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委会
前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
一 认真总结党的历史
二 科学对待党的历史
三 重视学习党的历史
四 善于运用党的历史
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的战略思维
毛泽东关于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
一 在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
二 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切实做到“两个务必”
三 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四 正确对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五 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
六 防止“和平演变”,大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毛泽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历史任务的实现
一 闯过道路关,开辟中国革命道路
二 闯过战争关,形成武装斗争法宝
三 闯过赢得抗日战争胜利关,形成统一战线法宝
四 闯过农村建党关,形成党的建设法宝
五 闯过中国革命决战决胜关,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毛泽东同志的几个重要评价
“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才能取得胜利”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确立的共产党人价值观
一
二
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贯彻实施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
一 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总是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提出贯彻实施群众路线的新内容
二 坚持不懈地反对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提倡党员干部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真正把群众路线落到实处
三 制定和建立一系列规定和制度,从根本上保证群众路线的有效贯彻实施
毛泽东“文艺为人民大众”思想的提出、演变及发展
一 “文艺为人民大众”思想产生的背景
二 《讲话》第一次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的命题
三 《讲话》开创了中国文艺大众化的新天地
四 “文艺为人民大众”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包括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两个时期都不能否定
二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相互否定
三 在正确认识和把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唯物史观推进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繁荣发展
十八大与党史研究
一 对十八大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的学习认识
二 对十八大报告框架结构的学习认识
三 对十八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部署的学习认识
四 对十八大号召全党学习党史的学习认识
加强国史研究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一
二
三
四
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辩证关系
一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本质联系
二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区别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对错误的纠正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研究述评
一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问题的产生与提出
二 党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论述及其发展
三 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共和国经济是一条历史长河——60余年经济发展中的继承、改革与建设
从“贫困陷阱”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略论国情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影响
一 新中国基本国情及特点
二 50年代为跨越“贫困陷阱”而选择计划经济
三 70年代末为消灭贫穷而选择“改革开放”
四 21世纪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践行科学发展观
五 国情变化与正确选择发展道路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前后经济学界对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思考
一
二
三
上海市公私合营企业定息研究
一 定息的背景及起因
二 定息政策的实施
三 定息政策的影响
工业化视角的城乡二元结构评价探讨
一 城乡二元结构成就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快速建立
二 城乡二元结构成就了中国向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跃升
三 城乡二元结构约束着中国新型工业化乃至整个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大跃进”运动前后“三主”治水方针的形成与调整
一 “三主”治水方针的酝酿
二 “三主”治水方针确立为中央政策的过程
三 “三主”方针的调整
三年困难时期户籍人口“异常减少”的真正原因
一 “饿死三千万人”的说法是怎样产生的?
二 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人口统计数减少的根本原因
三 关于科尔教授研究中的重大错误
四 关于国内某课题组的研究
五 山东省人口“减少500万人”的真相与某些人的荒谬逻辑
六 一个错误的计算“饿死人数”的“公式”
七 关于《墓碑》一书
八 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人口死亡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七次党代会报告对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
一 不断深化文化建设的内涵
二 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地位
三 不断厘清文化发展的思路
四 不断明晰文化发展的方向
五 不断明确文化发展的目标
六 结语
中共与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和改革
一 少数民族文字创制和改革任务的提出及中共的认识
二 中共的重视与少数民族文字创制和改革工作的推进
三 如何认识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和改革
中国副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历史考察
一 中国实行副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背景和原因
二 中国科学院副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建立和实行
三 高等院校副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建立和实行
四 副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废止
苏联专家与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地位的形成——1950—1957年苏联专家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与贡献
一 中国人民大学聘请苏联专家概况
二 苏联专家对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三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与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地位的形成
四 结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两次全国劳模表彰
二 劳模辈出的社会环境
三 劳模表彰的社会效应
四 集体记忆与社会风气的传习
群众路线的历史样本:胡乔木与1961年农村调查
一 毛泽东深刻反思:“过去这几年我们犯错误,首先是情况不明”
二 胡乔木初下湖南:“他们对食堂都还是满意的”
三 胡乔木二下湖南:“大多数食堂目前实际上已经成了发展生产的障碍”
四 调查研究:“要有真正听群众意见这种态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麻风病防控与救治工作的历史回顾
一 麻风病及其污名化
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麻风病防控救治工作
三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麻风病防控救治工作
四 改革开放以来的麻风病防控救治工作
五 几点思考与总结
1950年湖北省水灾与救灾总动员
一 1950年的湖北政情和灾情
二 救灾指导思想与救灾机构建立
三 救灾总动员
四 结语
洪学智领导志愿军后勤工作的巨大贡献
一 创造性地解决了作战物资运输补给问题
二 创造性地解决了适合志愿军作战需要的供应体制问题
三 创造性地解决了物资管理、储存问题
四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后勤组织机构
五 组织指挥后方战斗
人民解放军1956年大胆提拔干部政策论略
一 大胆提拔干部政策出台的原因
二 从干部大量缺编到严重超编
三 大胆提拔干部政策的影响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研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加强和深化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研究的思考
开启和发展中非关系的两个里程碑——兼谈周恩来的历史贡献
一 周恩来对非洲问题的思考及新中国对非政策的基本走向
二 周恩来借助万隆会议开启中非关系的大门
三 周恩来访问非洲十国与中非关系的发展
国家安全与华侨利益的双重考量——论新中国对东南亚华侨政策的演变(1949—1960)
一 中国革命胜利与东南亚华侨问题
二 海外侨民工作方针的出台
三 “和平共处”与“双重国籍”问题
四 结论
《中法建交公报》形成考释
一
二
三
四
五
南越对西沙、南沙群岛的侵占及行为评析
一 20世纪50—60年代南越对西沙、南沙群岛的侵占
二 西沙海战与南越在联合国的活动及失败
三 南越对南沙群岛的侵占及原因分析
后记
更新时间:2019-01-04 12: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