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张北高原历史文化研究文萃》编纂工作委员会
序一
序二
说明
代前言:张北县历史定位及张北高原的界定
张北高原历史文化研究文萃【第一卷】坝上纵横(上)
建置考释 张北高原为什么俗称坝上
建置考释 野狐岭考
一 历史上的野狐岭
二 考证野狐岭
综析
后记
建置考释 牛马来细路
一 岭上山势、隘口与道路
二 岭下东、西分二路
三 宣府赴野狐岭的“细路”
建置考释 北魏柔玄镇地望考述
一 以历史文献及实地考察资料相互印证考述柔玄镇的地望
二 以考古资料进一步考定柔玄镇的地望
建置考释 辽代“头下抚州”之辩
建置考释 金代乌沙堡及抚州城地望探析
一 西北路的地理概况
二 西北路的战略地位
三 乌沙堡地望
四 抚州地望
建置考释 阿尔泰军台及张北县境台站杂考
建置考释 金桓州考
建置考释 “商都”地名考
建置考释 读史二则
一 喀剌巴尔哈孙古城(以下简称喀城)
二 隆兴路与旺兀察都
建置考释 北魏“御夷故城”地理位置管见
建置考释 哈拉罕考略
一 哈拉罕的由来
二 哈拉罕诸王(扎萨克亲王)的基本情况
三 哈拉罕相关史实
四 哈拉罕土地及开发
史迹考论 英宗北狩的地理(节录)
史迹考论 明初的蒙古经略
前言
上篇 洪武朝的经略
下篇 永乐朝的经略
结束语
补记
史迹考论 元代黑谷路探
史迹考论 元代的兴和路与中都
一
二
三
四
史迹考论 略论金抚州地区在蒙金战争期间的战略地位及元武宗在抚州建元中都的军事原因
一 金蒙战前态势
二 抚州的地理形势
三 蒙金在抚州地区的军事部署
四 抚州地区的争夺及对整个战局的影响
五 武宗在抚州地区建元中都的军事原因
史迹考论 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出生地考
史迹考论 元《宝昌州创建接官厅记》杂考
一 碑石基本情况
二 碑额八思巴字考释
三 若干问题的探讨
史迹考论 忽必烈的两处塞上行宫
一 隆兴行宫
二 察罕脑儿行宫
三 昔宝赤八剌哈孙与只哈赤八剌哈孙
史迹考论 北魏柔玄镇兴废探研
一 六镇与柔玄军镇
二 柔玄军镇之兴
三 柔玄军镇之废
史迹考论 从坝上“灰坑”看辽金元“烧饭”习俗
史迹考论 试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察哈尔盟分会的历史贡献
一 察哈尔盟民主政府和盟分会的成立
二 土地工作和群众运动
三 经济和社会工作
四 人民武装队伍的建设
五 组织建设及其发展
史迹考论 兴和弃守与明朝的北边战略
史迹考论 从驿站交通看元中都地区
一 张北的交通优势及制约因素
二 交通和区域发展
三 驿站名称的来源
四 蒙古帝国驿站交通的组织形式
五 蒙古帝国时期张北的驿道
六 元代的隆兴府、隆兴路、兴和路
七 经过张北的元代驿道
八 巡幸路上的狩猎活动和沿途风物
结语
史迹考论 历史时期坝上及内蒙古锡盟地区蒙盐产地浅述
一 青盐
二 白盐
三 土盐
史迹考论 察哈尔三次西迁新疆起程地考辨
一 第一批携眷西迁与扎噶苏坦、达兰图鲁
二 第二批携眷西迁与济尔噶朗图塔拉
三 义婚妇女西迁与哈勒卓泰、察汉托洛盖
史迹考论 穆荣嘎史事钩沉
一 穆荣嘎的身世
二 穆荣嘎的经历
三 穆荣嘎的性情和弱点
四 穆荣嘎之死及死因
刍牧垦殖 张家口外开垦纪要
第一章
第二章 地价
第三章 稼穑物种类及耕作时间
第四章 整地及播种
第五章 开办费
第六章 岁入预算表(百顷计)
第七章 岁出预算(百顷计)
第八章 收支总计算
刍牧垦殖 调查察哈尔垦牧情形记
一 察区建置及垦牧之沿革
二 张家口至商都之程途
三 河流湖沼之状况
四 口外之土质
五 口外之土宜
六 口外之气候
七 住民之种族及习惯(附教育卫生宗教)
八 交通与市场
九 物产与物价
十 通货与金融
十一 各垦务公司之状况
十二 领荒之手续(附荒熟地转卖之价格)
十三 开垦之方法(附建筑房屋及燃料取给)
十四 畜牧之办法
十五 官厅及军队之情形(就商都言)
十六 近年之匪患
刍牧垦殖 坝上牧业考略
一 优越的畜牧条件
二 牧业生产概况
三 衰败的主要原因
刍牧垦殖 清代太仆寺左右翼牧厂初探
一
二
刍牧垦殖 清代察哈尔蒙地开发
一
二
三
刍牧垦殖 张北县境清代公私牧厂考
一 太仆寺左右翼牧厂
二 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官驼马群牧厂
三 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官牛羊群牧厂
四 私家牧厂
刍牧垦殖 张北县西北部地区清代牧场遗迹调查
刍牧垦殖 从四台蒙古营出土文物看元代北方草原的农牧经济
刍牧垦殖 民国时期察哈尔的垦政与政区变化
绪论
一 特别区时期察哈尔政区的变化
二 察哈尔改省后的政区变化
三 察哈尔盟的成立与撤并
结语
刍牧垦殖 张北县开发史
一
二
三
张北高原历史文化研究文萃【第一卷】坝上纵横(下)
考古报告 河北尚义囫囵村发现辽代石棺墓
考古报告 商都县出土窖藏铜器、铁器考
一 遗物
二 时代
结语
考古报告 河北张北县一带的细石器遗存
一 遗物
二 文化性质及时代
考古报告 元代两方官印考释
一 天城县尉司印
二 宝昌州州判兼捕盗印
考古报告 张家口地区辽金元时期城址勘查报告
一 康保县
二 沽源县
三 张北县
四 尚义县
考古报告 张北出土“管军万户府印”之管见
考古报告 河北省康保县西土城城址考古调查简报
一 平面形制和城墙
二 地表遗迹
三 地表遗物
结语
考古报告 小宏城遗址的调查与研究
一 绪论
二 小宏城遗址的概况及沿革
三 小宏城遗址的考古调查
四 察罕脑儿行宫的比较研究
五 察罕脑儿行宫的地位
结语
考古报告 河北尚义县四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一 地层堆积
二 遗迹
三 房址及地层出土遗物
四 采集遗物
五 结语
考古报告 尚义土城子遗址调查、钻探与试掘简报
一 自然地理概况
二 历史沿革
三 工作过程
四 土城子遗址的空间布局
五 城址勘察及文化遗存分布
六 主要遗迹
七 遗物
八 结语
考古报告 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九连城遗址文物钻探工作报告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九连城遗址
考古报告 九连城墓葬发掘纪实
一
二
三
战事纵览 穆特贲阿响应张勋复辟始末
战事纵览 蒙金首战的野狐岭、会河川战役
一 蒙金之战的原因
二 蒙金野狐岭、会河川战役中涉及的若干问题
三 蒙金战争中双方的特点
结论
战事纵览 野狐岭智擒喜宁事述略
(一)喜宁其人
(二)野狐岭智擒喜宁
战事纵览 读书二札
一 元代虞台岭考述
二 关于明代虞台岭之战及其影响
战事纵览 浅述“张北事件”
一 第一次“张北事件”
二 第二次张北事件
三 《秦土协定》的重要影响
战事纵览 青史无私 真金犹赤
1.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奋起反击外敌入侵并最终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2.关于刘汝明将军的回忆录
3.关于张北玻璃彩、神威台两次战斗
战事纵览 1945年中苏军队张北会师及其战略意义
一 晋察冀军区八路军最早与苏军会师的地域与时间
二 晋察冀军区八路军与苏军在张北首次会师的时间
三 “张北会师”的战略意义
文化掠影 咸安寺
文化掠影 张北县戏曲班班主录
文化掠影 元代建筑万佛寺
历史沿革
建筑布局
精美的艺术创造
多彩的民乐活动
文化掠影 波罗素庙的建筑布局及其他
一
二
三
文化掠影 割鲜俎上荐黄鼠
文化掠影 拱鼠堪食
一
二
三
四
五
文化掠影 《张北县志》概说
一 《口北三厅志》
二 《张北县志》(民国18年本)
三 《张北县志》(民国25年本)
四 《张北县志》(1994年本)
五 《张北县志》(2010年本)
文化掠影 河北省境内的蒙古语言文化孤岛
一 概况
二 语言习得及语言能力
三 语言使用现状
四 语言态度
五 蒙古语保留的主要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文化掠影 哈音海尔瓦庙的历史变迁
文化掠影 《口北三厅志》与金志章散论
一 《口北三厅志》版本综述
二 金志章生平考辨
文化掠影 太仆寺左翼牧群的部落和敖包
文史集萃 视察口外五县建设报告
(一)张北
(二)康保
(三)沽源
(四)宝昌
(五)商都
文史集萃 口北民国盐政史(节录)
一 沿革
二 青盐(略)
三 白盐
四 土盐
五 副产
六 附录(略)
七 统计(略)
文史集萃 察哈尔省第一种畜场
文史集萃 回忆与苏蒙联军联络的经过
一 特殊的任务
二 困难的谈判
三 历史的真相
文史集萃 蒋介石张北之行
文史集萃 英勇的狼窝沟阻击战
文史集萃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一 疾风扫落叶
二 张北大溃散
三 无可奈何的挣扎
文史集萃 张北县老字号
文史集萃 张北大囫囵吴家变迁史
文史集萃 “张库”大道上的满德堂古镇
文史集萃 沽源县平定堡四大家族之首——白家
一 白明发家
二 白玉山传略
附记
张北高原历史文化研究文萃【第三卷】金莲川记 长城探幽 纪行拾忆
金莲川记 元察罕脑儿行宫今地考
一 察罕脑儿与金莲川
二 察罕脑儿与大都至上都驿路
三 伯亦斡耳朵、昌州与狗泺
金莲川记 元代察罕脑儿行宫及明安驿故址辨
一
二
三
四
金莲川记 凉陉调查报告
一 自然环境
二 古迹遗址
金莲川记 元察罕脑儿行宫实地考辨
金莲川记 辽代“炭山”考
一 炭山地理位置五说之辨
二 相关遗址考证与炭山地理位置确认
金莲川记 元西凉亭调查报告
金莲川记 三朝夏宫杂考
一
二
三
四
五
金莲川记 大滩——耶律阿保机始建重镇
一
二
三
四
金莲川记 察罕脑儿行宫与蒙古皇室的鹰猎
一 察罕脑儿行宫的建立
二 察罕脑儿行宫与阿失答不速皇城
三 昔宝赤八剌哈孙与云需总管府
四 察罕脑儿周边与蒙古皇室的鹰猎
金莲川记 牛头通牌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金莲川记 一陉川近
一
二
三
四
五
金莲川记 沽源县梳妆楼墓主考
一
二
三
四
长城探幽 张北长城
一 张北长城的分布
二 张北长城烽燧的特点
三 从一座古城址解析六道长城修筑年代
四 赵长城与“无穷之门”考实
五 燕长城探析
长城探幽 张北历代长城的分布及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 张北历代长城综述
二 张北多条长城修筑原因
三 张北古长城若干问题辨析
长城探幽 张北长城的若干问题解答
一 关于无穷之门
二 赵长城
三 秦长城
四 汉长城
五 北魏长城
六 北齐长城
七 明长城
八 张北长城的特点
九 燕长城修不到张北的原因
长城探幽 野狐岭烽台与道路交通考
一 明、清时期的守御台
二 道路与交通
长城探幽 治世台考
长城探幽 破解虞台岭、桃山之谜
长城探幽 神威台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报告
长城探幽 泉子沟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报告
长城探幽 张北、万全县界明长城近边墩台定位报告
一 来自史料的墩台信息
二 墩台位置名称定位依据
三 墩台名称定位方法
长城探幽 张家口秦、汉长城之调查
一 尚义马圈沟桃山至张北狼窝沟秦、汉长城之调查
二 第一小区:张北狼窝沟至崇礼茂古天营分支长城(二道边)之调查
三 第二小区:张北战海水泉洼至崇礼清三营沙岭段二道边(双道边)之调查
四 第三小区:二道边(双道边)长城
长城探幽 河北北魏六镇长城
一 沽源糜地沟北魏长城调查
二 糜地沟段长城之年代
三 糜地沟长城之向西走向
四 康保之北魏六镇长城
长城探幽 康保境内金代界壕和边堡
一 大土城子村边堡
二 小兰城子边堡
长城探幽 张北县东坊子城址考古勘探工作报告
一 地理环境
二 工作概况
三 文物遗存的地层与遗迹
长城探幽 张北县春垦村西南遗址考古勘探工作报告
一 地理环境
二 工作概况
三 文物遗存的地层与遗迹
长城探幽 张北县正边台长城遗址考古勘探工作报告
一 地理环境
二 工作概况
三 文物遗存的地层与遗迹
长城探幽 张北县茴菜梁烽火台遗址考古勘探工作报告
一 地理环境
二 工作概况
三 考古收获
长城探幽 康保境内的金代长城
一 修筑背景、时间与属地主管
二 金长城的走向与构筑特点
三 戍堡与边堡
四 出土文物
结论
纪行拾忆 张德辉《岭北纪行》足本校注(节录)
纪行拾忆 王恽《开平纪行》疏证稿(节录)
纪行拾忆 周伯琦《扈从诗前后序》疏证稿(节录)
纪行拾忆 北征录、后北征录(节录)
纪行拾忆 北征记(节录)
纪行拾忆 张诚鞑靼旅行记、张诚日记(节录)
纪行拾忆 从西湾子到西营子
纪行拾忆 额勒和布日记
考校察哈尔八旗日记
奉旨差发乌里雅苏台日记
纪行拾忆 走过张北高原
3月21日 星期日
3月22日 星期一
3月23日 星期二
4月8日 星期四
4月9日 星期五
4月10日 星期六
4月11日 星期日
4月12日 星期一
4月13日 星期二
纪行拾忆 游蒙日记(节录)
纪行拾忆 蒙古旅行(节录)
自序
一 蒙古旅行的动机
十五 北京至张家口
十六 张家口至多伦诺尔
十七 多伦诺尔至经棚
纪行拾忆 调查察哈尔左翼四旗两群事竣详细报告
纪行拾忆 财政部佥事赵世棻君调查察哈尔羊群大马群垦务日记
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二十八日
二十九日
三十日
三十一日
纪行拾忆 蒙古高原行纪(节录)
第一章 锡林郭勒行纪
第二章 乌兰察布行纪
张北高原历史文化研究文萃【第四卷】中都杂论
遗址探究 箭内亘笔触白城子
遗址探究 白城子说
遗址探究 元代中都考
前言
一 地址的方位
二 历史的回顾
结语
遗址探究 漫议元中都的兴衰
一 兴也匆匆,罢也匆匆
二 上都需要支撑点
三 边城雄丽宜开拓
四 民族融合铸辉煌
五 昙花瞬开亦芬芳
遗址探究 元代都城制度的研究与中都地区的历史地位
一 元代都城的建置与研究情况综述
二 抚州—隆兴路—中都—兴和路在元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三 抚州—隆兴路—中都—兴和路在元代军事中的地位
遗址探究 河北省张北县白城子古城址调查简报
一 城址现状
二 遗迹遗物
小结
遗址探究 元中都城址观感
遗址探究 元中都的兴衰
一
二
三
四
遗址探究 元中都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一 元中都遗址的认定
二 元中都遗址的实地调查
三 对元中都的相关认识
四 元中都研究前景
遗址探究 有关元中都城墙的几点思考
一 城墙勘察情况与文献记载相符
二 武宗至大二年四月“诏中都创皇城角楼”之“皇城”当指宫城
三 元中都三重城墙的设置是都城的规格
四 中都城墙设置及附属建筑模仿大都
遗址探究 元代都城史研究概述
一 上都
二 大都
三 中都
遗址探究 关于元中都布局与建筑的几个问题
一 宫城内建筑分布特点
二 宫城内空白地带的功能
三 《周礼》规划思想在元中都宫城布局中的体现
四 建筑风格对中原传统的继承
遗址探究 2003年度元中都皇城南门的发掘
一 发掘经过和地层堆积
二 城门形制与结构
三 出土遗物
结语
遗址探究 元中都1号大殿遗址保护方案
前言
一 遗址现状
二 1号大殿遗址价值
三 遗址病害类型
四 遗址破坏因素
五 遗址保护方案
六 遗址保护措施
结语
遗址探究 元中都建筑遗迹的考古调查与复原
一 元中都概况
二 既往调查的遗留问题
三 2012年秋调查的思路与收获
四 内城建筑的功能推定
五 内城中路南侧建筑群的钻探与平面复原
余论
武宗旁论 海山出镇西北蒙古
前言
一 出镇的时期与经过
二 驻地及其部队
三 称海的作用
四 海山的职权
五 海山所辖诸王侯军
结语
武宗旁论 元朝中期支配体制的再编与其构造
序言
一 围绕武宗即位展开的权力斗争
二 武宗确立政权的过程
三 武宗政权的统治势力结构与其特色
四 色目军阀的兴起
结论
武宗旁论 高丽忠宣王拥立元武宗事件
一
二
三
四
武宗旁论 论元武宗在张北建立中都的原因
引言
一 政治背景
二 地理基础
三 个人因素
结语
武宗旁论 论答己在元代政治斗争中所起的作用
一 答己在“武仁授受”中的作用
二 答己在英宗之立及南坡之变中所起的作用
武宗旁论 “至大新政”与元武宗时期的海运
一 武宗的好大喜功与“至大新政”
二 海运管理的改善与加强
武宗旁论 试论元武宗朝尚书省改革的措施及其影响
一 政治措施
二 经济措施
三 改革影响
武宗旁论 元武宗尚书省官员小考
(一)乞台普济
(二)脱虎脱
(三)三宝奴
(四)乐实
(五)保八
(六)忙哥帖木儿
(七)王罴
武宗旁论 元代武宗海山对哈拉和林边民的粮食供给问题探析
一 大德年间和林地区的诸色人户及降附百姓
二 政府向和林调运赈济粮
三 和林军队边民屯田自给
武宗旁论 元代武宗朝研究综述
一 政治问题研究
二 经济问题研究
三 元中都研究
四 元中都考古发掘对武宗朝研究的学术价值
武宗旁论 元朝仁宗期的财政稳定措施及其意义
绪言
一 14世纪初元朝财政的恶化和武宗政权的对策
二 仁宗期的财政改革及其局限
结语
武宗旁论 《皇帝尊号玉册文》诠译及相关史实
一 原文及诠译
二 相关史实
武宗旁论 元武宗与中都
一 “武仁共天下”格局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武宗朝政治
三“神话”的破产
四 武宗系的回归
皇都拾穗 元中都汉文化的展示
一 元中都汉文化的源流
二 方位与形制体现的汉文化
三 汉文化在建筑色彩上的反映
四 元中都的龙文化
皇都拾穗 元中都对元朝中后期国运的影响
一 营建元中都的历史定位:武宗朝一号工程
二 营建元中都的影响:诱发元朝第一次经济危机,成就仁宗政治名声
三 泰定帝的佛事:地位重要但原因不明
四 中都事件的最大后果:产生了亡国之君元顺帝
五 元顺帝在中都的活动:试图挽救垂死的元朝
六 中都地震:残元势力北逃的催化剂
皇都拾穗 墟之记忆
一 关于元中都
二 “墟”之意象——灵感起源
三 “墟”之投影——设计实践
四 “墟”之回望——工程回顾
皇都拾穗 元中都遗址出土阿拉伯幻方之研究
一 元中都的营建及其与幻方相关的问题
二 阿拉伯古典数学的传入
皇都拾穗 元中都宫殿角柱五趾龙形图案说
皇都拾穗 说说元中都
后记
更新时间:2025-04-08 2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