也不多。六国复立,秦国也不剩多少土地,就让子婴做皇帝吧。赵高通知子婴:“你先斋戒,然后去太庙祭拜祖先,接受国玺。”

不仅是赵高不喜欢子婴,子婴也对葬送大秦江山的赵高深恶痛绝。子婴心想:赵高可是连胡亥都给杀了,更何况是我。他早晚也会杀了我,与其等死,不如先下手为强。

斋戒五天后,子婴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宦官韩谈说:“赵高杀害胡亥,担心群臣联合起来诛杀他,便要立我为皇帝来安抚众人。我听说赵高与楚国暗中约定,他来诛杀秦国皇室和族人,到时候楚国就会封他为关中王。如今让我斋戒结束后去宗庙,必定是想在宗庙杀掉我。我索性将计就计,装病不去,等赵高亲自来请我,到时候我就杀了他。”

两个儿子道:“好,朝中许多大臣都想杀了赵高,他们一定会支持您的。”子婴虽然低调,但因为性格耿直,愿意为人出头,所以无论是在朝堂、军营,还是民间都挺有威望。子婴做了一系列部署后,举行继位仪式的日子也到了。赵高准备好一切,却迟迟没有等到子婴。

赵高先派太监去请子婴,子婴只道:“马上就来。”赵高等了又等,还是不见子婴。于是他又派大臣去请,子婴还是没动。赵高派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但始终无人能请动子婴,他只能带着几个侍从亲自去请。

到了子婴宫殿的门口,赵高命人通传,说是自己亲自来请子婴参加登基典礼。子婴传话说,请丞相一个人进来。赵高压根儿就没料到子婴有胆子刺杀自己,便大摇大摆地走进宫殿。

进殿之后,赵高还没反应过来,宦官韩谈便拎着刀朝他的脖子砍去,赵高惨叫一声,气息越来越微弱,不一会儿便死了。提前埋伏好的侍卫也斩杀了赵高的随从,子婴随即在众大臣面前细数了赵高的罪行,并下令逮捕赵高的党羽。大臣们早就盼着这一天,迅速清算了赵高的所有党羽,赵高三族都被诛杀。

秦国即将灭亡,赵高表面上大权在握,但其实已经自身难保。他轻视子婴,毫无防备就落入了子婴的陷阱。再加上赵高本人已经臭名昭著,人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子婴便乘势而上,一举诛杀赵高及其党羽。

刘秀烧书定人心

刘秀率兵攻打王郎时,刘秀的一些部下见王郎声势浩大,不禁心生动摇。他们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便私下和王郎互通书信以投诚。

公元24年,刘秀打败称帝的王郎。在他占领城池杀掉王郎的同时,还收缴了数千封手下官员与王郎勾连的书信。

刘秀召集所有人,当场将全部信件付之一炬。那些因左右摇摆而惶恐不安的部下,这下都把心放在了肚子里,全心全意拥护刘秀。

大局已定,刘秀知道继续追究下去必定会牵连许多人,白白消耗己方实力,索性将证据烧掉,表明自己不计前嫌,以获得更多支持。

汉昭帝明察秋毫,识破阴谋

西汉时期,汉昭帝刚刚即位,燕王刘旦想要谋朝篡位。当时上官桀嫉恨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便与刘旦串通一气,企图诬陷霍光。

他们趁着霍光外出不在朝中,指使他人以燕王的名义上书:“大将军霍光在外检阅郎官和羽林军演习时,军士对他施以天子之礼,迎送他时都要戒严清道。霍光还擅自额外选拔许多校尉归入大将军府。他擅权跋扈,臣怀疑他意图谋反。”汉昭帝看到此书后没有批复。

这时,霍光也得知了这件事,他心中忐忑,第二天上朝时在西阁徘徊,不敢上殿。

汉昭帝不见霍光,问道:“大将军哪去了?”

上官桀立刻站出来道:“陛下,燕王揭发了大将军的罪行,他定是见东窗事发,不敢上殿。”

汉昭帝下令召霍光上殿,霍光惶惶不安走进大殿,摘下官帽,向汉昭帝磕头告罪。

汉昭帝安慰他道:“大将军先把帽子戴上吧,朕知道这是诬陷,你无罪。”

霍光惊喜地问道:“陛下如何得知?”

汉昭帝缓缓说道:“将军选调校尉这件事发生不到十天,燕王远离京城,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探听到消息?”

此时,汉昭帝不过14岁,却如此聪慧善断,朝野上下及宫人侍从无不惊叹,而上书诬告之人也畏罪潜逃了。

管仲说:“比周以相为匿,是故忘主私佼,以进其誉。”意思是,昏君不肯明察臣下的实际功劳,只看夸誉的人多,就行赏;也不愿详察臣下的实际罪过,只看诽谤的人多,就处罚。明察秋毫,明辨是非,才是明君之智。汉昭帝年仅14岁就能做到有自己的判断,不受奸邪蒙蔽,实在是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