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钩活术:钩鍉针治疗颈胸椎退变性及软组织疾病
- 魏玉锁
- 650字
- 2025-04-12 21:03:09
七、肌腱、韧带损伤的病理变化
肌腱、韧带损伤,可使腱细胞、纤维组织等组织细胞直接遭到损害,也可由于组织损伤,使其肿胀、缺氧、缺血。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后,使线粒体氧化代谢功能障碍,ATP产生减少,由于ATP减少而ADP增加,使磷酸果糖酶活性增强,糖酵解产生的ATP减少,使细胞代谢障碍,酸性水解酶增加,使细胞体、细胞核、细胞膜溶解、消失,细胞破坏,导致组织细胞萎缩、变性、坏死,出现肌腱、韧带损伤后,在局部主要引起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疼痛是由于局部组织细胞的代谢物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总之,肌腱、韧带损伤后,在局部主要引起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1.疼痛 疼痛可出现在损伤的早、中、晚期。早期的疼痛,主要是由于损伤性炎性反应所致,多为刺痛、剧痛,也可为胀痛。而中、晚期的疼痛,则与炎性后期的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粘连或形成瘢痕组织,影响肢体功能运动有关,故多为一些慢性疼痛、牵拉痛或钝痛。
2.肿胀 肌腱、韧带损伤后,本身肿胀并不明显,但其周围疏松结缔组织较多,因而周围组织肿胀明显。
3.功能障碍 脊柱因肌腱、韧带损伤而引起的功能障碍,一般可分两种情况:一是因局部疼痛而产生保护性反应,这种反应占大多数。二是可因肌腱、韧带损伤伴有神经损伤,在其所支配的区域出现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肌腱、韧带的损伤亦有完全断裂和不完全断裂损伤之分。完全断裂,功能完全丧失;不完全断裂,则因炎性反应、组织粘连等影响机体的活动。
此外,肌腱、韧带的损伤,由于直接影响了脊柱的生物力学关系,造成脊柱的失稳,可导致脊柱的退行性改变,逐渐形成椎体的骨骼增生等病理改变。