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前言:张北县历史定位及张北高原的界定

一 张家口厅是清代口外第二早的厅设

关于“口外”的定义,长城自山海关向西,在内蒙古高原南部东西绵延数千里,中辟关口多个,便利南北往来。著名关口有五:从东到西依次是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历史上习惯以长城及关口界定南北,出现了许多空间称谓,比如口内、口外,边内、边外和关内、关外等,这无论在清代官书、私人著述还是在民间俚语中,都不乏见。关于“口外”的含义,李辅斌先生在《清代直隶山西口外地区农垦述略》中认为:“清代属于直隶和山西省统辖的口外地区包括热河、察哈尔及土默特等地。”[1]清康熙三十一及三十二年,在长城五口设置通往内蒙古的驿站,称“口外五路驿站”,[2] “口外”的含义又广。狭义上的“口外”,指某一特定的地域,清末“走西口”移民潮中常常提到的“口外”,大致包括杀虎口外的察哈尔右翼、归化城土默特左右旗和伊克昭、乌兰察布二盟;清季民初“移民实边”,又有“出口外”一说,[3]此“口外”又指张家口外察哈尔左翼及清朝在这一地域设立的四大牧群的场地。康熙五十一年(1712),廷臣奏议东部喀喇沁、土默特地区,“山东民人往来口外垦地者多至十万余”,此“口外”又指的是喜峰口外。

本文所言“口外”,指长城五口外经垦殖并设厅理政的区域,与李辅斌先生“清代属于直隶和山西省统辖的口外地区包括热河、察哈尔及土默特等地”的说法大体一致。

关于“厅”的概念,根据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论文,笔者就大家一致认可的说法做以下梳理。

(1)厅制始于明,发展并完善于清,是清代颇具特色的地方行政机构。普遍设于边地开发和民族杂居的地区,就是说在不同民族杂居或沿边地区,特别是事情复杂而又不便设州县的地方,采取分防的办法,由地方府级行政机关派佐贰官(以同知和通判[4]为主要形式)前往理事。口外设厅,几乎全都肇始于农业垦殖。来垦汉民与当地蒙民杂处,既不能由蒙旗札萨克辖理,又不能拿来套用传统的府县管理体制,于是厅制便应运而生。厅作为府的一个派出衙门,久之形成由府(或由省直辖)管辖的一个独立的地方行政建置,是一个不同于传统府县管理体制的全新政权。

(2)厅的职能,有理事、抚民之区分。理事者,专门负责审理少数民族和汉人之间的交涉、诉讼事件,经征钱粮;抚民者,统辖境内一切事务,与内地地方官没有区别。在口外,起初多设理事同知厅或理事通判厅,后期汉族移民渐占绝大多数,改为抚民同知厅或抚民通判厅。

(3)厅的长官为同知和通判,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同知和通判为府的佐贰官,“知府掌一府之政,教养百姓,为州县表率,佐以同知、通判,曰清军、曰捕粮、曰水利、曰屯田、曰治农牧马、曰理事,各视其繁简而分掌之”,[5]可见同知和通判是职掌府的专门职能的官职。

(4)厅的等级分类,大致可分为直隶厅和散厅两类,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统属机构、职能和官员衔职的不同。张家口厅属散厅。[6]

结合周清澍主编的《内蒙古历史地理》、张永江《论清代漠南蒙古地区的二元管理体制》、[7]乌云格日勒《口外诸厅的变迁与清代蒙古社会》[8]等论著,参酌地方史志文献,就清代口外诸厅设置的时间做一梳理,依垦殖这一设置原因而论,张家口厅是清代口外第二早的厅设。[9]

张家口厅,雍正二年(1724)设。这一年,都统弘升就张家口口外垦殖民众的处理意见奏称:

……若将现种地之民尽行驱逐入口,则伊等俱系无籍穷人,入口无耕种之地,至于度命艰难不无作乱为非之事。若将此地即交与伊等耕种,每亩令其缴纳钱粮七分,一年可得十九万余两。应设满洲同知一员,驻扎于四旗之中正红旗口西边北新庄,督管农民事务……臣等又看得自张家口至镶蓝旗察哈尔西界各处,山谷偏隅,所居者万余。居民既多,不无盗贼等事,若交与新设同知,令其兼辖,既有钱粮,又任以刑名,殊觉繁剧。应于张家口地方再设理刑满洲同知一员。……[10]

理藩院知会后具奏,奉旨“和硕怡亲王等公同保放理事同知事务理藩院员外郎白石(张家口厅首任同知),于本月内即往收纳今年地亩钱粮……”因此,雍正二年七月甲寅日奏折载:

怡亲王允祥等遵旨议覆都统世子弘升疏奏。丈量察哈尔右翼四旗地亩共二万九千七百余顷,每年应征银十九万余两。请设满洲理事同知一员,驻扎北新庄地方,督管农民事务。并设满洲千总二员,催粮稽察。再察哈尔西界穷山僻谷,易于藏匪,请再设满洲理事同知一员,驻扎张家口,管理词讼,稽查边口出入之人。均应如所请。从之。[11]

从以上奏折看,张家口厅曾在北新庄、张家口两处同时设立理事同知,并得到了官方的批准。以此推断,张家口理事同知的设立时间可精确为雍正二年七月十三日。

张家口厅设置时间最早,而且辖境也最大。设置初,“张家口理事同知管理口外东西两翼八旗地方,经征西四旗入官地租银两,承审口内宣属十一州县旗民互讼命盗等案,职掌綦重”。[12]雍正十年(1732),因为“口外八旗东自千家店西至土默特边界一千六百余里,该同知耳目难周,鞭长莫及”,[13]析置多伦诺尔厅,雍正十二年(1734),再析置独石口厅,“西翼四旗仍令张家口同知管理”。乾隆元年(1736)春二月,由于税收等种种原因,“分张家口理事同知所管西翼正黄半旗,正红、镶红、镶蓝三旗,自宣化府西北平远堡口外由阁老湾迤北自石嘴直抵大青山适中之水泉沟与大同之丰川卫分界立石,以垂永久焉”。[14]张家口厅“管理张家口外西翼正黄半旗、东翼镶黄旗分入官地亩、经征钱粮、旗民户婚田土斗殴争讼,西翼察哈尔旗分蒙古、汉人交涉、逃匪命盗等案,并口内蔚州、怀安、万全、宣化、保安、西宁、蔚县等七州县旗民互讼人命之事”。[15]

二 张北县冠带口外各县

民国2年 (1913)1月8日,北京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均简称《划一令》),并通令全国“按照政府计划,以民国2年3月以前为限,一律办齐”[16]。按照这一政令,口外各抚民同知厅皆改厅为县。[17]

民国《张北县志》“序言”部分有几篇序说:“张北县系察哈尔省属县之一,为口外各县之冠”,“素称为口外各县之首郡。”所谓“口外”,狭义上指张家、独石二口口外,又作察哈尔口外。

张北县领袖口外各县,固然有“张北县南接省垣,北通多库,东控热境,西扼绥郊,攘往熙来,士商云集,屹然重镇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但历史积淀所产生的影响力不可忽视。辽金元时期,张北县域几度辉煌,元代兴和路辖地广大,人口虽少却定为上路;元中都存立时间虽短,但终归是一个朝代的政治中心。民国3年7月成立察哈尔特别区[18],下设一个道,名“兴和道”。林传甲《察哈尔乡土志》称:“察哈尔只兴和一道,以元之兴和路得名。兴和路古城在张北之中汛兴和,县虽居七县之适中,然非铁路之所经,实业亦不甚发达,是以道尹行署暂驻张家口。”兴和道最初辖理口外张北、独石、多伦、丰镇、凉城、兴和、陶林七个县。民国4年成立“商都垦务行局兼设治局”,张北县划拨县境垦熟地,与商都牧群荒地以及兴和、陶林二县所拨隶之,民国7年改为商都县。这一年,宝昌设太仆寺两翼清丈行局(后改设治局),张北县又划拨县境垦熟地与太仆寺左右两翼牧厂的荒地隶之,民国14年改为宝昌县。民国10年,由丰镇、凉城、兴和三县辖地析置集宁招垦设治局(或称平地泉设治局),第二年12月升格为县。民国11年,张北县再度划拨境土给康保招垦设治局,14年改为康保县,上述四县皆由兴和道管辖。张北县一再拨土分疆,因其渊源关系当时戏称“子母县”。

民国25年(1936)2月1曰,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以“蒙政会”的名义在张北县成立察哈尔盟公署,下辖张北、商都、崇礼、康保、宝源(宝昌与沽源县合并)、多伦、化德、尚义八县,以及正蓝、镶白、正白、镶黄、明安、商都、太仆寺左翼、太仆寺右翼等八个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所设的管理上述口外八县的察北专署无不以张北县为中心。1958年10月,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沽源、康保、商都、尚义与张北五县合并设大县,称张北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地为张北县城。

三 张北高原的界定

张北高原因张北县的影响力而得名,其疆理范围却不仅仅包括张北县。

张北高原作为地理单元,与东部围场高原合称张北—围场高原,是内蒙古高原(二级地质构造,称内蒙古台背斜)的组成部分,俗称“坝上高原”。

关于坝上的概念,紧贴张北—围场高原的南部边缘,是崎岖蜿蜒、岗峦起伏的群山,地质学上称为深断裂,依走向命名为尚义套里庄—北票(辽宁)深断裂(张北高原段称尚义—狼窝沟—赤城深断裂),是内蒙古台背斜与燕山沉降带的分界线。

这条深断裂,清朝言地理者叫它兴安岭,又叫内兴安岭。《大清一统志·宣化府·山川》曰:“兴安岭,正黄旗察哈尔(时驻牧尚义、兴和二县南部)北,其山甚高大,自张家口迤逦而东,绵亘千里,为漠北蒙古诸部落道里适中之所。或谓发源于长白山,由圣祖仁皇帝行围之索约而济(山在东北大兴安岭北段)地方绕至乌朱(珠)穆秦(沁),巴林、克西(什)克腾之乌兰布通,东界入热河围厂(场),又由围厂至独石口外,西连张家口,袤延数千里,实一形胜之区。”这条深断裂又俗称“大坝”。乾隆四年(1739),直隶总督孙嘉淦出独石口北巡后,在《请于开平、兴和添驻满兵奏札》中就提到:“口外之山,绵亘千里,名曰‘大坝’,凡坝内之田,皆以招民垦种……”“大坝”是蒙语,译言“岭”,清代汉人北入大漠作纪行诗文,写作“达坂” “大巴” “打八”,不知何时约定俗成为“大坝”。“大坝”虽为山岭,但形态有着特殊的含义,即一面陡峭高立,一面平缓。民国5年,林传甲撰《察哈尔乡土志》时亲履实地,说:“口外地势一面高一面低,山上与山下高度悬殊,如升堂之阶,似山非山,土人谓之坝,实山脉也。”

坝内、坝外作为地理概念出现,最晚也在清初。乾隆四年,直隶总督孙嘉淦出独石口北巡,下车伊始便将“坝内”的叫法用在奏疏里,可见这个时候“坝内、坝外”的称呼已经普遍,乾隆二十三年修《口北三厅志》就称“国朝坝内为农田,坝外为察哈尔东翼四旗、西翼正黄半旗游牧地,三厅治之,隶口北道”。[19]清中叶以前,大坝北面全部是蒙古人的驻牧地,坝南则是汉地。清政府以汉地为腹里内地,以蒙古地为藩外边地,于是大坝就有了内外之分,里外之别,坝南叫坝里,坝北叫坝外。坝外,亦即坝上,依据“上北下南”的习惯,再加上坝外地势高上,把坝外叫坝上似乎更贴切。但“坝上”一词在清代文献或私家著述里尚未见到,到了民国20年前后已然普遍,这从民国《张北县志》中可见。据笔者调查,当今兴和县(含)迤西,不闻“坝上”名,因为区内没有深断裂。尚义县(含)以东到围场皆有其称。辽宁北票一带没有做过调查。坝上因深断裂而成,张北高原以深断裂为界,有意思的是前面提到的长城(尤其秦汉长城)大体蜿蜒其上。我们的前人在地质和地理学尚未完全认知的时代,言口外,指的就是深断裂背后的张北——围场高原,狭义上的张、独二口外或者察哈尔口外指的是张北高原。

关于张北高原的范畴,目前不见权威定论。《河北地理概要》讲,包括张北、沽源、康保三县的全部和尚义、崇礼二县的一部。[20]《河北地理概要》是由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上课的讲义整理成书的,讲河北地理,自不便涉及内蒙古。与上述四县(崇礼县在外)同处一个地理单元的内蒙古商都县、化德县和太仆寺旗为何就不属张北高原?而且它们原本是由四县分出,以后又分分合合,这一点,邓绶林先生怎会不知晓呢?

在没有权威性定论之前,笔者不揣浅陋,以为应将地处坝外(上),业经垦辟并设治行政,有历史沿承的县份纳入张北高原,即民国时期号称的“口外六县”,[21]加上它们的“子母县”——尚义、化德、崇礼三县,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张北、沽源、康保、尚义、崇礼五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多伦、商都、化德三县及太仆寺旗。

清置张、独、多口北三厅,是张北高原最早的主人。民国3年成立察哈尔特别区,自民国4年开始,商都、宝昌、集宁、康保陆续设治立县,先后来属,山西归绥道拨来丰镇、凉城、兴和、陶林县,与厅改县的张北、独石、多伦三县共11个县隶察哈尔特别区兴和道,是察哈尔特别区唯一设治理政的县。张北、独石、多伦、商都、宝昌、康保六县合称“口外六县”,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凉城五县合称“绥东五县”,兴和道十一县的辖区基本是口北三厅的地域。但“绥东五县”不在坝上,长期归属山西(仅在察哈尔区特别设置时期来属),缺少历史沿袭关系,故不能放在张北高原圈内。民国17年,撤察哈尔特别区,设察哈尔省,“绥东五县”回拨绥远省。民国23年,以辖境太大,析张北县、康保县、商都三县地设崇礼、化德、尚义三个招垦设治局,三设治局作为“子母县”,土地人口并无大变更。[22]既改县,遂与口外六县共八个县(七七事变前,日伪政权将沽源县与宝昌县合并成宝源县)长期隶属于以“蒙政会”名义成立的察哈尔盟、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察哈尔盟、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察哈尔盟,以及中共冀察区十九专区、察哈尔省察北专区、东北行政委员会冀热察专区、察哈尔省[23]察北专区。

“口外六县”相沿既久,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几近同一,长期隶属划一,共处坝外,纳入张北高原也遵照了历史习惯。

尹自先


[1]李辅斌:《清代直隶山西口外地区农垦述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1期。

[2]参见金峰《清代内蒙古五路驿站》,《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1期。该文还指出,口外五路驿站又叫边外五路驿站,简称为蒙古台站,有时也笼统地叫作草地路。

[3]参见李殿光《“出口外”说》,张北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动态》总21期。

[4]马天卓:《清代厅城的类型与特点研究》,《西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5]《清朝文献通考》卷85《职官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6]对于如何区分直隶厅和散厅,学界颇有分歧。乌云格日勒《略论清代内蒙古的厅》(载《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谈到区别的标准,认为“直隶厅直属于省布政使司,同于府;散厅或属将军、或属道府,同于州县”。陆韧《清代直隶厅解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3期)一文据光绪《钦定大清会典》的标准,认为直隶厅应符合三个条件——主官为抚民同知、必须直隶于布政司、基本没有领属,并非所有直隶于省和道的通名为厅的政区,就能称为直隶厅,并认为口北三厅在光绪七年改为抚民同知厅后才能称为直隶厅。

[7]张永江:《论清代漠南蒙古地区的二元管理体制》,《清史研究》1988年第2期。

[8]乌云格日勒:《口外诸厅的变迁与清代蒙古社会》,《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9]清代口外最早设立的是热河直隶厅,雍正元年(1723)设,早张家口厅一年。

[10]《口北三厅志》卷1《地舆志·附雍正二年都统弘昇奏折》,“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之十八,乌云格日勒点校,忒莫勒审定。以下同。

[11]《清世宗实录》,雍正二年七月甲寅,中华书局,1985,转引自郭岩伟《清代前期口北三厅地区政区体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

[12]《口北三厅志》卷1《舆志附·雍正十二年直隶总督李卫奏折》。

[13]《口北三厅志》卷1《舆志附·雍正十二年直隶总督李卫奏折》。

[14]民国《张北县志·沿革》。这道分界线就是今天河北省尚义县与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的界线。

[15]《口北三厅志》卷4《职官志》。

[16]《政府公报》第243号,1913年1月9日,《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7]不少方志记载为民国3年改厅设县,即如民国《张北县志》一书之中记载也不一致。很可能是政令颁布与具体实施时间不统一造成的。本文以颁布时间为准。

[18]察哈尔特别区沿用清制,设都统一员,察哈尔都统“管辖兴和道,锡林郭勒盟,及察哈尔左翼四旗、右翼四旗,各旗牧场,达里岗崖、商都各牧场地方。”参见林传甲《察哈尔乡土志》,《地学杂志》第8~12期,1916年。《地学杂志》为中国地学会期刊(1910~1937)。

[19]《口北三厅志》卷1《地與志》。

[20]邓绶林主编《河北地理概要》,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第54页。

[21]杨溥《察哈尔口北六县调查记》(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抄本影印)称“口北六县”,李延墀、杨实《察哈尔经济调查录》(“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之十八《察哈尔经济调查录》)称“口外六县”。

[22]《察哈尔省通志•察哈尔省沿革》记载:“崇礼设治局原系张北县二、四两区地,因辖境过大,不便推行庶政,于二十三年五月奉令划张北县之二四两区,成立设治局;尚义设治局,原系商都招垦设治局,民国九年划分警区,划是地为东区辖境,十四年办区制,又改为商都县之第二行政区,因介于张商两县之间,相距甚远,行政设施,诸感不便,于二十三年五月,奉令即划商都县第二区全境及三五区各一部,成立设治局;化德设治局,辖境西南部,原系商都县第五区之七整乡二半乡,東北部,原系康保县第一区屯垦乡之一部,及教育厅学田地,近为行政便利,重划区域,计全境一镇十一乡,于二十一年五月,奉令成立设治局。”

[23]1949年1月15日,冀热察区和北岳区合并成立察哈尔省,1952年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