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精准扶贫走向专业化
- 董淑芬等
- 2139字
- 2025-02-17 23:00:58
第四节 专业社工介入贫困家庭的理论依据
专业社会工作者对于贫困家庭的介入所依据的相关理论,可以列举很多,但是关联最密切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中观、宏观三大系统架构界定的社会工作实务活动,其中微观系统,指个人系统,包括影响个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子系统,包括家庭、朋友等;中观系统,指对个人有影响的较大规模的群体,包括工作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指更大的群体和系统,如组织、机构、社区、社会文化。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实务有双向目标,一是提升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二是环境能够提供满足个人需要的资源或条件。社会工作实务关注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增强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消除环境中阻碍人们成长和发展的因素、增加社会资源,促使环境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针对贫困家庭的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可以从家庭生态系统视角出发,着力促进贫困家庭及其成员与其他个体、志愿者、家庭、社会服务机构、慈善组织、社区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良性互动,多方协调和争取资源,积极推动多元社会力量参与贫困家庭的社会工作服务。
二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包括社会支持和社会网络两个层面。社会支持方面,最早进行研究的学者是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一般而言,社会支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换关系。社会网和社会支持网的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起步,70年代成为独立领域。社会网指的是人与人之间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而社会支持则是人们从社会网中获得的各种帮助。换言之,社会支持网是指由为人们提供各类资源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等)的人所构成的关系网络。[7]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和解决生活问题和危机,维持正常生活秩序。[8]按照资源获取渠道的不同,对于贫困家庭的支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正式的社会支持;二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前者指来自政府、社会正式组织的各种制度性支持,主要是由政府行政部门,如各级社会保障和民政部门,以及准行政部门的社会团体,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支持。后者则主要指来自家庭、亲友、邻里和非正式组织的支持。[9]如图1-14所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对于贫困家庭的脱贫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它有助于提高社会支持的效率和受助者的主体地位,能充分发挥受助者个人的潜能,同时也有利于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调动社会的各种力量进入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通过链接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来为贫困家庭提供帮助是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实践应用。

图1-14 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 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批判传统的问题视角和缺陷模式,认为每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优势视角理论要求社工看到服务对象的内在潜力和可能性。在创伤、痛苦和困境中帮助服务对象寻找希望并经希望转化为行动,最终走出困境。社会工作者在开展针对贫困家庭的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从优势视角出发,去挖掘贫困家庭及其成员中可能潜藏的能力、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潜能及可利用的社会资本,尽其所能地促进贫困家庭的改变和发展。
四 赋权增能理论
赋权增能理论是由索罗门首先提出的,它是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挖掘与激发案主潜能的一种过程、介入方式和实践活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制度安排等原因,处于社会底层或社会边缘的贫困家庭总是缺乏维权和实现自我利益主张的能力。如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权力进行再分配,走赋权增能的途径。
赋权增能理论首先要求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认识到其无力感并非是由个人造成的,而是由社会环境压迫产生的;案主可以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主体,从而改变无力感。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三个层面协助案主赋权增能,一是个人层次,包括个人感觉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二是人际关系层次,指的是个人和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三是环境层次,指能够改变那些不利于实现自助的制度安排。在赋权增能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视助人过程为分享能力的过程,因为通过分享,可以使参与者获得更多的能力。对于贫困家庭的赋权增能,针对每个家庭的不同特点,可能问题解决的层次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之,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帮扶对象增加了资源或机会或本事等,努力推动帮扶对象的素质提升及全面发展。
[1] 数据来源:《201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9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
[2] 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3] 魏后凯、邬晓霞:《中国反贫困政策:评价与展望》,《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4] 《关于进一步加深低保边缘家庭认定与管理工作的通知》,南京市民政局网站,http://mzj.nanjing.gov.cn/.
[5] 数据来源:2016年1月20日,南京民政网,http://www.njmz.gov.cn/.
[6] 对于项目方来讲,本次专业化服务属于“来料加工”,帮扶对象来自民政系统筛选,72户贫困家庭并不是由项目方筛选出更适合专业社工介入的家庭,而是民政系统指定的服务对象。
[7] 洪小良、尹志刚:《北京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8] 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9] 周庆刚、董淑芬等:《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与社会和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