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原意是不要想太多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华杉详解

季文子凡事都三思而后行。孔子听说后评论道,想两次就够了。想太多,反为所惑。

季文子是鲁国大夫,在鲁国执国政33年,辅佐过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清廉持家,忠心为国,是鲁国名臣。他的性格特点是非常小心谨慎,凡事有备无患。《左传》中记载,他将要出使晋国,在准备好聘礼之后,又让属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随从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季文子解释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

他出使齐国,还要担心万一出使期间对方有人去世,于是让属下准备好丧礼用的服装礼仪,可见他的有备无患思想到了多么过分的地步。如果再深入,婚礼、婴儿百天宴的红包都得准备好!季文子觉得“过求无害”,而孔子则认为“过求有害”。

我们都熟悉“三思而后行”这个成语,认为是教导我们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其实《论语》原文是让你不要想太多,想两次就够了。想太多,反而把明白的事想糊涂了。我从事咨询工作,经常遇到一些客户,他总是思来想去,无法做出决策,好不容易决策了,第二天又推翻。他们不仅是“三思而后行”,而且是“三思而后不行”。我总结他们,是“两多症”——想太多,想要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